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明德”的路径

跟着行其庭先生的“三生”研修营学习《大学》,有幸旁听了一些时间,机缘巧合我第一次较为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我们的国学经典,在先生的引领下,那经过两千多年岁月历久弥新的光芒照亮了我的身心,原来国学经典是如此的美好。最是有幸的是我这位初学者一上来就遇见了一位高段位的先生,不走弯路,不被带偏,不浪费时间,深受启迪,对国学经典开启全新的认识,也深信先生所言,中国要强盛,离不开国学经典这盏明灯的照耀。

因为身在职场,只能抽空去旁听,先生讲的《大学》十分精彩生动而又深刻智慧,旁征博引是信手拈来,遗憾我只学了其中部分内容,但所学内容一直萦绕心头。《大学》通过先生体贴后的疏解,暗藏在《大学》之中有条通往“明德”的路径在我心底渐渐清晰起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做学人?是因为可以通过别人的“明德”来引发自己的“明德”,让自己成为一个“在明明德”的人,让自己的心成为有“正心诚意”的心。

那这条学人之路该怎么走?《大学》云:“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是第一条路“有诸己”,你要先找到自己,有自己的人才会真正的站起来,“求诸人”,“求”是交往、寻找的意思,而后你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与世界和谐相处;第二条路“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爱自己、自爱,能够自爱自然就能爱人,能够修己自然就可以安人,仁者自爱,修己安人。恶人就是嫌恶心,当嫌弃他人的时候,真正损失的是自己的德行。这两条路是通往“明德”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不可绕道。

第一条路“有诸己”,有自己,有之于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而且如佛家所言,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只是大多数人都看不见自己,他们认为的自己是一个虚幻的自己,是一个被庞大的私意笼罩的自己,这里最核心、埋得最深的一个信念就是“我是最重要的,我是最正确的”,如何来确认这一点,那就是从别人的眼光中,从别人的评判中来确认,但往往带来的是失望、冲突、愤怒和痛苦,从虚幻的自己这个“物”里面出不来。

通过别人,外在来看自己、来确认自己,那样的自己能是真实存在的吗?那是“无诸己”的状态,也是佛家说的“我执”,被蒙蔽了双眼,看不见他人,看不见清风明月。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我们跟先生学习《大学》就是在跟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通过先人的“知”来觉我们的“知”,从而觉知到自己,一如《大学》云:“致知在格物”,让沉睡的自己苏醒过来。

当觉知到自己后,开始走进第二条路,“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成为仁者,首先就是好好爱自己,自爱才会爱他人。怎么爱自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老百姓,没有例外,一定要“知本”,把自己的本先修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自己。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功力,懂得让自己如何不生病,懂得让自己如何不惹上官司,并且深知物和事的先后次第,而非本末倒置、始乱终弃。“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以“本”来统“末”,而非在枝叶上下功夫,懂得自己,才能懂他人,懂世界。

颜回的“不迁怒”是自爱的最高境界。当心底有怒火生发出来的时候,不仅仅是不迁给他人,也不是自己强忍着憋屈,而是连自己都不迁给,在风轻云淡间轻轻的就把火灭了,否则烧起来,最伤的始终是自己,也可能殃及鱼池。我自存在于天地之间,这个存在是不受任何影响和威胁的,存在于活在当下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就是颜回的“不迁怒”,就是“知本”。

这两条路我们得扎扎实实自己去走,去体验去思考,去跟经诗子集、传统文化中去学习去领悟去下功夫。那么最终我们就会走在通往“明德”的路上,在这路上,我们会越来越包容、越来越悲悯,会觉得每天都是崭新的、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会觉得自己是美好的。在这条路上,你会感知生生不息的希望,会忘了时间,会懂得万事万物是高度紧密相连的,会谦卑、会臣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