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太阳能产业成为未来数十年的风口
太阳能产业是指参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应用等一系列过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集合体,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产业链、太阳能器具产业链、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产业链三类产业链。
从太阳能应用看,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日益完善,主被动太阳房、太阳能制冷等技术快速发展,已形成不同规模的产业链。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推动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微电网融合发展,鼓励建设和发展与建筑一体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中国光伏产业早期得益于海外市场,国内光伏市场从2013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固定标杆上网电价时期、竞价时期到平价时代。2018年以后,在光伏装机成本不断下降的过程中,补贴政策加速退坡,光伏产业链盈利构成要素从“政策+资本+技术”向“资本+技术”转变,技术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凸显。以PERC技术为例,2017年PERC电池技术市场渗透率只有15%,2018年提升到33%,2019年进一步提升至65%,使得光伏电池的性价比大幅提升。
1、光伏主要技术路线发展情况
晶体硅电池分为多晶硅和单晶硅两种类型,单晶硅和多晶硅各有优势,多晶硅片优势在于铸锭工艺更加简单,单次投入硅料较多,并且对硅料本身要求相对较低,这样导致多晶硅片生产成本更低。而单晶硅片优势在于其在晶片表面缺陷少、杂质少,其光电转换效率较多晶硅更高。
选择性发射极(SE)、高性能导电浆料、高阻密栅、先进陷光、高质量硅片和MBB技术等的应用,推动了PERC电池效率的持续提升。2020年5月,工信部发布光伏行业规范,要求新建单晶电池效率不低于23%。目前,HIT电池(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技术,以及182和210大尺寸硅片电池技术,成为是高转换效率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热点方向。
2、光伏产业链龙头主要集中于中国
从晶体硅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能力看,硅料环节的毛利率下降,光伏电池环节的毛利率有所下降,光伏组件环节的毛利率上升明显。受益于此组件环节利润分配占比大幅提升,2019年光伏组件获得了产业链42%的毛利润。
近年来,得益于光伏需求增长的推动,中国企业持续加大组件环节的投资和技术革新,生产成本持续下降,自动化、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据中国光伏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组件产量达到93GW,前10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62.3%,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除了光伏组件,光伏产业链还包括逆变器、变压器、电缆等配套设备,以及光伏工程EPC企业、运营商等。光伏逆变器为主要光伏配套部件,从技术上分为集中式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和微型逆变器三种。随着组串式逆变器在集中电站和分布式领域的快速渗透,成为市场大势所趋,基本所有国内厂商都布局组串式。2019年中国组串式逆变器占比60.2%,预计未来将提升至75%以上。
3、光伏设备企业保持快速发展
中国光伏设备行业已基本具备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的整线装备能力,包括从硅材料生产、硅材料加工、硅片加工到太阳能电池芯片的生产以及相应的纯水制备、环保处理、净化工程的建设。主要企业有捷佳伟创、迈为股份、晶盛机电、上机数控、先导智能、帝尔激光、罗博科特、京山轻机、金辰股份等。光伏技术的发展推动光伏设备的更新换代,目前捷佳伟创、迈为股份、金辰股份等企业已转向HIT电池设备研发。
在国内,光伏的应用还集中在传统的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的支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展望未来,适应于各种需求和应用场景的光伏产品将会出现,除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外,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前景广阔,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海水淡化、光伏+电动汽车等融合应用前景都值得期待。
1、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巨大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光伏建筑的终极演化形态。现有的户用光伏电站大多还属于BAPV,即在已有的传统建筑上加装光伏设备,将太阳能板安装在现有建筑的屋顶仍存在建设成本高、不美观等多重因素。随着光伏转化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快速降低,光伏建筑一体化开始受到重视和推广。
国内光伏龙头企业隆基股份已发布首款装配式BIPV产品“隆顶”,主要面向工商业屋顶用户,定位于装配式BIPV产品。隆基股份在无锡连城凯克斯实施的BIPV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1600kW,每年可生产清洁电力超160万度,不仅能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同时还能够减少碳排约1600吨。
2、“光伏+”应用场景的市场拓展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推动一期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光伏+储能、光伏+治沙、光伏+制氢、光伏+海水淡化、光伏+充电桩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成熟,促进光伏发电多点开花。
国内光伏龙头企业阳光电源2019年成立氢能事业部,在阳光产业园建设一个多模式制氢系统示范基地,包括647.28KW光伏系统、230KWh储能系统、1套100Nm3/h制氢装置和50KW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 END-
东滩智库隆重推出新经济领域系列《产业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