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收藏:吴昌硕大师两枚印章赏
图1
在我国浩瀚绘画史上,有个大师如同一座山峰巍峨屹立。他是我国近代书画史上的一代宗师,他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全能画家,他是“海派”领袖人物,他就是浙籍画家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仓硕、昌石,别号缶庐、老仓、苦铁等,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人。其幼时随父游走他乡读书刻印,21岁才返回故里,于安吉县城内一个叫桃花渡的河畔,寒窗苦读十余载。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故乡这段时间的苦读,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现代人一谈起吴大师,就会如数家珍般地谈起他的书与画;而诗与印,特别是印,几乎被人遗忘,原因何在?“印”乃小道也,到了晚年,吴昌硕书画的名气与日俱增,渐渐地把他的治印名声给淹没了。其实,吴昌硕30岁才开始学绘画,而他从事篆刻艺术约有60年之久,可见,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应该是最高的,吴昌硕自己也承认“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他早期的印风受浙派刀法影响,突出“涩”“拙”二字。后来视野开阔,吸收皖浙印风精华,形成自己的特点:印文圆润遒劲、刀法明快淋漓、布局疏密有序,开创了“吴派(海派)印风”。
图2
一枚小小的印章,于方寸之间,体现着创作者的喜好和审美情趣,以及其内心思想的坦诚流露。1873年对于吴昌硕来说是个大喜之年,这一年他29岁,与施季仙女子拜堂成婚,按照农村的习俗,这样的岁数应该是大龄青年了,作为父母,儿子的结婚总算了却一桩心病。也就从这一年开始,吴昌硕就离开了安吉,直到后来离开了浙江,他先后移居杭、苏二州,最后定居上海。事业,虽然风正一帆悬,一切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方能在艺术世界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人,虽然在外漂泊,可是一颗滚烫的心依然眷恋故园,热爱着浙江……他将这股热情用手中锋利刻刀,播散在这方寸之间,使之凝固成永恒。
“半日村”(又名“鄣吴村”),是安吉县西北部一个偏僻小村落,这是吴昌硕生于斯的地方,其位于皖浙两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给吴昌硕留下许多美好记忆。1914年,已定居上海71岁高龄的他思乡心切,于书房谢绝见客,一气呵成篆刻一方《半日村》印(图1)。该印整体给人感觉简洁流畅,不拖泥带水,如同大厨刚出锅的素菜,清爽至极。布局上“半”字占据1/2的空间,形似一个着短裙少女,双手举着牛犄角,欢迎南来北往的游客,抑或迎接远道而来像吴昌硕一样的游子。“日”和“村”两字相连,只占空间的一半,字的边缘突破边线,使上部边线和左部边线做破损处理,既开阔印面整体视野,又有古朴纯真之意;而右边线和下边线加粗加实,给人以心有所依之感,特别是“半”字,与下边线相连,同时又与右边线连着,立得稳、站得牢,体现吴昌硕那颗心是属于故乡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于故乡的眷恋,更多的是对亲人、友人和乡民的怀想。这里不得不提到1909年66岁的吴昌硕在苏州做了一个梦,梦到了自己的原配夫人章氏,这也不是第一次梦到,可能是客居他乡,思念更甚之故。只有日有所思,方能夜有所梦,说明吴昌硕是个有情有义的人,那年他才16岁,奉父母之命,准备与本县的章氏结婚,只是1860年时局动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兵荒马乱殃及半日村,章氏患疾交通中断,导致无法医治,殁于吴家。虽然他和章氏没有走进婚姻的殿堂,但是已有夫妻名分。况且,他对章氏女子还是满心欢喜的,否则后来他不会作五言长诗《感梦》,来怀念这位未成婚却有名分的亡妻。自章离去50年后的这场苏州梦,深深烙印在吴昌硕脑际:章氏长裙逶迤于地面、衣衫素净、发髻高挽,好一副婀娜动人之态,只是看得见背影,不得见容颜……惊醒的他已是老泪纵流,情不自禁。于是,他在友人陪伴下,才完成《明月前身》这枚怀妻的印章(图2),并把梦中所见妻子背影刻在印章侧面上,款文为:“原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明月前身”四字属于小篆体,整体布局清秀、雅致、素面。四字平均占据空间,边线只是做了轻微的破损处理,田字格若隐若现,犹如一扇玻璃窗,皎洁的月光倾泻而来,勾起隐隐的思念之痛。“明月前身”语出唐司空图《诗品·洗练篇》“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