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大夫丈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四篇,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人类道德发展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说明

1,第二十一章的全部经文在通行本的《德经》第三十八章中。

2,把“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改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通行本《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通行本主流译文为: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公刘本经文注解:

上德1不德2,是以有3德,下4德不失5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6,而无以为7,下德为之8,而有以为9,上仁为之,而有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10,则攘臂11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12,道之华,愚之始,是以大丈夫13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上德:上,崇尚。德,指道德。

2,不德:不,与上相反,不上,不祟尚。

3,有:具有。

4,下:离开,远离。

5,不失:不丢失。

6,无为:不作为,相对于大道不作为,不违背大道。

7,无以为:没有要做的事,无所事事。

8,为之:为,在……作为。之,指大道。

9,有以为:有要做的事,忙忙碌碌。

10,莫之应:莫应之的倒置。莫,没有谁。应,响应。

11,攘臂:捊起袖子,伸出胳膊。(表示愤怒)

12,前识者:识前者的倒置,通行本的主流译家译为“先知",很可笑。识,认识。前,前面所说的道理。

13,大丈夫:指有志气、节操、作为的男人。

公刘本译文

切实崇尚道德规范而不是强调表面形式上的道德规范,因为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具有高素质的道德素养,

实际行为远离道德标准而不丢失表面形式上的道德规范,因为这样整个社会必然没有高素质的道德素养,

切实崇尚道德规范顺应大道而不作为,因为这样达到无为而治好像整日无所事事,

实际行为离开无为道德规范的而实行有为的潜规则,为让人们达标榜的道德规范到而日理万机整日忙碌有为,

制定有为的仁道的道德规范远离大道,为让人们达到仁道的道德规范而日理万机整日忙碌有为,

制定有为的义道的道德规范远离大道,为让人们达到义道的道德规范而日理万机整日忙碌有为,

制定有为的礼道的道德规范远离大道,结果导致没有人切实响应,于是更多的人情绪激奋捋袖伸臂将礼道抛弃,

所以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史是以道治国丢失了之后而不得已推行以德治国,在以德治国丢失之后不得已推行以仁治国,

在以仁治国丢失之后而不得已推行以义治国,在以义治国丢失了之后不得已推行以礼治国,

把礼义都全盘抛弃的人,那是诚信忠实意识淡薄的人,而且必将成为战乱的带头大哥,

能够认识到前面所说的这些道理而不去做,那是道德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者,而这种不诚实的华而不实的品质是导致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愚昧的开始,

正是因为这祥,所以大丈夫置身于诚信的厚重而不处华而不实的轻薄,置身切实执行道德标准的实际,而不处身于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所以奉劝人们舍弃淡薄不实之风而取法脚踏实地的厚重与务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