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舰巨炮才是生存之道(下)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原刊载于光人社「艦長たちの太平洋戦争」全文略有删节,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原利根号重巡洋舰舰长 旧日本海军大佐 黛 治夫回忆节选
解说:正当在锡布延海失去了“武藏”号战列舰的栗田舰队,穿越圣贝纳迪诺海峡沿萨马岛附近海域南下,开始编组战斗队形向莱特湾方向挺进之时。六时四十分,旗舰“大和”在距离三十五千米的正南方向上发现了数根桅杆。紧接着,其余各舰也相继在同一方向上发现了桅杆。
1944年10月25日凌晨0时30分,从文莱出发后一路向东饱经空袭折磨的栗田舰队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南下驶入萨马岛附近海域
很快,从比其余各舰高度更高的“大和”号战列舰的舰桥上,便开始可以观察到类似于航空母舰形状的飞行甲板的轮廓,远远望去,隐隐约约之中,只见那些飞行甲板上似乎正在频繁的起降着飞机的样子。于是,栗田舰队便一齐加速、开始朝着这支敌军的舰队发起了冲锋。随后,六时五十九分,“大和”号率先在三十二千米的距离上用前部的四百六十毫米口径主炮向美航母编队开火射击。在炮击战开始的同时,司令官栗田健男向航行速度较快的巡洋舰战队下达了“向敌航母发动近迫攻击!”的命令。第五战队的“羽黑”、“鸟海”,第七战队的“熊野”、“铃谷”、“筑摩”、“利根”六艘巡洋舰当即转入了猛烈的追击。
与栗田舰队遭遇的是美第77.4特混舰队塔菲3小队下辖 白平原号、基特昆湾号、圣·洛号、甘比亚湾号、方肖湾号、加里宁湾号共计六艘护航航母以及七艘驱逐舰。注意水平线上的日舰已经接近到视野范围之内,航母已经遭到跨射,而飞机尚未做好起飞的准备,情况危在旦夕。
包括战列舰在内的大型水面舰艇部队,在视距范围之内与航母战斗群遭遇,这在近代海战史上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对于栗田舰队而言,单凭这一点,这次遭遇战真可以称得上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良机了。其中,一马当先率先向敌军冲去的是第七战队的“熊野”、“铃谷”、“筑摩”、“利根”。”而“羽黑”和“鸟海”两舰则位于两千米的后方,紧随其后。
参加追击的旧日本海军羽黑号重巡洋舰 该舰为妙高型重巡洋舰四号舰
参加追击的旧日本海军鸟海号重巡洋舰 该舰为高雄型巡洋舰四号舰
参加追击的旧日本海军铃谷号重巡洋舰 该舰为最上型重巡洋舰三号舰,熊野为该级四号舰。
栗田舰队判断,这股敌人是由正规航母所组成,是哈尔西特混舰队的一部分。然而,实际上这里只有六艘由油轮改装的航速很慢的轻型航母,即所谓的主要以执行区域反潜巡逻和运输飞机任务为主的护航航空母舰。航速方面顶多也就只能达到十八节左右的样子,因此,实力并不强大。话虽如此,为其提供护航掩护的驱逐舰,可都是些性能出众的新锐舰。在己方航母陷入危机的紧要关头,美军的驱逐舰勇敢的冲了出来,挡在了前来追击的日本军舰的面前。关于萨马岛海战当时的详细情况,黛治夫是这样回忆的。
面对日本大型水面舰艇的猛烈炮火毅然转向发动冲锋的约翰·巴特勒级护航驱逐舰雷蒙德号(DE341)
黛治夫:我当时以为是轻巡洋舰。在六千米的距离上就开始射击了。只见炮弹一发接一发的打过来,弹片那是四处横飞啊。虽然我此前让人制作了美国军舰的模型,平时也做了不少关于舰型的研究,没想到还是搞错了,居然是驱逐舰。看起来可是很大的呀。敌人飞机的反击也是非常的猛烈。据说当时美国的护航航母舰载机搭载数量大概在三十架左右,所以至少也有一百五十架左右的敌机对我方进行了攻击。因此在追击的过程中不断有受伤的舰艇出现。因为“熊野”和“铃谷”很快失去了行动能力,理所当然的,“利根”就成为了主要的目标。
在萨马岛海战中正在一边释放烟幕一边向日舰冲锋的弗莱彻级舰队驱逐舰赫尔曼号(DD532)
八时三十分左右,我舰开始遭受敌机的空袭,舰桥受到持续的机枪扫射。当时一发十三毫米口径的机枪弹打在了磁罗经上反弹回来,当场就把站在一旁的我的大腿根那个地方剜了个大口子。疼的受不了。有一种形容受伤的修辞手法,说是像拿烧热的火筷子捅过一样,还跟那个不太一样,就是疼,非常的疼。虽然没有伤到骨头,但是创口足有巴掌大,八十毫米深呐。
我平素里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算是宽衣派,兜裆布系的也不是很紧,结果那个兜裆布上面也被弹丸穿了两个大窟窿,破口的位置呢,距离我胯下长的那门“大炮”差不多也就五、六毫米的样子吧。托老天保佑,“大炮”本身没受到伤害,还长在那里。
尽管缺乏反舰火力,美军的舰载战斗机部队依然冒险降低高度以高速俯冲威吓攻击的方式干扰日舰的推进速度,同时进行机枪扫射杀伤暴露在外的日舰人员。
然后呢,防弹背心胸口处的钢板,也被豆粒大的弹片打的坑坑洼洼的,都凹进去了。这应该是近失弹爆炸产生的破片造成的。这个防弹背心每艘舰上只有十套到十五套的样子,是在部下的强烈要求下给我穿上的。虽然最初我也曾比较犹豫,担心只有我一个人穿,周围其他人会怎么看我,但考虑到如果死掉的话,会对军舰指挥系统造成障碍,所以最终还是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在一种略显尴尬的氛围中穿上了。也因此才侥幸活了下来。另外,左手的手指也被弹片划破,这个伤倒是问题不大。
虽然此后我仍然继续坚持在舰桥指挥,但因为大腿根的伤势实在是太过疼痛,因此我想指挥能力大概也就仅剩下了平常的一成左右了吧。动不了啊。即便是想去指挥军舰躲避鱼雷,我也无法走到舰桥的舷窗附近,去观察外界的情况—。
解说:在一边规避着从天而降的炸弹和水平方向上的鱼雷的攻击的同时,“利根”号重巡洋舰开始发起高速的冲锋。利根号的最大航速可以达到三十四点七节。不过,由于一旦达到最大航速,舰体将会出现剧烈的震动,对主炮的射击精度造成干扰,因此,在追击时“利根”将航速控制在了三十节左右。于是乎,在一段时间以后,利根终于撵上了位于美航母战斗群最末尾处航行的冈比亚湾号护航航母。
位于编队最末尾的冈比亚湾号为美国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第十九号舰 由油轮改造而成因此最大航速只有18节左右,满载排水量10200吨 可载机28架。
黛治夫:最初接近到那艘航母进行炮击的,是“筑摩”。不过,“筑摩”由于中弹负伤的原因在不久之后就向左转弯,掉转船头向着反方向去航行了。于是,就形成了“利根”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的局面。当时看了各巡洋舰的战术动作,我第一感觉就是“嚯、还都挺能找好地方的嘛”。到了这个地步,仍然还以一名战术教官的眼光审视战场的局势,这是常年训练形成的一种惯性。
针对冈比亚湾号航母,“利根”也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在双方在最接近的时候距离仅有七千米。用望远镜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炮弹命中以后人被炸的飞起来、爬在绳梯上的人为了尽快下来拼命的用脚去踹下面人的肩膀、还有不少直接就掉到海里面去了。
萨马岛海战中正在遭到日本重巡洋舰战队持续炮击的冈比亚湾号
我当时以为,这一定是正规航母。那个舰体看起来是很大的。然而,实际上是用油轮改装的小型护航航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呢。二百零三毫米的穿甲弹命中目标以后,都是一穿而过并没有留在舰体内爆炸。因此,除了高射炮的普通弹另当别论外,炮击也很难造成严重的火灾。如果主炮也主要使用普通弹的话,我想毁伤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吧。
可是,“利根”是专门用来与一万吨级别排水量、拥有装甲防护的敌舰对抗的军舰,因此,在弹种方面主要以穿甲弹为主。仅是为了防空的需要才携带了两成左右的普通弹。对用油轮改造的护航航母实施炮击,这种事情是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
旧日本海军利根号重巡洋舰
此后,“利根”继续保持了对敌舰实施追击的态势,已经一路进逼到了距敌航母战斗群相当接近的位置。在此期间,主炮共计齐射一百零七次,发射炮弹四百零八发,据我估计命中弹大概在二十发上下。虽然根据防卫厅战史丛书的记载,官方认定命中的弹数只有七发,但这个记录只是统计了通过望远镜观测获得的数据。我想实际的命中数字应该更多。怕是官方数字的三倍以上才比较的正常。因为直接穿透舰体的弹丸和水线以下部位的命中。用望远镜是完全无法观测到的。
反映萨马岛海战战况的画作与真实的战场照片 在这次海战中,冈比亚湾号航母当场被日本军舰炮火击沉,而圣洛号航母也在海战后一小时即遭遇日军自杀飞机攻击沉没。
再加之,同平时以点数取胜的日常训练相比,战时的精神状态要更加紧张,在这个的基础之上,那股不要命的劲儿也拿出来了。因此,命中精度还会猛的提升一大截。经过了那样严格的训练,心态是很沉着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慌张。“利根”的炮术长在酒桌上能喝,人称酒豪,但在战场上同样也非常能打,也是一个豪杰,在战斗中非常沉着冷静。在他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应该还有许多炮弹已经命中了目标—。
解说:在追击战开始以后,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此时“利根”追赶到了距离敌航母战斗群大约十三千米远的位置。已经接近到了如此程度,难道依然无法察觉到敌航母的性能吗?因为如果对手是正规的舰队航空母舰的话,肯定拥有三十节以上的高航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追赶到这种程度的。
黛治夫:这个,我还是真的不太清楚。因为对方在战场上散布了大量的烟幕。即使偶然从烟幕的缝隙之中露出一点身影出来,我们也会以为这大概是敌人的新型航母,再加之有风暴的干扰,很难确认目标的详细情况。而且,就算是敌舰的航速确实比较慢,由于有敌机的猛烈拦截干扰,需要不停的进行规避,所以,到头来还是怎么也追不上。
为干扰日舰的观测瞄准,美舰在战场上释放了大量的烟幕 美舰航母几乎被完全遮蔽
虽然不知道烟幕背后的具体情况,但我们还是接近到了距离烟幕地带大概有五千米左右的地方。这时候,通信长野田大尉就站出来说话了,他对我讲:“烟幕中有敌人的驱逐舰,会不会有点太危险了?”。而我呢,是这么回答的:“没关系不危险,从烟幕中冲出来的话,直接把它打掉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此前进行多次类似场景的兵棋推演。炮术学校高等科学生时期就进行过十次,每次推演都要持续搞上一到两天的时间。后来在海军大学的时候又进行了三十五次。从海大毕业之后,作为一项训练内容又和自己的学生们进行过数十次的兵棋推演。因此,即便是释放了烟幕,敌人将会在烟幕中进行怎样的行动,基本上也是可以预测的到的。即便是敌人释放了烟幕,我看也没有哪一条舰因此在追击中出现了行动迟缓的现象,或者是做出了一些比较糟糕的战术动作出来。如果可以形容为学生考试的答卷的话,我觉得表现应该可以打一百分。
在此之后,“利根”开始跟随在后来居上的“羽黑”的后方共同行动,这主要是因为,“羽黑”号是第五战队的旗舰,在指挥系统上“利根”虽然与之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但在我无意中向后方观察的时候,发现敌人的炮火正对“羽黑”实施集中的攻击。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德兰大海战,德国战列舰巡洋舰德弗林格号的炮术长冯·哈泽(von Hase)中校的故事。
当时,英国舰队对德国战列巡洋舰分队的一号舰(注:吕佐夫)和三号舰(注:塞德利茨)实施了集中炮击,却似乎忽视了二号舰德弗林格的存在。于是,在哈泽中校向全舰通报了“本舰处于敌军的攻击目标范围之外”的情况之后,据说在德弗林格号的官兵之中当即就发出了欢欣鼓舞的欢呼声。德国海军虽然射击技术高超,作战也非常勇敢,但仅仅因为自己没有遭受到攻击就高兴的不得了这一点,我是很有些看不起的。想起了这个事以后呢。我就琢磨,不能光让同伴“羽黑”挨打,要把敌人的炮火也吸引到“利根”这边来。我的舰是绝不会惧怕敌人炮火的攻击的,这样的念头一直不断在我脑海中闪现。当然如果进行鱼雷攻击的话,单舰也很难发挥出效果,也是有这个因素在里面。不过,回忆起了冯·哈泽中校的故事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去主动跟随“羽黑”作战的这一决策。于是,为了接受第五战队司令桥本信太郎少将的指挥,“利根”驶向了距离“羽黑”后方六百米的位置上。
满载排水量三千吨级的弗莱彻级驱逐舰,令黛治夫误以为遇上了轻巡洋舰
解说:在“利根”开始跟随“羽黑”协同作战之后不久,第二舰队司令长官栗田健男于九时十一分,向全军下达了“整队集合”的命令。之所以下达这样的命令,主要是担心再这样任由各队、各舰随心所欲的自行寻找目标实施追击的话,部队的兵力将会过于分散,对于之后收拢、集合兵力造成困难。然而,这个集合命令对于“利根”而言,却是一个令其在关键时刻痛失好局的命令。
此时,“利根”在右侧方向十三千米处,发现了正在猛烈开火射击的敌驱逐舰。黛治夫舰长便将主要火力指向了这艘敌人的驱逐舰。在实施了约两分钟左右的炮击之后,笼罩着敌航母战斗群的烟幕开始逐步消散,已经可以清晰的用肉眼观察到四艘敌航空母舰正在撤退。黛治夫舰长根据目前的敌我态势,判断目前应立即统一行动实施鱼雷齐射,于是,便向坐镇“羽黑”的第五战队司令官桥本信太郎进言“我舰右舷尚存鱼雷三条,已做好参加鱼雷齐射的准备”。
事实证明演习的环境与真实的战场存在有巨大的差距
可是,却未能从司令官处得到任何的回应。虽然此后“利根”又再次发送信号,提出“愿与你舰协同对四艘敌航母实施联合鱼雷攻击”。然而“羽黑”却再次无视了“利根”的建议,反而掉转方向,向左侧转舵,开始转入退却。见此状况,黛治夫舰长异常气愤。
黛治夫:当时呢,我就想起了一八零一年,英国舰队攻击丹麦哥本哈根时,英国舰队的司令官也是向纳尔逊下达了类似的信号,严令其率部撤退。而纳尔逊呢,特意把望远镜搭在了他瞎掉的那只眼睛上,拿出了一副这挂的什么信号,我瞧不清楚的面孔来,无视了长官的命令。并且在此之后亲自率部冲杀立下了卓越的殊勋。当时我就想,哎呀—,这不就是当年纳尔逊遇到的那种情况嘛?。
考虑到既然追都已经追到这个地步,再加之,我感觉这是一次可以彻底歼灭敌航母战斗群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便写好了“我舰认为继续追击到底更为有利”的纸条,交给了航海长,命其立即给第五战队司令官发送信号。然而,航海长却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若主力欲与新的敌人展开决战,因我方如今建在的重巡仅剩下“利根”和“羽黑”两艘,现在掉转方向与主力协同作战,从兵法上来讲合乎道理”。思索一番之后,我认为从兵法上,航海长的建议的确很有道理,于是便改变了想法,放弃了发送信号催促继续追击的念头,随“羽黑”之后掉转方向开始向后方撤退。
当时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不知道是因为受伤了,还是因为什么其他原因,在战斗中我的情绪非常兴奋,平时学习过的战史、战训,基本上一个不落的全都让我想起来了。如果是与日本国防实力差不多的国家作战的话,我想应该不至于会被逼到这种连压箱底的战训都要拿出来用的地步吧。
萨马岛海战美日舰队态势图
这些暂且不论,在“利根”掉转方向之后,我环视四周观察,只见“筑摩”在前方一万米左右距离上正在进行激烈的对空战斗。敌机正在对其实施大角度的俯冲轰炸。而“鸟海”此时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燃起了大火。再往前稍行片刻,这回轮到“铃谷”也停下了脚步,只见一股股熊熊燃烧的火苗,正不断地从该舰右舷的鱼雷发射室处往外窜。
在两舰之间的距离接近到约两千米左右时,“铃谷”发来信号,命令我们从舷侧靠过来。不过,由于我担心就这么直接靠上去,鱼雷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诱爆,非常危险,因此最终还是稍微保持了一点距离,然后再放出小艇对其施以援救。
正在向日舰冲去的弗莱彻级驱逐舰 约翰斯顿号(DD557)据信该舰发射的鱼雷击中了日本重巡洋舰熊野使之不得不早早退出了战场
而第七战队司令白石万隆中将此时刚好也在“铃谷”舰上。七战队的旗舰原本是“熊野”,由于之前遭遇雷击,因此才将旗舰变更为“铃谷”。如此一来,在白石司令和司令部的主要成员移乘到“利根”号上的时候,我便向白石司令提议,让“利根”把“铃谷”拖曳回去。司令官的回答是“不必了,已经不行了,即使拖回去恐怕也是白费力气”。而我个人是想甘愿冒点风险也要去拖曳的。
在司令官登舰之前的约十分钟左右,只听突然“轰隆”一声巨响。这是鱼雷发生了诱爆的声音。就像樱岛火山爆发一样,只见不断有绿中带灰的烟雾向外喷发。布置在烟囱附近的高射炮和高射机关枪的弹药全都像放烟花一样被崩到空中不断爆炸。如果刚才直接靠上去的话,恐怕“利根”的鱼雷也会被诱爆、炸散架吧。
在此以后,“利根”又遭遇到了敌机的攻击,一枚二百五十千克炸弹直接命中了右舷后部。其冲击力之大,把在舰桥的我的整个身体都给颠起来了。
大惊之下我不禁脱口说道“哎呀,可不得了”。而司令官听罢后呢,是这么说的“这不算什么,铃谷爆炸的时候,程度比这还要严重十倍—”。
基特昆湾号护航航母的机务人员正在为野猫式战斗机做起飞前的最后准备,可以依稀观察到远方白平原号航母正在遭到日军大口径舰炮的跨射。
解说:结果,“铃谷”在连续两次发生鱼雷诱爆之后,导致舰体中部严重受损,并最终在全舰各部持续不断的爆炸声中沉没了。而“鸟海”和“筑摩”两舰亦在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之后,相继沉没于萨马岛海域。
“利根”在追击敌人仅差一步之遥的时候,接收到了整队集合的命令,导致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其面前溜走,这主要是由于第二舰队司令长官栗田健男未能把握“利根”正在对敌实施追击的具体状况,因此下达了中止战斗的命令所导致。
应该说这反映了日本舰队在内部通讯联络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如果位于后方的“大和”,充分了解处于作战最前线的重巡战队的动向的话,或许栗田舰队之后的作战行动就完全是另一副模样了。
将部队重新集结的栗田舰队,在整顿编组阵容完毕之后,结成圆环状防空队战斗队形,开始继续向莱特湾方向挺进。然而,栗田却对于突入莱特湾的行为,究竟能获得怎么样的战果,始终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西南方面舰队提供的无线电情报来看,在栗田舰队的北方不远处,又新出现了一支敌军的机动部队。
虽然事后的结果表明这份电文是一份错误的情报,但就当时而言,战场上的局势是,即便强行突入莱特湾,敌运输船恐怕也早已全部撤退了,即使有,也大概率都是一些空船。况且,为了阻止栗田舰队的行动,在湾口附近很可能有敌军的战列舰或者巡洋舰埋伏,再加之,此时背后还有敌舰载机部队步步紧逼的空袭。与其毫无把握的冲入莱特湾,倒不如与北方不远处出现的敌机动部队进行决战,更有利于今后的作战行动。
于是,栗田健男毅然做出了中止突入莱特湾的决定,下令舰队掉转方向,北上寻求与敌机动部队进行决战。
捷一号作战期间旧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部队(第二舰队)司令长官 栗田健男中将
黛治夫:当时传达过来的命令是“敌主力在北、欲与之决战”,关于栗田长官的这个决断,我是很赞同的。不过,掉转方向赶过去以后,却并没有发现敌人。于是,啥也没干,便厚着脸皮灰溜溜的返航了,虽然事后针对栗田长官的这一决定产生了相当多的争议,但要我讲的话,我觉得跟当初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第三分舰队司令官涅鲍加托夫少将的心境差不多(原文注:日本海大海战之时,一度暂时脱离了主战场的涅鲍加托夫少将,于翌日率部向符拉迪沃斯托克方向退却途中被日本舰队所包围,为保全麾下官兵的生命安全,率战列舰一艘、海防舰三艘向日军投降的故事)。
虽然具体情况略有所不同,但栗田长官可能考虑在只拥有那么点兵力的状况之下,怎么挣扎实际上都是徒劳无功的,即便是强行突入了莱特湾,也不过只能白白成为敌人的目标而已,所以与其做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倒不如为日本的将来尽可能多的保留一些优秀的部下来。对此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
本文根据1980年3月5日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