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12)水饮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 硕士 李铮 作客《养生堂》

X
《扁鹊见蔡桓公》就是蔡桓公比较纠结的35天。这个故事反映了扁鹊的神,也反映了疾病的发生是有个过程。
今天讲水饮病。看张仲景医圣是怎么治疗水肿的.看中医怎么把一个病来分层次治疗?
水饮病的症状:


君有疾在腠理,腠里就是皮肤的纹理,简单的理解就是皮毛,皮表,肌表的意思。起到固护肌表,如润肌表的作用。


在这个层次上会有汗出恶风,身体感觉沉重,小便不利。这是风水在表,如果有面部浮肿,肢体的浮肿,或者感觉早晨有点腿肿,腿胀,很多时候体质已经虚弱了。
白术和甘草是四君子汤的二君,它起到培土治水的概念,固护脾胃,培养脾胃元气,补益脾胃的气虚的情况。脾胃足推动津液有力,制约水液代谢障碍。
黄芪出汗恶风如果用麻黄觉得风寒在表,应该宣肺,把它宣发出去,可是病人已经出汗了,说明体表已经虚了,再发汗没有任何意义,只能重伤胃阳,人体更虚,寒湿更去不掉,水肿更治不好。那么用黄芪固护肌表,不发汗了。
防己有下驱下泻水饮的作用。防己有汉防己和木防己。汉防己偏重于利水,木防己偏重于祛风止疼。这个方子里用的是汉防己。
第二个层次,君有疾在肌肉
张仲景开的是肾着汤。这时的症状是腰部特别沉重。
干姜是肾着汤的第一味药,后面的药是茯苓白术甘草,是四君子汤的三君子。补益脾胃来制约运化,帮助运化水液,促进水液代谢的正常运转。
干姜是辛热的药,入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温肺化饮。腰沉重不是肾的问题,腰虽是肾之府,但是这时小便正常,说明没有影响到膀胱的气化,没有影响肾的气化功能,还是在肾的外围。脾主四肢,脾主肌肉,邪气在肌肉里面,邪气是水饮,水饮是寒邪,所以治疗时要温阳化饮,用干姜来温暖脾胃。


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建议大家受了点寒,不要轻易就吃消炎药,中成药,可以熬点葱姜汤喝。因为生姜有辛散解表作用,能够散寒解表,还能治疗一些干呕。恶心,呕吐。
生姜晒干后就是干姜,它的温暖作用更强了。走中,温脾阳。
炮姜走血份,对于一些脾胃虚弱,阳气虚弱的时候,如血小板减少紫癜,虚寒性的出血用炮姜。
还有一种高良姜,是古代的高凉郡(现在广东湛江附近)产的姜,主要治疗寒湿侵犯脾胃,能温中散寒,止疼。
第三层次 君有疾在肠胃
扁鹊当时说的肠胃,现在可以理解为脏腑,张仲景用的是五苓散。


这个症状是太阳蓄水症,它影响到太阳经脉,也有经络和太阳府症,就是膀胱经。出现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阳气不能够蒸腾水液代谢。
茯苓白术是四君子汤的二君,能培土治水。
桂枝,猪苓和泽泻,桂枝温通太阳经,猪苓泽泻是利水渗湿。
再深一步就是脾和肾:君有疾在脏,张仲景用的是真武汤。

白术茯苓是四君子汤里的二君,培土治水。小便不利,肢体水肿,沉重,膶动就是肌肉不自觉的抽动,也是痰饮水湿影响到气血的运行在肌肉导致的情况。
附子白芍和生姜,附子是温脾肾之阳的一个要药。用白芍起两个作用,一个是敛四散之水邪同归于下,还有一个是肌肉膶动的时候,它有一个柔肝缓急的作用。
有人阳虚就吃附子,不建议这样用。


附子分几种,生附子就是拿盐稍微泡了以后,它的毒性比较大,一般还是外用多,治疗风寒湿痹症会用到。
制附子是一种炮制的方法,盐泡了以后,与豆腐同蒸,制过以后切片。它的毒性就减少了,它的温暖之力加强了。
炮附子在制附子基础上又炒了一下,它的毒性又小了一些。它的温暖之力又强一些。
再深一步就是君有疾在髓也,司命之所属也。但是到了张仲景时代就有了自己的思路,用附子汤。


这就是风寒湿侵入到筋骨导致的骨节疼痛,类似现在说的风湿类风湿。
看看附子汤和真武汤的区别


附子汤加了人参,附子量加大了,白术量加大了,是真武汤的两倍。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脾肾之阳。这时寒湿已经很重了,需要加大温脾肾的作用。仍然把筋骨的疾病落实在脏腑上去治疗。
人参本身是补五脏的,现代研究它能够提高抵抗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人的分析能力能够提高。促进红细胞白细胞的生成。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人参偏于温,以补气为主,阴虚的少用。
偏寒凉一些的就是西洋参,在补气的同时还有一些清热的作用。对气阴两虚,还有点虚热,还能补气,还能养阴,还能清热,强壮作用会弱于人参。
党参比人参更次的很多,价格便宜,性价比还是不错的。
沙参常用,分南沙参,北沙参。它以滋养 滋润为主。南沙参清热,北沙参生津润燥养阴益肺。
附子汤里的人参就是补元气。
推荐一个好方子,适合阳气不足,怕冷,怕风,体质差,感觉自己体力不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