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镜头下的自己没有镜子里的美
当我们看照片时,可能会发现,明明“颜值在线”的自己,在照片中却看着特别别扭,甚至有点丑。为什么我们眼中的自己和照片中会不一样?
首先,从成像原理来看,由于镜子遵循光反射原理,所以在清晰度上最接近人眼中的成像。此外,因为人习惯了照镜子,所以几乎能下意识地调整自己与镜子间的角度和距离,从而使镜子中自己的影像达到最佳成像效果。
与照镜子不同,通常拍照难以实现如此精细的调整,尤其是拍合影。此外,镜头、对焦系统、感光器、分辨率,甚至拍摄时的角度、光线等,都会影响拍摄质量。
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心理因素也易促使照片“失真”。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早上刷牙时都会确认一遍自己的长相,“照镜子”是我们形成躯体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最习惯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殊不知,基于平面镜的成像原理,镜子中的影像其实是左右颠倒的,所以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永远是那个左右脸对调后的自己。而拍摄出来的照片,以及他人眼中的你,则是没有经过左右脸对调的。
进一步说,因为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自我形象,与大脑内储存的、最习惯看到的自我形象,在图像上是左右颠倒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脑中的自己与照片中的自己进行对比。这种差异会让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失调感,这就是为何最初当我们看到自己照片时,多少会有点不舒服。
人们之所以会偏爱镜中的自己,主要原因是日久生情。在进化的过程中,“熟悉”对于个体存亡至关重要,因为“不熟悉”往往预示着风险,所以当看到照片里那个左右颠倒、不太熟悉的自己时,我们都会有一点陌生感。不过,如果你经常拍照,经常看自己的照片,不断在大脑里对自己的照片进行“曝光”,那么,这种陌生感就会逐渐消失,你甚至会发现照片中自己的魅力所在。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别人说:“你真人看起来比照片还漂亮。”听者可能觉得这是恭维,但其实这或许是真心话,因为人们更喜欢动态形象,而非静态形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冻脸效应。科学家推论,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是通过三维动态信息对人脸进行识别的,而识别二维静态图片需要后天训练才能习得,所以人们更喜欢动态图像,会觉得真人比照片好看。
(《科技日报》5.6 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