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241-250条
241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用承气汤下后,又出现不大便,烦躁,腹满痛,说明体内有燥屎。是由于其人有宿食的原因,继续使用大承气汤治疗。
242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
小便不利,则大便应溏,由于里热壅盛,导致大便时溏时结,外面表现微热,喘冒不能卧,故而体内肯定有燥屎。
243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胃虚有寒饮,则食谷欲呕,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治疗,如果服用后,呕吐加重,则属于上焦的呕吐。属阳明存疑?疑有误。
244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脉浮缓弱,发热,汗出,恶寒属太阳中风证,胃中无水所以不呕,出现心下痞是由于医者误下导致。如果没有经过误下,病人出现不恶寒,口渴,则转属阳明。津液损伤出现的大变硬与燥屎内结不同,不会出现满痛症状。如果口渴想喝水,少少饮之即可。如果饮不解渴,说明气化不利,用五苓散治疗。
245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太阳中风浮缓脉少量汗出是谓自和,汗出量多,损伤津液,是谓太过。太阳伤寒脉浮紧发汗太过亦损伤津液,是谓太过。津液损伤,出现阳绝于里,出现大变硬。
246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脉浮主热,故为阳,脉芤主津血虚,故为阴。浮芤相搏即热与津液互相影响,所以会出现胃气生热,津液绝于里。
247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趺阳脉候胃气,浮主热,所以胃热则胃气强,涩主津液亏虚,是由于小便数亡失所致。浮涩相搏,津液损伤出现大变硬,胃津亏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的功能收到约束,出现脾约证,用麻子仁丸治疗。
248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发汗不解出现蒸蒸发热说明传入阳明,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249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吐后伤胃气,出现腹胀满,用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
250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吐、下、汗后,津液损伤,出现微烦,小便数则津液更加亏虚,会出现大变硬,用小承气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