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体质艾灸有讲究,乱灸就是在火上浇油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江国庆。
前几日推送文章时,一位灸友在后台留言咨询阴虚体质的人艾灸方法,想想最近写过这么多文章,虽有提及到阴虚火热的人施灸方法,但不够详细,今天趁这位灸友的问题,详细聊聊阴虚的人如何通过艾灸调整体质。
首先,分清自己是否是阴虚体质,具体是哪个脏腑阴虚
一分清阴阳
阴阳,说的简单点就是对立统一的两面,但又复杂到包罗万象,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理论解释,就像电脑中我们看到的所有内容,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其根源都是简单的由0和1组成。
阴阳如果展开讲会涉及很多,今天我们只说一下阴虚。
我理解的阴虚需要分情况:
1、你是真正的阴虚(实热症),还是阴阳两虚中偏阴虚;
2、具体是哪一脏哪一腑阴虚。
我们先看一张图(画的丑,将就看
):
阴阳图大家应该都看过,假如第一排中间的是一个健康的正常人:阴阳平衡,脏腑和谐。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量(面积)是一样的,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却又不能分开,都只能在同一个圆中。
第一排左边,阳多阴少,我们称之为阴虚,最右边那个是阳少阴多,我们称为阳虚。
中医上阴代表物质,代表所有看得见的血肉之躯和脏腑器官,比如唾液、血液、细胞液、淋巴液等等一切津液也都属于阴。
阳代表功能,也就是具备哪种能力。比如我们眼睛这个器官属于阴,那么视力就是属于阳,视力(看东西的能力)不正常,比如近视、远视等都是眼睛的功能受到了影响。耳朵也是同样的道理。
先说上图第一排。
单纯的阴虚或者阳虚。
阴虚就是体内的物质不足,阴液不足。因为阴阳相互制约,阴虚阳就盛,阳属于热,是属于火,属于功能亢进,所以阴虚的人就会有以下典型症状:
身体感觉热喜欢凉、容易口干、口渴、形体大多消瘦、容易上火、烦躁、失眠多梦、女性经量少、闭经、手脚心容易出汗、容易盗汗、小便黄、易便秘等等。
当然,阴虚的人不一定有以上所有症状。
阳虚正好相反,属于火力不足,功能减弱。常表现有:
大多虚胖、怕冷喜暖、手脚冰凉、面色偏白、容易疲乏、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身体各种功能低下。
总之,阳虚的人就是感觉缺少火力和精神的一种状态。
再说第二排。
细心的灸友可能已经发现,第一排的圆圈比第二排的大。
圆圈的大小又代表什么呢?
在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下阴阳的另外一个特性:阴阳互根互用。
也就是阴和阳其实是可以相互化生,互为根源,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我们可以看到阴阳图中,阳那部分中间有一个黑点,阴那部分中有一个白点,这就是阴阳互根。如果阳少了,阳中的那个黑点就会从阴中转化成一部分阳来作为补充,以期望达到阴阳平衡,但是这种转化并非1+1=2,而是有损耗的,长而久之,就会阴阳两虚,也就是那个圈会越来越小,从而变成第二排的样子。
所以,第二排其实就是阴阳两虚的人,分为阴阳两虚偏阴虚还是偏阳虚。
说到这里我们再说那个圆圈。
圆圈小了,就是代表你阴阳两虚,说的小一点,说明你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阈值小了,会既怕冷又怕热,不耐寒暑。说的大一些,就是你的抵抗力,生命力弱了。
所以,如果单纯的阴阳失衡我们还可以相对简单的调整回来,但是如果圈小了,可能难度就会大很多。
以上说了这么多,我们只回答了文章开始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首先你要分清自己是否是阴虚,属于正常的阴虚火旺还是阴阳两虚中的偏阴虚。
接下来,再说第二个问题,具体是那个脏腑阴虚,这个直接决定了艾灸的具体调理方案。
二、五脏阴虚和艾灸调理方案
五脏六腑也分阴阳,整体来讲,脏为阴,腑为阳,具体到每个脏腑还是可以分阴阳。所以如果一个人阴虚,想具体调理,就要知道是哪里阴虚?
1、心阴虚
心阴虚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心阴不足或者是心血不足,如果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就会出现虚热扰心,心烦、心悸、失眠、心慌、甚至盗汗、口干等。
补心阴需要靠肾水的上济滋养,即水火相济。所以,我们艾灸一定要疏通中焦,滋肾阴为主,这个是治疗心血不足的根本,而不是一味的去心火。
建议艾灸穴位:心俞、肾俞、天泉、血海、足三里、太溪、涌泉。(找不准穴位,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穴位平台找穴位)
2、肝阴虚
肝气郁滞容易化热生火,引起肝火旺,火旺则伤阴,或者肾阴虚,肾水不能涵肝木,也会造成肝阴虚,所以肝阴虚容易出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灼痛等。
调理肝阴虚思路应该是疏肝理气,同时也需要调气血,滋肝肾。
建议艾灸:肝俞、肾俞、期门、曲泉、三阴交、复溜、太冲。(找不准穴位,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穴位平台找穴位)
3、脾阴虚
说实话脾阴虚的不多见,现在大部分是脾阳虚、脾气虚,因为现代人大多贪凉,吃得多吃的油腻,容易伤脾阳,所以脾阳虚的人非常多,脾阴虚很少见,常见的是胃阴虚或者称为胃火旺。
脾阴亏虚多是因为长期过食辛辣肥甘,或者胃肠湿热灼伤脾胃的阴液所导致,一些人长期腹泻呕吐过度也可以耗伤脾胃阴液,主要表现为胃腹隐痛、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身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等,临床治疗以滋养脾阴、养阴生津等方法为主,建议大家可以通过食疗调整,比如用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