《伤寒杂病论真解》之前言

前   言

《西游记》唐僧取真经,《后西游记》唐半偈取真解,真经得真解方能利益众生。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为真经之一,后世解读却离本来面目渐行渐远,有真经无真解,中医因此而没落。此解虽不能完全切合医圣本意,却也入得仲景之门。限于认知、经验不足,解读错误在所难免,瑕不掩瑜,学其法则活学其方则死!

迷信:对于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的东西盲目肯定与否定都是迷信!

求人不如求己,求师不如求书!

读书贵通大意,治经贵具只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台阶,读出了书中精华是找到、踏上了台阶,读出了书中糟粕,是离开了台阶,只有找到台阶、踏上台阶,然后离开台阶,方能登堂入室。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文字为峰岭,灵魂为庐山真面目,文字和灵魂互为阴阳,文字易见,灵魂难悟。各家学说都是盲人摸象,错误在于以点代面拿象腿当全象,但是对于象腿的理解,摸着象腿的盲人最有发言权!如何解读“大象像堵墙,大象像柱子”?全面肯定与否定都是错误!当明白“大象的身子像堵墙,大象的腿像柱子”时,即“通大义、具只眼”了,才是真正的批判地继承,否则即是按图索骥、削足适履。

有人提出精简《伤寒杂病论》,将没有方剂的条文全部删除,却不知那些没有方剂的条文多是画龙点睛之精华,是灵魂,是战略。大多数人重视战术(方、药),忽略战略(理论),这也是中医日趋没落的原因之一。朱丹溪曾云: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从表面看,方、药(战术)的具体作用占80%,基础理论(战略)的具体作用占20%。实际上,基础理论的具体作用占了80%,方、药的具体作用只占了20%。基础理论好比地基,万丈高楼的高度和坚实度(方、药的疗效)是由地基决定的,但是地基却是看不到的,人们只看到了万丈高楼。

读者须用心紧记提纲,以审病之所在,然提纲可见者,是正面,读者又要看出底板,再细玩其四旁,参透其隐曲,则良法美意,始得了然……

---《伤寒法祖》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将个委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

---明.吕坤

(0)

相关推荐

  • 化繁为简学伤寒

    有人说他治病能十全其九.不谦真人评论:说瞎话也不脸红.有些人只治了几个病人,他觉得治愈了,这叫"妄治时愈,愚心自得",这句话不是不谦真人所言,而是出自<素问>. 长期给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

    基础理论 一.中医之钥:阴阳法则 <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欲解时”

    论欲解时 自然界时间规律广泛存在,例:上下班高峰时路上人多,就餐时餐厅人多,节假日时景区人多等.西医已经发现许多疾病具有规律性.节律性和季节性的时间规律.传统理论承认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承认季节气候.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新冠肺炎人人易感的环境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在自然界,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广泛存在,所以传染源广泛存在,而且永远存在.正常情况下,其数量.毒力较低,不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在自然因素和社会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是<素问>七篇大论的主要内容,是中医经典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五运六气的相关解读却不得要领,导致五运六气沦落为玄学,被束之高阁.参透整体观念.欲解时理论.阴阳法则.六经大意.标本等是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王应震诗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子病及母、母病及子”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实践中多会提及"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理论中的"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是指五脏病变相生关系的传变.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感觉华而不实,无法领会其精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阴阳不调和及桂枝汤证”

    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冠,涉及到桂枝汤的条文计有22条之多,桂枝汤加减的方子计有43个.但是对于桂枝汤证病机的阐述却牵强附会不能令人满意.这直接影响到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应用. <医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表热里寒”

    <伤寒论>第176条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表热里寒"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争论千年皆因没有整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阴阳互根互用之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高度地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