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解读 | 思入案情深处,不以惯性断案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临床时,常会遇上症状表现不典型的病证,若思考从何论治,还须纵观其症,以求得突破点。在《古今医案按》中,便记叙了这样一则耐人寻思的医案。

大宗伯董元宰有少妾,吐血蒸嗽。先用清火,继用补中,俱不见效。士材诊之,曰:两尺沉实,少腹按之必痛。询之果然。此怒后畜血,经年弗去,乃为蒸热,热甚而吐血,阴伤之甚也。以四物汤加郁金、桃仁、穿山甲、大黄少许。下黑血升余,少腹痛仍在。更以前药加大黄三钱煎服,又下血黑块如桃胶、蚬肉者三四升,腹痛乃止,虚倦异常,与独参汤饮之。三日而热减六七。服十全大补汤百余日而康。

—— 《古今医案按》

在当时,治疗“吐血蒸嗽”惯于浪用苦寒,或逮投补剂。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所说:“今之疗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则专用寒凉之味,如琴、连、山桅、黄柏、知母之类,一则专用人参。”

这种习尚,曾被李时珍、张景岳等名流所批评。董妾之病,前医先狡清火,继用补中,实亦不出乎时医故伎。

因病人所患,既非邪热迫血,更非中虚气弱,故清火、补中俱不见效,无足为怪。

按常理,阴虚吐血蒸嗽,当见细数之脉,但董妾的脉搏却反在两尺见到沉实。“两尺沉实,决其少腹有瘀”,士材据脉断病,可谓精矣!

记得程门雪先生曾说:“外感重苔,杂病重脉,不可不研究”,正是指出了脉诊的重要性。

然而,在临床上单凭脉象辨证还是不够全面的。李氏通过问诊,证实他“少腹按之必痛”的推想正确无误,也由此而得知癥结在于瘀血凝阻。

至于月经情况,医案没有说明。虽经闭无此可能,但象经行涩少、色泽紫暗等症却不能一概排除。原案中之所以缺乏这些记录,想系省笔,留待后人思索吧。

读古人医案,还当联系临床实际,方可听得其“弦外之音”。

蒸热,不只见于阴虚,与瘀血也很有关系,故临床辨证有一定困难。王肯堂早曾指出:“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而瘀血未有不由内伤者。”其论述十分精辟。

至于蓄瘀致热的机理,李氏在案中认为因怒后畜血,瘀血经年不去,乃为蒸热。如《医方考》所说:“血已离其位,但留于经脉关要之区,阻塞气血流行之道也。气,阳也,阻而塞之,则积阳为热,故令蒸蒸骨热”。

这一病机分析,实与刘河间“玄府闭塞,怫热郁结”之说,以及丹溪之郁久化火的理论,一脉相承。

董妾的蒸热既不是实火蕴结,亦异于阴虚内热,乃是瘀血之为患。

然而,咳嗽吐血与蓄瘀又有什么关系呢?

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言:“感风伤冷、挟热受湿、瘀血停水,与夫肺实肺虚,皆能壅痰而发嗽也。”

李梴的《医学入门》进一步说明,瘀血咳嗽喉间常有腥臭,或见血紫黑色,当“利去心肺间察血即止”。观董妾之症,正属于察血作祟。

望闻问切原多理,选药投匕旨亦微。

且观李氏处方,结构精湛,虽一味之择,必有深意存焉。患者系膏粱之体,体虚邪留,其治疗既不得不攻,又不堪峻猛,故虽当以逐瘀为原则,但不能忘于扶正。

李氏所用之剂,为四物汤加郁金、桃仁、穿山甲,并加大黄少许。初虽投药中病,然而瘀血未除,因又加重大黄之量达三钱,使其攻下瘀积甚多,腹痛方止。其用药之审慎,于此可见。

再说四物汤,虽系常方,却堪究味。

地、芍、归、芎有益阴、养血、行滞之功;芎、归味辛,但润而不燥,正与叶桂“辛润通络”之意相符;穿山甲通经脉、搜络瘀,尤为局中妙着。王肯堂所谓“以润剂治干;以蠕动噉血之物行死血”。

至于大黄、桃仁、郁金三者的配合,亦耐人寻味。

《医学入门》论治瘀血咳嗽,主张用桃仁、大黄、姜汁泛丸,与此同法。

缪希雍称郁金为“治吐血圣药”,盖取其凉血行瘀之功。

大黄一味治畜瘀积热吐血,能收“釜底抽薪”之效,岂但下瘀,且能止血。

当日孙思邈用大黄末一方寸匕,搅入生地汁半升,温服,疗吐血,“百治不差,疗十十差”。前临床,以单味大黄治疗血证,获效良多,但若依《千金》此法,则其疗效的提高是可以预期的。

古人还有一种用药经验,即认为用大黄取瘀血必须醋制,其效方佳,又认为须以桃仁之属引之,而后瘀血可行。

李氏处方正是以此二味共剂,以获佳效的。

通过上述治疗,董妾腹痛消失,“三日而热减六七,”收到了滞血一通,热不复作的效果。这时,患者突出的症状是“虚倦异常”。这是病根已拔,正气大亏的现象,若再予攻伐,必然正不能支。

因此,根据“常毒治病,十去其七”的原则,当机立断,一变前方,而以独参汤峻补元气。继而又以十全大补汤培益气血,终复安康。

前贤曾谓,阴虚火旺者勿用人参。为何士材用之?其在《病机沙篆》中言:“惟无积之人,脉按举无力,方可补之。”故知董妾在瘀血尽后,脉变无力,当无疑义。

程门雪先生曾指出,读医案的诀窍为“以药推证”可得其六七。今从十全大补汤测证,则必然气血两亏。因而,李氏不用养阴,原非悖谬。这也说明,在发热嗽血之后,若概用养阴,是不合理的。

关于瘀血发热的证治,但若行诸实践,又实非易易。

据载,缪仲淳忽病发热不止,自投清热凉药,更加沉困,势将不支。其友王肯堂独辨为瘀血,亟投破瘀之剂,次日下黑粪半升许,方得热退病瘳。可见连名医诊疗己病,有时也会失误。

诚如褚澄所云: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推 荐 阅 读点击标题查阅

◆  当公众都在讨伐“张少聪”时,这6个真相却被掩盖了

◆  母亲节特辑 | 若当产后抑郁是矫情,那就治之以“情”

◆  帕《本草纲目》医案探析,以烧烟疗法妙治咳嗽

◆  护士节特辑 | 真天使还是假妈妈?她们的选择是坚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