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刊稿(5)诗词大会成功与大学语文思考

最近,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在欣赏肯定之余也提出一些想法,譬如诗词大会主要侧重于记忆、反应能力,而港台的一些类似赛事,则更侧重于创作方面的能力。香港的“创作诗词大会”,从1991年开始,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26次了;台湾的大学校园,也有各种诗词创作比赛,譬如有更贴近大学生的“情人节诗歌创作比赛”等等。这些赛事,无疑比单纯比背诵、比记性的比赛要更高一筹。不过笔者认为母语学习是具有终身性与阶段性的,从终身性看,我们不但要有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将来教育资源无限丰富、终身教育成为常态时,必然还会有“大学后语文”;而从阶段性看,则各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笔者曾借用翻译界“信达雅”的理论,在与《中国教育报》主编合著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中写过:

小学语文的标准是“信”,即母语知识的积累,比如要识记3000个汉字,这个阶段儿童的记忆力最好,应该让他们大量识记;中学语文的标准是“达”,即母语读写能力的培养,能够写明白的文章,能够说通顺的话;大学语文就是要学习母语中最高雅的部分,要养成一种高雅的素养与气质。

当然理论的借用总是不完善的,高雅的母语教育也应该贯穿各阶段教育始终,正因为如此,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就要加强中国传统诗词的学习,尤其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好的优势条件,进行大量的诵读、背诵、默写这样的训练。这是特别容易出成绩的,这次诗词大赛最终的擂主获得者不是语文教师,不是诗刊编辑,而是一名中学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大学语文如何进行高雅母语教学?这就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我们除了要继续诵记、积累,训练我们的记忆能力,还要善于使用各种辅助工具,学会学习。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今已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人工智能、云存储等技术层出不穷,笔者欣喜地看到,大学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2015年年底,笔者参加了超星公司举办的“互联网+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研讨会”,参会同行充分进行交流,还观摩了清华大学王步高老师的大学语文慕课。2016年,这方面活动更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召开第十六届年会,就有“新媒介文化与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的转型”和“信息时代的母语阅读与大学语文课程”两大议题,南开大学周志强介绍了学校开展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的成功经验,许多与会代表也提交了这方面的论文,如《信息时代的母语阅读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数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转变与坚守》《新媒介文化与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的转型》《大学语文多媒体网络环境授课初探》《慕课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等等。2016年笔者还应邀到江西农业大学和南昌工学院进行交流,江西农大宣传部部长黎瑛介绍了学校开发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立大学语文网络课程的经验。南昌工学院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学校根据民族生能歌善舞、长于诗性思维的特点,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利用校园网和QQ群进行互动交流,形成以文会友、兴观群怨的良好氛围。2017年新年伊始,即传来新的好消息,“大学语文研究网”、山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和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示范课研讨会”,山东管理学院教务处董以涛处长介绍了学校建设大学语文课网络教育平台、打造智慧课堂的经验。凡此种种,让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大学语文“互联网+”的时代真的来到了。

(2016年为《中国教育报》撰稿,未刊)

何二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中国首家“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站长,“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190089416)群主。网络化生存,体制外行走,这里有大学语文界的独特风景。文章公众号:大学语文终身义工。

--------End---------

【大学语文终身义工】原创作品!转载请写来源【大学语文终身义工】,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