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健身“暴雷”不断,实体健身日渐规范
2021年健身行业可谓风起云涌,一方面互联网健身平台开创健身新模式的同时频繁“暴雷”,另一方面实体健身房快速增长,迎来了许多规范政策的落地。
据电商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受理用户维权数据分析,2020年消费者对互联网运动健康平台投诉变多,涉及退款、发货、售后服务、虚假促销和货不对板等多种问题。
Keep在2020年8次消费评级中,4次获“不建议下单”、2次获“谨慎下单”评级,存在多方面消费问题,售后服务和退款问题分别占比30%左右,虚假促销、发货问题、订单问题分别占比15%左右。
有用户向媒体表示:在Keep平台的购物体验非常糟糕,平台不显示物流消息,让人不敢下单,最重要的是售后服务没有保障,Keep跑步机连不上手机的情况时有发生。
健身产品和食品类商品不同,售后维修服务必不可缺,但互联网健身平台很多都缺乏专门的售后团队,售后服务周期长,此外,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恶意续费的问题也一直存在。
运动健康平台违规现象层出不穷,在平台内部管理上也曾出现问题。悦动圈平台,就有用户投诉反映:“请悦动圈加强排名管理,同时可以用技术手段。有用户瞬间跑五万步,这现实吗?”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调查发现,通过运动APP平台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中有70.48%表示其购买的商品发生过质量问题,其中25.08%的问题最终没有得到解决。
同时,他们还对咕咚、keep、小米运动、每日瑜伽、悦跑、Fit健身等10个运动APP平台线上销售的相关产品开展调查,发现47款一项或多项指标未达到相关国家标准。
互联网运动健康行业是新兴行业,我国仅有涉及具体问题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尚且没有专门针对运动健康平台监管的政策。
实体健身已经迎来多个规范政策的落地实施,很多城市就健身卡冷静期、预付款管理标准,甚至教练上岗要求作出进一步规范。
从今年年初开始,上海就已经正式实施“健身卡七天冷静期”。消费者7日内在未开卡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全额退款。
3月16日,北京市体育局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对新修订的《北京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费服务合同》公开征求意见。本次示范文本修订设立了7天冷静期,并明确冷静期内解除合同的退费规则,预防因冲动消费引发的纠纷。
健身行业大量投资人对“健身卡冷静期”政策积极响应,包括一兆韦德、威尔仕、中田、V9等在内的健身品牌已开始实行七天无理由退款。
同时,深圳市包括健身协会在内的13大行业协会联合阿里、美团等企业,共同制定了国内首个《预付式消费安全》团体标准,并在315发布了“预付式消费安全倡议书”,包括要主动与消费者签署消费合同、设置冷静期、支持7天无理由退款等。
健身房预付款规范管理也在持续落地,降低预付费风险。
今年2月,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建立资金监管平台,要求商家将预付费产品接入平台,银行对预付费资金进行监管。
另外,江苏于去年11月就已发布预付款管理办法草案,规定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
除了付费层面的政策规范,“现金流业务”私教服务交付也在逐步规范。
上海市体育局在今年2月发布征求意见稿,政府、协会层面的教练职业资格认证会作为健身教练持证上岗的主要要求,ACE、NSCA等境外认证,或需经过转换。
健身行业各种政策规范削弱了冲动消费可能,同时也对健身房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健身行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健身房想要塑造品牌快速发展,就必须拥抱科技创新,以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运营增强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