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街直路 | 百年华清街记事

汉口有一条老街,也是名街,叫做华清街,小时候(20世纪60年代),听老人们总叫它华景街,原以为是他们口齿不清叫混了,后来才知道,它最早的名字就叫华景街。这条街,从2005年起已经不复存在了,整条街都被规划到“华清园”小区了,但是,从它诞生至今,少说已有115年的历史。

2005年5月正在拆迁中的华清街。 刘建林摄

华清街的“三兄弟”

我家住在公安路,距华清街仅一箭之遥。

华清街宽不过四米,东南起中山大道一元小路附近,西北至京汉街铁路孔(现为京汉大道),全长约250米,门牌号总共有112户。这条街的一大特色是条石路,全是由整齐划一的花岗岩条石铺成,路中间是横向铺的,两边则是纵向铺排镶边,十分美观。如果现在还在,拿它跟药帮巷的石板路比,显得漂亮多了。这种条石在武汉叫麻石,学名叫花岗岩。古时常用来铺路面、桥面。还有一种石板叫青石,表面呈青灰色,比麻石质地细腻,表面经摩擦后更加光滑,这种石板在武汉市内较少见。现在不少年轻人包括年轻的媒体人没见过当年的世面,凡是石板路,都按某些文学作品里描写的,想当然地一概谬称为“青石板路”,实是清白不辨。每逢雨天,石板露出它们的本色来,看上去又古老苍凉,又光滑亮洁。那些条石,在1969年修建滨江防汛抗洪纪念碑时,全都撬去作基座石料用了。

在我的记忆中,20世纪60、70年代的华清街,还是那么热闹、亲和。公安路到华清街,相隔有新直街和建设街,都是相互平行的,彼此间隔并不远,三条街道里面都有小巷相通。如从公安路到华清街,从中山大道和京汉街两头走都行,若想走近路,就从公安路腰部的福寿里穿过新直街,再从建设街的一条狭小的巷子穿到菜场的隔壁,当然,这条就近的捷径,也只有附近居民知道,远处的人绕到这里可能会迷路。

2005年7月4日拍摄的华清街圆拱门上的石刻。严涛供图

建设街紧邻华清街,比华清街稍宽,约有5米。夏天乘凉,街道两边摆满竹床,中间还可留出一条路,长度与华清街一致。据《武汉地名志》记载,早期居民多以芦席搭棚而居,故称芦席街,至30年代居民增多,逐渐改为板屋砖房。又因靠近华景街而改称小华景街,1948年改名建设街。但是,《武汉地名志》的这一记录或许有误。

2004年,武汉民间文保志愿者严涛、宗晓斌在华清街一户居民的墙壁上发现一块民国告示碑,碑文内容是一份“汉口市政府通知(府字第二五零零号)”。这块碑在华清街拆迁之前被严涛完整地拓了下来,成为珍贵史料,而石碑却下落不明。碑文原文较长,大致内容是:市政府拟在“平汉铁路北次沿铁路修筑围墙,原拟在华清、建设两街间共留一便门,嗣因该两街居民代表等迭次呈请在各街口留一便门。”市政府最终同意了居民的请求,在华清、建设两街各设便门,圆满解决了问题,特此发了通知。落款时间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六月十二日,市长吴国桢。

从这份政府文件上看,建设街的街名,早在1933年就已经在使用并得到政府认可了,并非1948年。也有可能在1948年由官方正式公布了一批路名的命名。《武汉地名志》在“历史地名”一章中又有记载:“历史名称:小华清街;使用时间:1928年前;所在政区:江岸 车站;现用名称:建设街”。小华清街应该是1924年随华景街改名后而改的,到1928年就有了新的名称了。

《武汉地名志》“历史地名”一章中还有两处模糊的说法:“历史名称:华清街;使用时间:1924年后;所在政区(区街乡镇):江岸 车站;现用名称:华清里。”“历史名称:华景;使用时间:1924年前;所在政区:江岸车站;现用名称:华清里。”“历史名称:华景街;使用时间:光绪末年至41年;所在政区:江岸车站;现用名称:华清街。”此处疑问后文再议。

新直街约在20年代形成居民区,早期四周水沟纵横,居民以木板搭桥往来,故称板子桥。30年代形成街道,以靠近华景街而改称华景后街,1948年改名新直街(1938年《汉口市街道详图》中仍为华景后街,1951年《武汉市汉口区马路图》中,使用新直街)。在民国地图上,这三条并列街道的名称有些特点。华清街是老大,依次是建设街、新直街。在40年代末的地图上,华景街已经改成华清街了,但是小华景街的名称还印在地图上。

1938年《汉口市街道详图》中的华清街

华清街印象及电话婆婆

20世纪60、70年代,华清街上记得起的店铺有柴禾铺、杂货铺、土产店、花圈店、干货店、菜场等。以中段菜场为界,靠近京汉街那边的店铺居多,第一家就是一个杂货铺,门面有些大,门坎有些高,打酱油、买酒、买盐、还有豆瓣酱什么的,包括草纸、鞭炮等,都去这一家。靠近中山大道这边的店铺偏少,多是住家的。在华清街的南出口庆安里一带,记得还有一座二层楼的茶馆,里面有说书的,还放过皮影戏。华清街东边多是里分式建筑,故而开的门面较少,而西边做生意的稍多一些。80年代后,街上普遍在门前摆摊做起生意。

说到华清菜场,还得闲扯一笔。据《江岸区志》记载:“清末,在法(应为德)租界旁小华景街(今建设街)设'其福’市场,瓦棚木梁,占地仅40平方米;1924年在附近设华清市场,为武汉市首家室内蔬菜市场。场内蔬鲜荟聚、菜贩云集、客商混杂、热闹非凡,同业间批发交易常用暗码开盘,菜价视客户需求多寡和气候寒暑随之升降。”从史料上看,华清街从华景街改名继而建立菜场后,名声更大。

提到华清菜场,又不得不说韩永清这个人。据《江岸区志》人物传略记载:

韩永清1884年生于汉阳。15岁入永兴洋行牛皮厂当临时工,常向同乡买办杨坤山学习英语,不到18岁时,便能用英语会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张之洞相识,得到赏识,被选派为巡警道署通译,同外商打交道。因办事认真,交往活络,得到外商信任。不久,经杨坤山举荐,被和记的洋老板李大班派往长沙担任收购庄经理。任职期内,生意日益兴隆。后调回汉口任总行稽查。宣统二年(1910年),出任和记南京洋行买办,曾先后与实业家、纺织家、金融家经办数家公司、煤厂、纱厂、银行等。

韩永清出名后,与不少军政要人交上朋友。1911年,他以巨款资助革命党起义,受到孙中山推崇,孙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亲书“博爱”横幅赠与韩,且委任韩为总统府顾问。之后相继被黎元洪、冯国璋及江苏、湖北两省礼聘为顾问,参与地方军政大事。

1919年,韩永清回到汉口,在一场大赌博中,赢了大房地产主陈景堂的整条华景街,后又购买永清里、永贵里、世昌里和华清(景)里等里巷,并在华景街修盖90多栋铺面房屋和1座菜场。1924年将华景街改名华清街。由此可知,华景街改名华清街有据可查的是1924年以后。

2006年2月23日民间文保志愿者严涛在华清街一居民家拓下吴国桢市长签署的汉口市政府通知碑刻全文  宗晓斌摄

紧挨华清菜场不远,有一户人家,主人是一位年约五六十岁的婆婆,姓名不详,身材修长,皮肤白皙,身板硬朗,给人的感觉是干净灵醒。虽然不知其名,但周围几条街的人想不认识她都很难,因为几条街上只有她一家有公用传呼电话。

那个时候,武汉市的电话号码只有4、5位数,火警电话是09。家家户户厨房炉台上都放有几纸袋砂子,墙壁上写着“人人防火,户户安全”、“油锅起火用砂灭”、“火警电话09”等标语。说起当年的火警电话,很多人都不记得用过“09”,99%的人只记得是“119”,就算去问市消防局的,年轻人也还是说一直都是119。不过,《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里有明确记载:“火警电话始于1948年12月27日,电话号码为'09’。1982年火警电话号码改为'119’。”实际上,1982年以前,公共服务电话中盗警台是00,查号台是04,报时台是07, 1982年之后才改成110、114、117、119等。

《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中关于公共服务台电话号码的记载。

文革时期,工厂大都在“停工停产闹造反”。我父母在武汉低压锅炉厂工作,都是党员,又是主要中层干部,要带头生产保证工资发放,于是都住在厂宿舍坚持加班生产,父亲当时是全厂“生产指挥组”的组长。父亲的人缘极好,家里也十分好客。家里来了客人或有什么要紧事,祖母就让我给父亲打电话。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打电话了。

我家的电话算是比较多,所以,住在华清街的电话婆婆常常要穿过建设街、新直街,到门前楼下高声喊叫。她的声音特别好听,是想像中银铃那样。隔壁的吴永健,父亲是船员,通常一个月左右才回家一次,永健常常叫我陪他打电话,问调度室他父亲所在的船班什么时候到港。有时等电话,我就在隔壁花圈店看店员怎样制作花圈——用一方刻有花纹的青石模板,涂上绿色颜料,覆上白纸,用棕刷在背面一抹,一片花叶就“长”了出来。

电话婆婆对人非常友善,哪怕我们都是小孩子。通一次话是4分钱,传一次话是1角,老少无欺。现在回想起来,她可是我们这一带最具权威的“情报处长”和“中情局”、“KGB”密探,哪一家的大小隐私事又能瞒得过她那精明的耳目?真是万家忧乐事,一一系心头啊!我从1975年下乡直到1980年回城,就一直再没见过电话婆婆了。

相伴电话号码升到6位而至8位数的岁月,我也不知不觉步入中老年行列,武汉市电信业的发展轨迹,大抵也是如此。社会发展之快,超乎人们想象。而今,人人手机随身,早已告别到邮电局排着队打长途、发电报的时代,可是,往事却历历在目,电话婆婆那挺直身板,衣襟斜插手绢,穿街过巷替人传话的背影,依然浮现眼前。

汉口还有一条全国闻名的华景街

前文说到,《武汉地名志》在“历史地名”这一章中有如下记载:“历史名称:华景街;使用时间:光绪末年至41年;所在政区:江岸车站;现用名称:华清街。”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历史地名”中明明说了华清街、华景街、华清里,怎么又重复来个华清街呢?其实,这条纪录非常重要,相当于是给使用地名志的人打了一个哑谜,等待着将来有心人来解这道谜。

1911年11月的华景街(汉景街)一元小路口。左边三层楼建筑下面是华景街(华清街)拱门入口,当时的华景街并未被火烧,被战火烧的是这条叫华景街的长街的部分房屋

众所周知,《武汉地名志》是专题分工集体完成的,每一个词条都会有其出处,由于史料出处的不同,所以,志中就出现了两个华清街的历史名称。可是,总撰稿又不知其详,故没有在志中说明武汉曾经有两个华景(清)街。

事实上,武汉市历史上确有两个华景街,后来也叫华清街,又改为汉景街,命运各不相同。

一条华景街就是前文所说的250米长的华清街,形成年代不详,为了方便区别,暂称短华景街。

在它的附近,还有一条长华景街,从中山大道一元路到六合路,全长1公里,一边是德租界,一边是华界。这条华景街曾因德租界企图侵占主权和1916年革命党人暴动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武汉地名志》中说的使用时间“光绪末年至41年”,指的其实是这条华景街。

在《江岸区志》里,有一张“江岸区地名变更一览表”,表中记录今名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与陈怀民路之间)曾用名(更名时间)是弗里得里希路、后街、灰石路(俗称)、汉景街(1943)、中山大道(1946)。遗憾的是,此表中在灰石路和汉景街之间漏写了两个地名,华景街和华清街。是有意漏写还是无意漏写,其中自有原因。

这事要从灰石路说起。1916年9月15日《申报》登载有“汉口交涉案之悲观”一文,文中说:“汉口华景街,毗连德界一带灰路,约长一英里,为清督瑞澂抵制外人要挟图占起见,奏准建修,设立巡警,藉作保障,属我领土,本我主权讵可放弃?”

这段文字包括三个信息要素,一是街名华景街,又叫灰石路;二是长一英里,不是指短华景街;三是这条街修建于瑞澂督鄂之时。

为什么又叫灰石路呢?此文也有交代:“但华景街名虽为街,然不过德界马路旁之一人行路(即士敏泥建筑之灰路),如德人倚路建墙,不独将华街房屋遮蔽黑暗,且失通行出入之大道,各里住民有交通不便之憾……”旧时代,人们将水泥称为“洋灰”和“士敏泥”,由此可知,灰石路,就是用石头和水泥混合铺的路。

1915年的华景街(汉景街)公安路口。图中被电线杆和招牌幌子遮挡的三层洋楼下面是华景街(华清街)南入口,此照片表明华清街及南口骑楼在辛亥革命战火中完好无损

这条名叫华景街的路目前查到最早的史证资料是1907年。外埠某报有一则消息“端督公子来鄂”:“江督端午帅之长公子继先君于日昨携眷乘轮来鄂,暂厝汉口华景街正金银行买办景某家。闻系因皖乱,颇有戒心,即须赴京以防意外云。”文中“皖乱”,当指1907年7月6日反清烈士徐锡麟安庆起义一事。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慷慨就义。两江总督端方之子端继先来汉的时间应该是1907年7月。

1908年一则报纸消息“德领阻止水电公司安插电杆”证明当年华景街早已有名:“汉口既济水电公司……日昨派人在华景街安设电杆,乃该地为华德交界之处,被德捕房出面阻止。该公司总理宋君当即据情禀报汉关道照请德领伦爱森君查明核覆……”

1909年一则报纸消息“汉关道轻弃主权”报道:“汉口德国租界后有马路一条,名曰华景街,半为德界,半为华界。德人每以不便管理欲攘为己有,时生交涉。日前,华界余庆、绵庆各里失慎,延烧房屋甚多,德领遂照会关道,谓华界房屋逼近租界,建筑不合,最易延烧,德界人民房屋生财颇觉危险,请将该路让归德捕房管理……”

上述清末报纸消息证实,华景街实有其名,而且是指华界和德租界分界的这条街,因此,《武汉地名志》说华景街名称使用的时间为“光绪末年(1908年左右)”,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德租界后的华景街作为历史名街的存在也是无可争议的。

1916年8月5《申报》“再志汉口三十夜之事变”一文说得很清楚:“极长之华景街尽遭破坏,老庆安里、新庆安里、日信里俱起火,炸弹隆隆,商民既畏火复惧弹,各弃财务向租界而逃。”“其先入室强索,后则沿途拦抢。各商民居住华景街、洋火厂、何家墩一带多逃至租界马路上避难,形状备极凄恻。”这里说的华景街,均指全长1公里的华景街。

这条长华景街名称的使用年限大致是1907年到1926年,甚至用到30年代。1924年短华景街改名华清街后,长华景街也随之改名。其改名脉络散见于诸多史志和文献资料。

1915年出版的《汉口小志》街巷名称一览表中列有两个华景街。1920年出版的《汉口商号名录》中,列有160余家商号店铺的地址在华景街沿线,且将华景街分段为“上首、上”、“正华景街”、“华景街下首、下”。如“宝兴(银楼)华景街上首”、“乾记(提庄)华景街公兴存侧”、“熊森记(提庄)华景街下首”等。同年出版的《汉口商号名录》附录《汉口指南》也有同样的记载:如戏馆“立大舞台,设华景街。”饭馆“泰和园,华景街庆安里口”“华义园,华景街”。

20世纪20年代的华景街(汉景街)街景。左边三层楼正中拱门就是华景街(华清街)入口。中间二层楼中式建筑疑是泰和园或豫和酒馆,远处三层楼黄色建筑疑是立大舞台

《汉口指南》“警钟规则”中说“每值失慎之处,火焰初冲之际,瞭观之人,一经察觉,急将警钟敲鸣三十下。如白天扯红旗,夜晚扯红灯,区别为号。俾警远近保安会知晓。次观实是何地段,照章敲钟。以便施救之人,随同赴救。切勿误敲钟声,有干咎戾,切切。如同时有别处火警,再打乱钟三十下,然后依序分别地方,如前报告。一下钟:日本租界洋火厂至华景街,后至铁路局铁路,前至美最时码头止。二下钟:华景街至一码头,前至洋关河街,后至歆生路止……”这里说的华景街,也是指作为路段标志的华景街。

《汉口指南》:“夏口第四区公益会,华景街。”“辅德中学校,特别区华景街。”“宝盛米厂,设华景街。”《汉口指南》本埠地名检查表:“三有里,华景街下首。”“小胡家巷,华景街上首。”“源昌里,华景街下首。”“跑马厂,华景街下首。”“新庆安里,华景街下首。”“葆仁里,华景街下首。”“辅仁里,华景街上首。”“德华里,华景街下首。”“庆安里,华景街下首。”“辛新里,华景街下首。”

《汉口商号名录》和《汉口指南》都是武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出版物,也是权威性史料。书中记录的地名,均为可考实用地名。而1926年出版的《汉口商业一览》中,原华景街均改为华清街。

《江岸区志》在邮政电信网点中有载:“1914年,境内设支局两个:华景街(一支)、大智门(三支)。是汉口开办较早、在租界以外华界区的邮局。1920年,境内有4处支局,即:大智门、华景街、三元里、刘家庙二等局。1933年,汉口设有支局11处,其中设在境内的有大智门、汉景街、三教街、日中街、江岸等5处。”

短华景街里肯定是没有邮局的,这个华景街邮局是在六合路口。1914年叫华景街支局,1933年已改名叫汉景街支局。

《江岸区志》“1914—2000年江岸地区邮政机构及网点一览表”中还反映出:1914年有华景街支局,1931年有汉景街支局,1942年有汉景街支局。这意味着,1931年前后,华景街开始改称汉景街了。

1946年,抗战胜利后,汉景街最终合并到中山大道,统称中山大道。此后,人们渐渐忘却了这条长长的华景街、华清街。

20世纪30年代位于中山大道六合路和记蛋厂旁的汉景街邮局。汉景街前身为华景街,1914年设立华景街支局。1920年后曾撤销,1931年恢复,改名汉景街支局。  田联申供图

民国汉口地图中,只有短华景街的名称变化,而长华景街先后有后街、弗里得里希路、汉景街之称。唯一发现标有华景街的,是一张1919年《汉口汉阳及武昌》地图。1924、1926年地图中标为后街;1927年《武汉投递分区邮局地图》、1930年《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1938年《汉口市街道详图》等图均标为汉景街。

目前,从清末和民国的报纸、《汉口商号名录》、《汉口指南》、地名志以及邮电志等诸多文献资料中,可以查证到长华景街、华清街、汉景街的演变轨迹,还有部分历史照片,也证实了华景街作为地名的真实存在,可是,为什么在民国地图上却没有清晰地标注呢?而且,地名志也没有专门分条记述呢?也许,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在这条华景街的旁边,还有短华景街的存在,起了一定妨碍作用。

汉口同名的地名本有不少,但有的相隔较远,如“后街”有两条,“芦席街”也有两条,“辅仁里”则有三处。毕竟,一条街道附近同时出现两条同名的路,是少见的。无论是绘制地图还是编修志书,都会刻意避免重名。实际上,不少学者误把历史上发生在长华景街上的重大事件,都当作是短华景街去写,实是误入歧途。

有人猜测,华景街可能只是个“泛称”,指短华景街附近,但是,深入考证就会发现,它并非简单的泛称,而是实实在在的通用地名,甚至在北洋政府外交部、总统府等官方电文中都出现过。也有人认为,地图上没有标注华景街这条街,官方也没有正式宣布过对它的命名,由此否定这条街名的历史存在。这使我想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历史文化研究的基本规则,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要能提供出可靠的依据。

清末民初,汉口的华景街一度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和历史标记,武汉人民在全国人民声援下,“抵死不让”,“杜绝援例”,为捍卫华界主权与德国殖民主义者展开了不屈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尽管华景街这一地名在地图上很少标注,尽管官方没有正式公布,华景街曾作为中山大道下段的路名名称这一历史事实是不可忽视的,它的历史名街属性是永存的。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抗战时焚烧汉口日租界 街道名抗日味浓 沦陷后日伪上演交还闹剧

    1896年10月19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通商口岸日本租界专条>"添设通商口岸,专为日本商民妥定租界.......在上海.天津.厦门.汉口等处,设日本专管租界."从那以 ...

  • 百年武汉(1)

    让我们用100张照片 还原武汉百年历史 1865年,汉口 汉口的法租界街景,右边是明德饭店,这或许是汉口最早期的照片. 汉口租界,大约拍摄于1868-1872年之间.                 ...

  • 汉口太平路与太平洋行

    <武汉地名志>第266页江汉路词条; 据清末杨守敬编绘的<武汉城镇合图>记载:此路南端早年仅有狭窄的人行土路,名广利巷.咸丰十一年(1861)英国在汉口强辟租界以后,广利巷扩宽 ...

  • 【横街直路】交通路 走过百年繁华依旧

    [交通路]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东南侧,江汉路以西.东南起花楼街,西北至中山大道.长约198米,宽10米.长方形麻石人字路面.两侧多3-4层楼房.筑于1916年前后,由当时任湖北督军的王占元拆房辟路而成. ...

  • 【横街直路】渐行渐远的后花楼

    从民生路到江汉路那一段花楼街汉口人称之为后花楼(在张美之巷改造成民生路之前,后花楼正街起点在洪益巷),江汉关后面从民生路到江汉路那一段黄陂街被称为前花楼(现在一些人误将民生路到民权路那一段花楼街称为前 ...

  • 【横街直路】500年汉口第一环 从袁公堤到长堤街

    500年汉口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类似今天武汉市"五环"的发展过程,它的东南边是汉水长江的堤防,它的西北边,先后出现了袁公堤(今长堤街).城垣(今中山大道).京汉铁路(今京汉大道). ...

  • 【横街直路】散落在中山大道的记忆 老法院满春茶园新华电影院

    读初中时,我家住在后花楼(花楼街)笃安里对面,早上天还未亮,家住苗家码头.双陆里的同学,会到我家楼下喊我一起去上学,经过民生路,左拐到中山大道,在福庆和隔壁的国光服装厂叫上住二楼的同学,一起步行到位于 ...

  • 【横街直路】500年汉口第二环 孕育中山大道 开濠筑城保安全求发展

    1868年,汉口的第一张地图也是筑城后的第一张地图,开埠英租界不好意思在地图中表现. 围城,本来是封闭的象征,作为开放的商业都会是不需要围城的,太平军给汉口人留下惨痛的教训,抵抗外来的侵略,刻不容缓: ...

  • 【横街直路】散落在中山大道的记忆 福庆和老万成东来顺

    读初中时,我家住在后花楼(花楼街)笃安里对面,早上天还未亮,家住苗家码头.双陆里的同学,会到我家楼下喊我一起去上学,经过民生路,左拐到中山大道,在福庆和隔壁的国光服装厂叫上住二楼的陶同学,一起步行到位 ...

  • 【横街直路】散落在中山大道的记忆 积庆里清芬路天一阁

    读初中时,我家住在后花楼(花楼街)笃安里对面,早上天还未亮,家住苗家码头的肖同学.双陆里的李同学,会到我家楼下喊我一起去上学,经过民生路,左拐到中山大道,在福庆和隔壁的国光服装厂叫上住二楼的陶同学,一 ...

  • 【横街直路】散落在中山大道的记忆 茶馆当铺无线电

    中山大道江汉路口. 读初中时,我家住在后花楼(花楼街)笃安里对面,早上天还未亮,家住苗家码头的肖同学.双陆里的李同学,到我家楼下喊我一起去上学,经过民生路,左拐到中山大道,在福庆和隔壁的国光服装厂叫上 ...

  • 【横街直路】人间烟火吉庆街

    吉庆街转到瑞祥路上,有一个光明剧场,建于1947年,原为木结构,名叫汉乐戏院.50年代为光明楚剧团的演出基地,曾改名光明楚剧院,在当时小有名气.60年代以放映电影为主,又改名光明电影院.1977年改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