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澧的诗人和诗(一)

2016-05-23

历代咏澧的诗人和诗

古澧州、今澧县,是四水竞流的芙蓉国里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个诗的国度!

自名登“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列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澧水泽畔“行吟”,高唱“沅有芷兮澧有兰”以来,虽经过了二千多年的时空变换,但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和士绅显要,为澧浦之地吟诗作赋、歌咏叹唱的热情不减,新篇不断!正所谓“一从屈子赋芷兰,便有澧咏篇连篇”,为今日的澧县,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句”和无穷的“诗韵文魂”。清道光元年(1821),时任直隶澧州知州的安佩莲(字玉清,贵州贵定人,进士出身),在他的《续修〈澧州志林〉序》一文中写道:“忆未履任时,即念澧自《禹贡》得名,而后香吟兰草,美冠南州,三闾、柳州早推为湖天胜地。”清代广东香山名儒刘鹤鸣则说,澧浦之地历来是个“往来迁客风前雁,放旷骚人水上凫”的地方。晚清“宋诗派”大家何绍基,则据此吟颂:“澧兰沅芷湘江竹,楚国芬芳万古情”!因此:“澧浦之地,乃诗书礼义之邦,”早已是“古已有之”的赞誉。

两千多年来的咏澧之作,散见于各种文献典籍或史料篇章,一般情况下,难得一窥全貌。但是,如果有心,立意搜寻,总能从各种诗词选本或史料书刊中,读到不少的咏澧诗作及其评介;而一部《直隶澧州志.艺文志》,也收有歌咏整个澧水流域8县市山川名胜的200余人、近400首诗作,其中歌咏澧州州治辖区(即今澧县)的即达200首之多,还提供了不少咏澧之作的信息。近几年,据州志提供的信息和历年来的一些资料,竟汇集到了直接歌咏和纪传古澧州州本部内的山水景致、名胜遗迹、风土人情、闻人逸事、及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史话、事件、人物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达600余人、1500多首。按照“在坚持以咏澧内容为主的前提下,凡有正式出版物列名介绍、或有史志资料和诗文作品可证的澧籍、职澧、寓澧、游澧、赞澧的士、宦、军、绅、儒、民、僧、道等各类名人方得入选”的精选原则,仍然选录了200多家、400余首。

咏澧诗的滥觞,始于屈、宋

我们知道,在中华灿烂的文化中,诗歌的起源,远在周代以前(公元前1066年前),《诗经》则是第一部伟大的诗歌汇编。但是,由于它虽收有十五国风,却独不列楚风,甚至连描写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诗歌亦少见。因此,当今我们要找最早的直接咏澧诗作,则只有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了。

屈原这位约生活于公元前340—前278年间的楚王孙,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湖北秭归)人。青年时就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官至“左徒”和“三闾大夫”,“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政治上,屈原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但遭到旧贵族反对,初被流放江北,一度召回并出使齐国;顷襄王时,又因抨击黑暗时政,触怒楚王宠弟子兰和宠臣靳尚,第二次逐放到楚国南方,即今之澧水、沅水、湘江及洞庭湖西岸的楚国大地,漂泊流浪达十年之久。其时,楚国日衰,屈原则“行吟泽畔”,忧国忧民。在采集大量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写出了屈赋二十五篇,其中《离骚》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后人由此称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品为“骚体诗”。而“骚诗”则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滥觞,对楚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流放后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屈原不忍去国,又深感无力救楚于危难,遂于五月五日(端午节)含恨投汨罗江而死。

近年来,不少研究楚文化的专家学者考证,屈原放逐江南所走的具体路线是:从武昌出发,乘马车到枝江,过方林,改由水路经松滋、公安、澧县、安乡、汉寿、溯沅水经德山,过桃源,最后抵达辰溪、溆浦。数年后再顺沅江而下,游历洞庭湖,漂湘江,浮岳阳,最后怒沉汨罗江。屈原的“行吟泽畔”,主要是在澧、沅之滨的洞庭湖畔。因此,屈原在《湘君》和《湘夫人》等诗中,多次描写到“澧浦”和“涔阳”。“澧浦”即“澧水河畔”,“涔阳”便是自秦汉起,不少文人墨客反复吟唱的“涔阳古道”。它是北起湖北公安(入澧为顺林驿),南接武陵(出澧之青化驿,接武陵大龙驿)的驿传路段,是秦汉以降,“发咸阳,出蓝关,经郧襄而至澧土,由此往南经武陵、沅辰至牂牁、夜郎”的“必由之路。”屈原吟唱的“沅有芷兮澧有兰”,“遗余佩兮澧浦”,“望涔阳兮极浦”,“遗余褋兮澧浦”等诗句及对澧浦之滨大量的香草美木的描写,道尽了澧浦大地的馨香。后人据此盛赞古澧州是“地产奇葩有国香”的神灵之地。如今世人谈澧,必赞“澧兰”,澧之兰实已成为古澧州、今澧县人民美好情操的象征。两千多年来,更多的南疆北国的友人,总是从读屈子的骚诗中知道澧浦之美,了解澧兰之珍;也总是像屈原一样,借澧浦、澧兰,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忠贞之心。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澧州人民则在澧水河上,以喧天锣鼓伴随的飞渡龙舟,宣泄着对屈原的不尽怀念。

屈原死后,相传为屈原学生的宋玉(生卒年不确,有学者推测约为公元前290——前220年,战国时楚国鄢即今湖北宜城人,出身寒微,曾为楚襄王小臣。)步其后,“悯其师而放逐,作《九辩》五首,以述其志。又怜师命将落,作《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寿命。”成为“辞藻艳丽,有《离骚》遗韵”的楚辞体重要诗人,后世便以屈、宋并称。史传宋玉一生坎坷,虽才富但不得志,最后为谗言所害,被放逐其赐封地云梦泽,写诗述志,穷困潦倒,不知所终。但《直隶澧州志》则载:宋玉晚年尝居于九澧之一的道水河畔,即古澧阳县、今临澧城东南望城乡的赐封居邑宋玉村,古时称宋玉城。今有宋玉庙、看花山、放舟湖等遗迹。不远的浴溪河南岸还有宋玉墓。传说墓曾有碑,但此碑经过了数百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到六朝时,玉字的一点脱落了,人们便误认为宋王墓,直到晚唐,澧州籍的大诗人李群玉考证辨伪,写下“雨蚀玉文旁没点,至今误认宋王墓”的诗句结论。从此,宋玉墓在澧州澧阳境内的消息不胫而走,士大夫们纷纷捐资整修,重新立碑建祠,历宋、元、明各代,均有毁修。到了清末,独立建县不久的安福县巨富蒋光业,募巨资重整,便留下了现在仍可见到的宋玉遗迹,历代名人多赋诗凭吊。“宗师屈、宋”就成了咏澧诗发展繁荣的一种力量,也成了澧州历史文化底蕴的一大源头,更是澧浦诗韵数千年昌盛不衰的一大根基。

文/高守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付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