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新轴心时代”吗?——汤一介“新轴心时代”理论献疑
《鹅湖月刊》2017年第5期
摘 要:本世纪初,中国学者汤一介先生根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提出世界已进入“新的轴心时代”(或曰“第二轴心时代”)。笔者认为,汤先生论证这一观点时提出的诸条论据,偏离雅氏轴心期理论甚远。雅氏理论所看重的是世界性的精神突破和人性飞跃,当今世界虽然在科学技术方面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但是在精神和人性方面仍然没有整体的超越,甚至恐怕还在第一个轴心期水平之下,人们应该做的,就是重新回顾轴心期去汲取精神的动力。雅氏《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关于“第二轴心期”的命题,是作为历史的终极目标提出的,因此“新轴心时代”永远只能是一个历史命题而非现实命题。
关键词:新轴心时代 第二轴心时代 世界帝国 雅斯贝斯 汤一介
一
汤一介先生是笔者一直敬佩的一位学术前辈,这不但因为他在哲学研究上的骄人成就,尤其是他不属于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比起更老一代的学术前辈(比如他的父亲汤用彤先生),他更多了一些社会关怀,由此使自己的研究从哲学进入文化研究、甚至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汤一介,2005)① 学术界天天争论人文精神,笔者觉得汤一介先生的学术取向才真正体现出一种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
但是,进入原本自己不是很熟悉的研究领域,就意味着要冒一定的风险。文化研究不可能脱离国际国内的具体文化背景,甚至还会受到高层文化政策的制约,这一切,都可能使研究发生一些偏向。在汤先生近年来的一些文章中,有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新轴心时代”。这显然是试图为他的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宏观的历史背景,但是这个背景能否成立,还有必要仔细商榷。
轴心时代理论,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194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来的,因其突破了长期来的西方中心论,引起东西方不少学者的关注,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还引起过热烈讨论。“新的轴心期”、“第二个轴心期”之类的说法,也是雅氏书中固有之意,只是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一直到新世纪到来,才突然引起世人注意。按照汤一介先生后来的回顾,这个“新轴心时代”,大概是世纪末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国家几乎同时重新提出来的。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在1999年做了一次关于“新轴心时代”的演讲。在欧洲,也有学者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观念。在香港有一个《二十一世纪》杂志,连续两期发表关于“新轴心时代”问题的讨论。而汤先生自己也是在1999年费孝通教授主持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这个“新轴心时代”的观念来的 (汤一介,2004,p195)②。
德国历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
在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里,“新轴心时代”的观念成了汤先生论文和谈话的一个主旋律,从2000年到2005年,汤先生在不同场合多次宣称:“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二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据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将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汤一介,2000,p138)③;“在新的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界应该如何呢?”(汤一介,2001,p3)④;“当今,从众多方面看都可以说会出现一个新的轴心时代”(汤一介,2002,p40)⑤;“人类文化正在进入或者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汤一介,2003,p196)⑥;“照我看,也许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轴心时代”(汤一介,2004,p9)⑦;“我认为也许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轴心时代”(汤一介,2005)⑧。
那么,汤先生得出上述结论的根据是什么呢?让我们听一听他的证据。
二
汤先生关于现在已是“新轴心时代”的判断,是相对于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而提出的。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用“轴心期”的观念概括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同时出现在中国、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区的文化突破。按雅氏的说法,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人类开始拥有了觉醒意识,意识到整体、自我存在的意义与限度,世界历史从此获得了统一的结构。
那么,汤先生所说的“新的轴心时代”又具有哪些特点呢?他的意见概括起来大概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见于他2001年到2002年的一系列讲话和文章,这里以《新轴心时代哲学走向的特点》一文为例④。在这篇论文里,汤先生用小标题加粗的突出方式,概括了“新轴心时代”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那个“轴心时代”的三点区别:
1 在这个新的“轴心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
2 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
3 新的“轴心时代”的文化将不可能像公元前500年前后那样由少数几个伟大思想家来主导,而将是由众多的思想群体来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
汤先生说的这三条,假如仅仅是向我们描述21世纪的世界局面,那么应该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假如要以此证明“新轴心时代”的到来,则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
第一点,汤先生认为“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但是这并不足以证明今天已超越了第一个轴心时代,因为在雅氏的轴心时代理论中,最重要的是人类整体意识的觉醒,至于各种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还是相互影响并不重要。雅氏说:在第一个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新特点是,世界上所有三个地区的人类全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雅斯贝斯,1949,p8);“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雅斯贝斯,1949,p9);“轴心期虽然在一定的空间限度里开始,但它在历史上却逐渐包罗万象”(雅斯贝斯,1949,p14,粗体字为原书所有,下同);“从三个地区相逢之际起,它们之间就可能存在一种深刻的互相理解。在初次相逢时,他们便认识到,他们关切同样的问题。尽管相隔遥远,但他们立即相互融合在一起”(雅斯贝斯,1949,p15)。
因此,除非汤先生能够证明,今天文化多元共存的结果,产生了能够超越第一个轴心时代的更高人类意识——但是我们在后面会看到,汤先生似乎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种种罪恶现象,甚至怀疑世界是否进入了“末法时代”⒃。既然如此,汤先生为什么还会得出世界进入了“新轴心时代”的结论呢?笔者认为虽然汤先生是接着雅氏理论言说的,但是他们两人的历史观恐怕有本质的区别。雅氏用来描述历史结构的标准是“精神”和“人性”,所以他特别看重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精神超越的时代。而汤先生的历史观念显然与之不同,他更注重世界文化的物的交流,他的全球化概念首先是一种“经济全球化”,他发表于2000年末和2001年初的两篇内容完全相同甚至文字也完全相同的论文,标题却分别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和“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也许就泄露了在他的理论构架中,“经济全球化”和“新轴心时代”完全是一种同构关系。他所说的新轴心时代的第一个特点,是具体描述为“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汤一介,2002,p40)⑨。 所以他更重视从生产关系谈轴心时代,他多次这样描述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五百年前后那个轴心时代,正是上述各轴心国进入铁器时代的时候,生产有了大发展,从而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汤一介,2004,p10) ⑩。 这样就很难再和雅氏说到一起。因为在雅氏眼里,精神运动才是构成历史的根本要素,工具决不会成为历史的起点,成为“奠定我们新人性基础的精神革命” (雅斯贝斯,1949,p55 )。人假如丢掉了精神,那么不要说铁器,即使“我们的武器会是飞机而不是石斧,但其它一切都跟石器时代一样”,“我们会带着赤条条的原始躯体而退回去”。(雅斯贝斯,1949,p37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汤一介先生
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汤先生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而雅氏倒不无唯心史观之嫌。然而,汤先生的“新轴心时代”既然是接着雅氏的轴心理论言说,而且又并无批判雅氏理论的意思,那么最好还是要迁就一下雅氏的意思,况且在今天这个技术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雅氏的观点也未必没有矫正时弊的功效,否则我们又何必附和这位资产阶级哲学家的轴心时代理论,径直谈论“共产主义”岂不是更好?(后面还将谈到,“新轴心时代”和共产主义最终恐怕是同一个概念。)
其实,雅氏的轴心理论也并非一味玄虚,他只是认为历史统一的第一步是精神性的,假如真的进入新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就应该以实体的统一为标志。他在书中也一度说:
我们可能已面临新的轴心期,它一定会建立统一的世界范围的实体,一定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以幻想期待它也意味着要去创造它。没有人知道它会带来什么。(雅斯贝斯,1949,p113 )
但是这个“新的轴心期”的可能,雅氏接下去立刻就否定掉了,这里先不论。且说所谓“统一的世界范围的实体”,雅氏的意思也决不仅仅是汤先生所说的那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而是还有另一种可能,他说:“问题就是在世界帝国之路和世界秩序之路之间进行选择”:
世界帝国。这是通过单一权力达到的世界和平,这权力从地球上的某一点对所有的人实行强制。它运用暴力保护自己。……
世界秩序。这种统一除了由协商产生的共同决定提供的力量外,别无其它联合的力量。……(雅斯贝斯,1949,P224 )
所以,我们在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可能外,还要高度警惕“世界帝国”的危险性,而这恐怕正是美国等一些世界大国所梦寐以求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正是这种帝国梦的反映。而“世界秩序”——可能比较符合汤先生所寻求的世界文明对话——然而这方案似乎也非常遥远,而且风险重重。雅氏说:
在形成可靠的世界秩序之前,存在着一个充满危险的过渡时期。(雅斯贝斯,1949,p232 )
绝对毁灭的危险。在通往世界国家的秩序之路上,在目标达到之前发生的事件,可能会把这种毁灭横加于人类,以至于我们几乎不能想象历史的延续。一个悲惨的世界的残存可能会在地表上零散地生存着,然后像几千年前一样,全部从头开始。(雅斯贝斯,1949,p235 )
所以,“新轴心时代”的到来,决不会像汤先生描绘的那样,仅仅是“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这么简单,它要求“建立统一的世界范围的实体”;也不会像汤先生想象的那样乐观,在建立这种“实体”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世界帝国”和“绝对毁灭”的危险,现在就欢呼进入“新的轴心时代”,会使人类忘记这样的危险,因而是有害的。
汤先生认为“新轴心时代”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第二个证据,是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科学打破了原先的分科状况,发展出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原来的学科划分越来越模糊了:本来物理学就是物理学,化学就是化学,现在既有物理化学,又有化学物理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界限也正在被打破,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运用了“耗散结构”理论(汤一介,2001,p2)⑾。
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对于学术界来说,确实是一个大题目;然而“新轴心时代”命题涉及时代性质的判断,实在是一个超越一切具体学科的更大课题,区区“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等等具体学科的研究突破,又怎么足以证明今天已是“新轴心时代”?
而汤先生关于新轴心时代的第三个证据最值得商榷,因为那几乎是和雅氏轴心时代理论南辕北辙了。我们知道,柏拉图、孔子等伟大思想家的出现,在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中是有绝对重要的意义的,读过《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这本书的人都不会忘记,雅氏这样开始对轴心期的描述:
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像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Elijah)经由以赛亚(Isaiah)和耶利米(Jeremiah)到以赛亚第二(Deutero-Isaiah),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雅斯贝斯,1949,《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8页)。
所以,后来的研究者无不把知识阶层的崛起,精英文化阶层的崛起,视为轴心时代的一个最重要标志。而轴心期的局限也正表现在这里:
个人获得的成就决没有传授给大众。人性潜力(Potentia-lity)的顶峰和芸芸众生之间的鸿沟变得异常之大。然而,个人的变化间接地改变了大众。人性整体进行了一次飞跃 (雅斯贝斯,1949,p10)。
它并没有达到最终的尽善尽美。个别贤哲实现的最高思想潜力及其实际表达,没有成为共同的财富,因为大多数人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雅斯贝斯,1949,p12)。
所以,假如今天出现新的轴心时代的话,那一定是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大众跟上先知们的步伐,人性“直接地”在整体上升到尽善尽美的高度。然而汤先生却说:“新的'轴心时代’的文化将不可能像公元前500年前后那样由少数几个伟大思想家来主导,而将是由众多的思想群体来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无论中外,由于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不断变换,大概都不可能出现像柏拉图、孔子、释迦牟尼等等那样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的伟大思想家”,甚至不无揶揄地说:“那种企图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汤一介,2001,p2-3)⑿。
这显然不符合雅氏的轴心时代理论,因为在他的理论框架中,永远保留着“伟大思想家”的崇高位置,他说:“有一样东西看来能永远坚定不移:人性及其在哲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甚至在崩溃的时期,仍可能存在高级的哲学,历史向我们显示了这一点。” (雅斯贝斯,1949,p266)为此,他差一点就把“第二轴心”的称号给了欧洲的科学技术时代,他说:
从1500年到1800年,欧洲优异的精神成就——以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莎士比亚、伦勃朗、歌德、斯宾诺莎、康德、巴哈、莫扎特等为代表——使科学技术相形见绌,与2500年前的轴心期平分秋色。在这较晚的世纪里,我们是否将看到又一个轴心期?(雅斯贝斯,1949,p90)
当然,最后他收回了这个称号,不是因为新的轴心期不应该出现“伟大思想家”,而是因为这个所谓的“第二轴心世界”“完全是欧洲的现象,仅为此它就无权要求第二轴心的称号。” (雅斯贝斯,1949,p90)
所以,缺少伟大思想家和“新轴心时代”之间绝不可能划上等号。其实,只要当汤先生不再硬套“新轴心时代”理论时,便能够非常清晰地指出今天没有孔子这样的思想家的真正原因,他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中说,读高中时,自己曾幻想将来能做一个哲学家,推动中国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但到1949年后,他的这种幻想逐渐消失。“当时我和几乎所有学习和研究哲学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自己只能做一名'哲学工作者’,而只有政治上的领袖如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才能做哲学家;而且他们一定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哲学工作者的作用大概有两方面:一是解释伟大领袖们的哲学思想;另一是批判继承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而后一方面又往往是对古代哲学家作一些定性分析,或者是唯物主义或者是唯心主义,或者是进步或者是反动等等。我在1957年至70年代末写的文章大多是这样的。”最后汤先生无奈地说:“那是个没有哲学,也没有哲学家的时代”(夏榆,2005)⒀。
由此看来,中国今天的缺少思想家、哲学家,完全是社会生活畸形发展的结果。当然,这也是个世界问题,世界进入科学技术时代以来,人文科学受到了压制,社会思想日益平庸,国际思想界为此呼唤“公众知识分子”。那么,假如现在把这种反常现象反而说成是“新轴心时代”的标志,不管依据的理论是什么,实际上都是起了使畸形平庸的社会现象合理化合法化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这一条尤其需要慎重考虑。
从2002年末起的一系列文章与谈话中,汤先生对自己的“新轴心时代”理论作了细微修改,形成第二个版本 ⒁。 仍然是三条,但是内容和顺序略有不同。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和平与发展”问题可有之贡献》一文为例,汤先生说,“从种种迹象看也许可以说,人类文化正在或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
首先,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原来的国家和受压迫民族有一个很迫切的任务,就是要从各方面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而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其独立身份的重要支柱。
其次,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连成一片,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不可能像公元前五六百年那个“轴心时代”是各自独立发展的,而是在矛盾、冲突和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中发展。
第三,就当前人类社会文化存在的现实情况看,已经形成了或正在形成全球意识观照下的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这三条意见坚持到2005年,基本上都是这个说法。第一条讲二战以来的世界格局,无疑是对的;然而与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似乎相去太远。第二条就是第一个版本的第一条。第三条讲“全球意识”,前面已经分析的很多,这里不再细说。
三
既然汤先生是接着雅斯贝斯的理论说话,那么最重要的就还是雅氏轴心期理论的原意。他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轴心时代”了吗?仔细阅读《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这本书,我们发现雅氏的结论是完全否定的。书中起码有四处比较明确地讨论了这个问题。第一处,第一篇第二章“世界历史纲要”中说:
我们视线内的这个人类历史如同进行了两次大呼吸。
第一次从普罗米修斯时代开始,经过古代文明,通往轴心期以及产生轴心期后果的时期。
第二次与新普罗米修斯时代即科技时代一起开始,它将通过与古代文明的规划和组织类似的建设,或许会进入崭新的第二个轴心期,达到人类形成的最后过程。这个过程仍十分遥远,隐而不露。
起源和目标不可能获得任何令人信服的感性的真实形体,我们可用下列符号表明它们:“人类之诞生”——起源;“不朽的精神王国”——目标。(雅斯贝斯,1949,p33-34)
这一段话非常值得注意,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误以为今天的科技时代,正在使我们走入“第二个轴心期”。但是仔细理解就会发现,这里的“第二个轴心期”与其说是一个时代,不如说是一个目标,它意味着“达到人类形成的最后过程”,也就是人类历史的终极目标“不朽的精神王国”,它为我们悬设了一个至高的精神目标,为人类历史的前进指明了方向,然而却未必有哪一个时代的人能够声称自己已经进入了这个目标。这有点像共产党人所说的共产主义,我们可以一代一代为之奋斗,但是任何宣布今天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的做法最终都是有害的。
第二处出现在书中的第一篇第八章“世界历史的又一纲要”。在谈到欧洲近代以来的发展时,雅氏说:
从1500年到1800年,欧洲优异的精神成就——以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莎士比亚、伦勃朗、歌德、斯宾诺莎、康德、巴哈、莫扎特等为代表——使科学技术相形见绌,与2500年前的轴心期平分秋色。在这较晚的世纪里,我们是否将看到又一个轴心期?(雅斯贝斯,1949,p89)
然而他立刻否定了这一假设,他说:“不过最重要的是,第二轴心世界完全是欧洲的现象,仅为此它就无权要求第二轴心的称号。”“诚然,对我们欧洲人来说,这些世纪是最富有成果的时期,它们构成了我们文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我们的直觉与洞察力的丰富来源。可是,它们不是全人类的、包罗世界的轴心,它们到后来不可能成为这种轴心。” (雅斯贝斯,1949,p90)这反映了雅氏去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彻底性,恐怕也是他的轴心期理论较长时期里受到西方世界冷落的一个原因。
第三处出现在书中第二篇的第一章“本质更新:科学和技术”,重点分析了科技时代与轴心时代的本质区别。雅氏说:在科学技术时代,“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甚至科学也得服从技术,代代相传的结果加强了这一趋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在其专业之外表现出惊人的愚蠢;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如此众多的技术家在其任务之外智力极其贫乏,须知他们的最终目的虽然是完成这些任务,但这并非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这也可揭开变得越来越非人性的世界缺乏幸福的秘密。”(雅斯贝斯,1949,p112-113)基于这一点,他批评了黑格尔等人的历史观点,说:
德国的唯心主义者费希特、黑格尔和谢林把他们的时期说成是历史最深刻的转折点。这是在基督教轴心理论基础上的解释,它假定已达到顶峰和完美。我们认为它是极其鲁莽自负的精神自我欺骗。相反,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是十分明确的,现在并非第二轴心期。与轴心时期相比,最明显的是现在正是精神贫乏、人性沦丧,爱与创造力衰退的下降时期,只有一点仍可与以前的一切比美,那就是科学和技术的产生。(雅斯贝斯,1949,p112)
如果我们寻求一个我们时代的类似物,我们发现它不是轴心期,而更像是另一个技术时代——发明工具和使用火的时代……(雅斯贝斯,1949,p113)
第四处出现在第二篇第二章“世界现状”,雅氏说:“如果我们现在进入人性的新的急剧质变,那么它不是轴心期的重复,而是与其根源不同的事物”——
从内部看来,涉及到一些与轴心期表现十分不同的东西。那时是丰富,而现在则是空虚。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个转折点,我们便知道我们仅处于准备阶段,现在的时代是一种真正的技术和政治的改造,还不是永久的精神创造。我们宁可把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壮观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发明,比作发明工具和武器,最初使用家畜和马的时代,而非孔夫子、佛陀和苏格拉底的时代。(雅斯贝斯,1949,p160)
看来,雅斯贝斯不但不认为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轴心时代”,而且认为从人性和精神的角度讲,今天的世界简直就处于历史上第一个轴心期的水平之下。话说得这样明白,我们再说什么“新轴心时代”恐怕就言之无据了。
四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出版于1949年,今天,已经又过去半个世纪了。那么,今天的结论是否可以比半个世纪前稍微乐观一些呢?恐怕未必。对此,汤一介先生也从不讳言,他在世纪之交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讲演(汤一介,1999,p35)⒂ 中说:
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回头看看20世纪的历史,可以发现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世纪,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但同时又是充满矛盾悲惨的世纪。在这百年中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亡几千万人,大量破坏了人类多少世纪辛勤建造的文化遗产。几个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掠夺和压榨,从而使得一些民族和国家沦为或半的地位,造成了某些西方国家越来越富有,而其他民族和国家越来越贫穷。
……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进步,但是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在他们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大量破坏自然的工具,而且也掌握了毁灭人类自身的武器。正如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开头就提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非常深刻的。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的毒化,环境的污染,人口的剧增,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
这个结论,同样出现在汤先生同期的其它不少论文与演讲中。在本世纪初的一次会议上,汤先生还曾作过一次“我们能否走出'信仰危机’?”的发言,在这篇发言发表时,他还在后面加了一段附记,说:
此文录入电脑的时间是2001年2月。我和我的许多朋友都希望二十一世纪是人类走出互相残杀、尔虞我诈、追求“金钱和权力”,能有“自由歌唱的生活空间”的世纪。可是世纪的第一年,就发生了“9.11”事件,人类社会陷入了混乱,到处充满着火药味,难道二十一世纪要比二十世纪更加恐怖吗?人类难道真的进入了“末法”时代吗? 对此,我不能回答。我想当前无论哪一个思想家都很难回答。因为“金钱和权力拜物教”已经成了众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领袖的信条。我们,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被边缘化了。而现在我们更加无力了,但我们还在作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这又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我们有些知识分子的“良知”还未泯灭吧! (汤一介,2001,p139)⒃
在摆脱“新轴心时代”之类的理论束缚之时,汤先生这才显露出哲学家的知性的一面,同时也就意外地更加接近了雅氏的轴心期理论。因为在雅氏看来,轴心期的一个基本发动点就是:“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询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雅斯贝斯,1949,p8)
最后容笔者冒昧地揣想,汤先生呼吁“新轴心时代”的本意恐怕正是要回归历史上的那个轴心时代吧?(我们看到他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可以对当今世界做出贡献的文章。)只是被新世纪到来之际满世界的“新”“新”所鼓动,也想借着这“新”的力量,来推动他那知识分子的理想吧?假如真是这样,那么笔者认为,汤先生一再引用过的雅氏轴心期理论里的一段话,以及尚未及引用过的另外一段话,也许更加适合作为我们今天的研究主题吧,那就是:
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雅斯贝斯,1949,p14)
今天的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回归到更深刻的起源,回到那所有的信仰一齐以其特殊的历史形态涌出的源头,回到那在人们准备要它时,它会喷涌而出的根源。当我们对世界上明显的和已有的东西信赖不再支撑生活时,那么对于万物起源的信任就必须打下基础。(雅斯贝斯,1949,p244)
注释
①汤一介(2005),文明的冲突与共存见,引自“凤凰网”(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6569994053287936/20050617/569164.shtml)“世纪大讲堂”,[2005-6-17]。在这篇谈话中汤一介先生说:“当然有一点,我和我父亲可能有点不同,我父亲应该说他是一个纯学者,他是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像我这代,除了做学问之外,大概有一些更多的社会关怀,就在这方面,我们可能比老一代的学者,像我父亲他们这一辈的老一代的学者,更多一些,就是多一些社会关怀。我想比方说'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共存’这样的问题,我父亲是不会研究它的。那么我是搞哲学的,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国际政治的问题,对不对,但是由于我们对社会有关怀,所以去研究这个问题,特别是考虑像这样的问题怎么跟我们文化结合起来。”
②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之贡献,引自国家图书馆(2003),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③ 汤一介,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引自汤一介(2001),和而不同,辽宁人民出版社。此文又见于中国文化书院网,文化的庆典,2001-3-31,http://www.iafcc.org/qingdian/tangyijie03.htm,全文完全相同,只是标题《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改成了《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而且在最后注明了写作日期,是2000年10月24日完成初稿,12月4日修改完成定稿。据此推定汤先生关于新轴心时代的这段话是在2000年说的。
④ 汤一介(2001),新轴心时代哲学走向的特点,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10):1-4,(第32卷第4期)。
⑤ 汤一介(2002),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学术月刊2002(9):35-41。
⑥ 同②
⑦ 汤一介(2004),“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7-15,(第41卷第6期)。
⑧ 同①
⑨ 同⑤ 。
⑩ 同⑦。另见:祝乃娟、戴志勇(2004),中国文化能为“文明的共存”作出贡献,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2-30];汤一介(2005),文明的冲突与共存,引自“凤凰网”(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6569994053287936/20050617/569164.shtml)“世纪大讲堂”[2005-6-17]等谈话和讲演。
⑾ ⑿ 同④。
⒀ 夏榆(2005),哲学家汤一介: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南方人物周刊2005(16)。
⒁ 如: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之贡献,引自国家图书馆(2003),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和平与发展”问题可有之贡献,引自“北大论坛”论文集编委会(2002),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汤一介(2004),“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7-15,(第41卷第6期)等。
⒂ 汤一介(1999),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文艺研究1999(3):35-39。这是汤一介先生在第二届东方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基调发言。
⒃ 汤一介(2001),我们能否走出“信仰危机”?---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一次会议发言,开放时代2003(5):135-139;从这则附记中可以知道,论文写作(输入电脑)的时间当为2001年2月。
参考文献:
“北大论坛”论文集编委会(2002),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学术委员会(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德]卡尔·雅斯贝斯(1949),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 俞新天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本文所引雅斯贝斯的话均出于此书)。
国家图书馆(2003),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汤一介(2001),和而不同,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