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和风与体感温度的关系?
为什么湿度和风对体感温度影响那么大?比如北风一刮风就冷的骨头疼,比如最近几天的江南地区,都说最美人间四月天,然而尽管已是四月中下旬,最大的感受却不是春风轻灵、春光明媚,而是刮风下雨的寒冷冬意,明明前一天仿佛进入初夏,第二天一下雨就又回到了冬天的尾巴,格外潮湿、阴冷。
近日的冷空气南下,温度降到十几度还是挨得住的,然而下午一下雨,空气湿度高,潮湿还格外阴冷,气温明明比早上高,然而早上还能潇洒肆意,下午就只剩瑟瑟发抖。关键它不仅下雨还刮风,时时刻刻让人活在被刺骨阴冷支配的恐惧下。为什么同样温度,湿度变高就显得格外冷呢?哪怕温度变高了,高湿度下竟也觉得还不如低温低湿暖和?——这个,就涉及到水寒效应了。若还有刮风,那风寒效应也会大大降低体感温度,比如前段时间,仲春时节的北方却被大风整出冬天的感觉。
许多朋友对南方冬天最深的印象,大概是阴冷刺骨的湿冷,这种越湿越冷的现象,就是水寒效应的结果。而北方的冬天最怕刮大风,冷风一吹连骨头都有刺痛感,这种寒风刺骨的感觉,是风寒效应的结果。风寒直达骨头,湿冷深入到骨髓,两者结合之下杀伤力无敌,无怪乎江南在一天之内从人间四月天回到萧瑟寒冬月。
什么是风寒效应和水寒效应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一般用来保暖的衣物,实际起保温作用的并非衣物本身,而是衣物纤维间的空气:保暖性好的衣物会锁住空气,减缓纤维间的热空气和外界的冷空气间的对流避免因此而带走热量。而风寒效应和水寒效应就是从这层薄薄的空气下手,影响我们的体感温度。
水寒效应
我们常说南方湿冷,越湿越冷,用水寒效应来解释就是:水汽不仅会把衣服上的暖空气层排挤掉使其失去保温作用,保温层被破坏后,热传导作用会更快地从人体上吸收很多热量;同时,水汽的蒸发作用会带走更多的热量,因此人会感觉到比实际要冷。
空气水汽含量高,空气分子的密度大,热传导能力就强,冰冷的水汽甚至水滴甚至渗透衣物直至皮肤——温差大(水汽和皮肤、纤维等)、蒸发散热强,这种接触热传导散热无时无刻带走身体大量能量。这才是南方的冬天阴冷刺骨、穿再多也没有用的原因。
因此,在南方,即使是冬季,若有必要,还是需要除湿机抽湿防潮以降低室内湿度。此外,空气湿度高还会使衣物很难晾干,干衣物和被子都可能会受潮甚至发出潮味来,尤其是冬季的连续阴雨天最甚,也需要使用除湿机来辅助干衣、保持室内干爽;就算不说防潮,除湿机降低湿度之后起码可以让家里不那么阴冷。
风寒效应
与南方的湿冷相比,北方的冬季,不仅空气相对干燥,风也是干巴巴的。在没有风的时候,哪怕零下十几度,裹厚一点很多人感觉不会太冷,而一刮风,人体就会感觉就非常非常冷,且风越大越冷,为什么呢?这就是风寒效应,并且这是不分南北方的。
干燥空气导热能力差,不易渗透到身体里面,也就不易带走身体的热量。因此,北方冷是周围的温度低,但身体周围最近那层空气维持相对稳定,所以人的身体温度以及身体和衣物之间的那层空气的温度并没有太大变化。——这是没有风的时候。
有风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刮风本身并不会让气温降低,但是身体周围那一层薄薄包裹的空气层的会被破坏:当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护层就会不断地被新来的冷空气替代,并把热量带走。所以,风速越大,人体流失的热量越快、越多,我们也会感觉到越来越寒冷。
水寒效应PK风寒效应
既然提到了南北方的差异,那么就再多提一次南北方谁更冷的话题了。同样温度下,南方湿冷,水寒效应是主因,北风风冷,风寒效应占大多数,所以网友们提到的大多数本质上就是水寒效应和风寒效应之间的PK。
冬季时,南方相对湿度常常在70%以上,阴雨天时更高,虽然风一般不大,但经常出现的100%的相对湿度让你宛如活在南极冰川下的海洋里。而北方大部风力在2、3级左右,空气较为干燥。
根据上面的湿冷与风寒指数表,南方在5℃时,相对湿度达70%,体感温度为2.6℃,北方在同等气温条件、湿度40%的情况下要达到相同的体感温度,需要刮起7、8级的大风。
然70%的相对湿度常见,7、8级的大风不常见,北方冬季5、6级的风都算少见了,何况7、8级风。如此看来,在同等气温条件下,南方更容易遭受湿冷的魔法攻击,而北方遭遇寒风刺骨的几率相对比较低,当然,一旦挂起大风,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谁都遭不住就是了。
当然,北方裹严实一点哪怕是刮风还是能勉强苟住的(前提是刮的不是大风且室外呆的时间短,毕竟北方出特殊职业外,冬季基本都在室内),而南方湿冷还刮风的话,那真的是大写的心疼了。所以,南方的各位朋友们,除了利用如除湿机等设备抽湿降湿之外,裹厚一点也很重要,而且不仅要保暖还要防风。
不过,还是有北方的朋友不服,因为冬季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多了,属于绝对的实力碾压,再一刮风,犹如往脸上、身上扎刀子,而有点南方小伙伴也表示,我们这里空气湿度高达100%也稀松平常,起床靠勇气,洗澡靠毅力。但是……在气温相差超过5℃以上时,气温是影响体感温度最主要的因素。那为什么喊冷的南方人更多呢?
———————分割线———————
当然,如果高湿在冬天就是更湿冷,那么夏天就是更闷热。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可以简单归结为让冷更冷、热更热,冬天的低温前面已经说了,夏天的话——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湿度对人体感温度的影响,提出的一个炎热指数:
尽管这是美国“标准”,或许和国人的感受稍有差别(人种不同、体质不同,导致散热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以32℃的天气为例:
当湿度只有30%时,人体的体感温度基本上也是32度;
但如果湿度达到60%,体感温度就将高达37.8℃。
所以在潮湿的南方即使气温不是很高,体感温度也能热到爆表,以安徽某天(2019.7.24)部分地区的体感温度为例,在高湿情况下,35度的气温,体感温度直冲50多,桑拿天名副其实!
正常的人体散热,途径有辐射(正常对外发热)、对流(风吹)、传导(如敷冰块)、蒸发(出汗)等,当外界温度和机体自身温度都很高时,外界环境中湿度也很大,此时,人不容易排汗,出汗也不容易被蒸发掉,会出现出汗很少情况,热量无法正常散发就会闷在体内,体感闷热,容易中暑。相比于冬天的用自己的体温去给周围的空气加热,夏天则是你不但没办法正常散发对于热量,甚至于整个环境都在给你传递热量,当这些热量超过器官负荷时,就会发生中暑、热射病等。
体感温度分级如下:
冬季:
很冷,极不适应<4℃(红色)
冷,很不舒适4~8℃(黄色)
凉,不舒适8~13℃(蓝色)
凉爽,较舒适13~18℃
舒适,最可接受18~23℃
温暖,最可接受23~29℃
暖热,不舒适29~35℃(蓝色)
夏季:
很冷(会冷死人),无法忍受13~18℃
冷(会生病),衣服穿很厚或钻在被子里,勉强可接受18~20℃
有点冷,加点衣服最可接受20~25℃
凉快,最舒适25-27℃
热,不舒适27~30℃
很热,需要空调或风扇30~33℃
过热,需要冲凉33~35℃
太热,需要频繁冲凉35~37℃
极热,会出人命了>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