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9期】762厂 宋海明 — —我的母校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西北三线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西北三线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西北三线

(上图:三线遗址画--762厂大门遗址)

游游冬:应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局冯均仓,印台史志办的需要,提供原铜川市四号信箱职工子弟学校的一些照片、资料。现重置给大家分享。20181110

我的母校

作者

宋海明

1月下旬从北京传来噩耗,满运兰老师不幸病故,网上学友们一片哀悼之声。满老师曾经是我的语文老师,对她的悼念也让我回忆起我的母校:“铜川四号信箱工农子弟学校”。那要从四十多年前的1966年说起。

北京的小学招生是在每年秋季的八、九月份,由于我的年龄差两个多月,没有能赶上1965年的招生。1966年深秋,跟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我们从北京761厂举家来到地处铜川市北边二十多公里的荒凉山沟马勺沟762厂,那年我8岁。我们的工厂属于三线军工单位,对外保密,在邮政上称为“铜川四号信箱”。由于工厂离铜川市区较远,为了解决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厂里开办了子弟学校,除了招收厂职工子弟以外,也吸收当地农村的子弟就学,所以学校的名称就叫做“四号信箱工农子弟学校”。我来到铜川后正赶上该校第一批招生,我有幸成为这个学校招收的第一批一年级学生,并且在这个学校读完了高中。

初期的“工农子弟学校”只有小学和初中,没有高中部,那时读高中还要到市里的中学去上。学校的校址最初是在纸坊第二生产队原来一个旧庙的地方,校舍除原有的几间旧庙房以外又加盖了几栋平房。一个年级一个班,由于教室不够用,有一两个班需要挪到被叫做“羊圈”的地方上课。

那时正是“文革”开始的年代,全国的“红卫兵”在搞大串联,正常的教学秩序已被打乱。我们当时的课本就是《毛主席语录》(那时称作“红宝书”)、“老三篇”(毛主席的三篇文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一年级算术课没有课本。学校还请工人农民来给我们做“忆苦思甜”报告,吃用玉米面、杂面、野菜等做的“忆苦饭”;“雷打不动的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参观“霸王窑”,等等。虽然文化基础知识学的不是很扎实,但社会活动还比较丰富。

那时由于场地、器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体育课比较难开展。当时带体育课的白殿元老师就开动脑筋,因地制宜,设计了“抓特务”的游戏:事先派两三个比较精干的同学当做“特务”到指定的山上去隐蔽起来,然后再让其他同学上山去“搜捕”。由于山上的地形比较复杂,在山上找人比在平地上玩儿“捉迷藏”要困难许多,一旦抓到了隐藏的“特务”,同学们会很兴奋,这样的体育课既有趣又锻炼了身体。

照片:作者(左一)重访学校

1970年,学校从纸坊搬到坐落在马勺沟口、漆水河西岸的新校址。新校舍是一座两层的教学楼,能容纳下各年级教室和教师办公室,还有一个独立的音乐教室(兼乒乓球室),有一片较大的操场,分离的小足球场与篮球场终于可以不再打架了,在小足球场的周围还可以画一个二百米的环形跑道,学校和厂里的田径运动会和足球比赛等活动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学校搬到新校址的一年以后开设了高中部,从此上高中不必再到市里去了。当时实行的是九年制教育,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把原来的12年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硬是压缩掉了三年,将小学五、六年级合并,初二、初三合并。现在看起来那是一个偷工减料的学制,很多基础知识都被砍掉了。

进入高年级后,除了文化课以外还增加了学工、学农、学军的内容。我们在学校后边的山坡上开垦了一片地,种上蔬菜和玉米等作物,并从山上引来泉水浇灌;为了防备战争空袭,在学校南山根下挖了防空洞;学工劳动让学生在学校的空地上砌房子;与厂里的职工一起参加修筑漆水河河堤的劳动;夏收季节到走马梁、后塔、普家山等农村帮助麦收;学军活动是参加野营拉练,等等。那时由于受“读书无用论”的毒害,不太重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直到后来1977年恢复高考时才知道有很多该学的知识都没有学,悔之晚矣。

照片:762厂子弟学校一角

那时的学费很低,只需交两块五毛钱到三块钱。班里为了筹措活动经费,又不愿给学生家里增加经济负担,就组织同学们上山采药。这活儿是农村同学的强项,他们认识多种中草药,我们就跟他们学习,也认识了不少中草药,比如像甘草、黄芩、柴胡、连翘等等。我们把采来的中药材卖掉,班费就有了。

1976年我上高二,这是在母校学习的最后一年。那一年也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毛主席三位伟人相继离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二十二万多同胞遇难。为了防震,我们不得不搬到操场上去上课。那年暑假(那时是冬季毕业),时任班主任的杨景红老师,组织我们毕业班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了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麓等革命旧址,还见到了老英雄杨步浩。我们住在延安中学,还与该校的足球队、篮球队进行了友谊比赛。只可惜没能照一张全班的合影留念,这本该是件不难的事,但却留下了遗憾。

照片:762厂子弟

那时候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除了一部分固定的教师之外,厂里还抽调了一些人员做临时教师。在这里回忆一下当时学校的老师们:

语文课老师:杨英娇老师,满运兰老师,景兰花老师,张省过老师,孙振良老师,赵忠林老师;

算术、数学课老师:宋绍玉老师,李瑞媛老师,周占川老师,杨景红老师,肖先可老师(校长);

历史、地理课老师:吴天石老师,赵伟老师,

英语课老师:潘玉珍老师;

物理课老师:王思敬老师,王占梅老师;

化学课老师:周菊梅老师;

体育课老师:初金民老师;

思想政治课老师:郝平安老师;

农业基础知识课老师:孟艳老师;

音乐、美术课老师:王振国老师;

此外还有:党兰生老师,赵昆老师(校长),周泉校长,宋质玉老师,徐辛荣校长,刘腾芳老师,杨秋兰老师,杨芸老师,李美荣老师,洪白露老师,刘三顺老师,……

还有一些老师没能列出来。虽然在“文革”那样的恶劣环境下,他们还能坚守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的付出心血,给我们传授知识,我衷心的谢谢各位老师的辛勤耕耘和对我们的培养。
                                                 天地宽 2013-2-18

游游冬

读《我的母校》感想

转载天地宽《我的母校》时(备注1),我配照片却选不到能够与之匹配的;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如此完整,生动地勾勒出当年762工农子弟学校的画卷。作者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也都完整地在这学校里,感情深厚。而我回忆762厂的历史,只是零敲碎打的残片,至今没有比较完整,深入的画面,还待有心人来继续努力。

铜川四号信箱工农子弟学校在那个时代下,“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的不很扎实,影响今后的提高和深造,社会活动比较丰富,学工、学农、学军,”比起现在灌输知识负担沉重的学生,还是能够天真,快乐,朝气蓬勃地成长(备注3)。正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上图:762厂第一代人)

从762子校教职工名单来看,专业教师虽然不是很多,却是人才荟萃,有来自四面八方优秀的有特长的职工来任教。这是762厂领导对工厂办教育(不得不为之)的重视,也是教职工们的倾诚奉献。带体育课的白殿元老师因地制宜,设计了“抓特务”的游戏,是多么尽心尽力生动的例子。那时,家长们多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辛勤的园丁。

762的后代人回顾自己的母校不仅仅是怀旧,更有现实意义,因为这些幼苗,就在那里吸取营养长大,那里也许就是他们的根。那里有过幼稚的青春,传承朴素的品德,欢乐和理想,又有教条化和片面性,文化知识的缺失等等;因此回顾历史不是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歌颂或者责怪,而是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性地对待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上图:762厂第二代人)

三线 762的二代人大多在铜川四号信箱工农子弟学校的校园成长,他们作为种子应该是良种,培育他们的园丁是比较优秀的,却是土壤贫瘠和肥料不足,气候正是变幻无常。因此,他们大多比较正派,但底气不足,(没有多少依靠资源)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各人后来的成长道路不同,少数人学有所长,事业有成,大部分经过努力能够比父母稍为过得好一些,也有小部分过的还不如。他们也多进入四五十岁,变化不会很大了,关键是寄希望于第三四代,自强,超越,创造,要把他们培育好啊!

(上图:762厂第三代人)

(上图:762厂第四代人)

追忆彭总“三线”岁月  世代铭记“三线”精神

《巴山蜀水“三线”情》 

【基本信息】

书名:《巴山蜀水“三线”情》

作者: 王春才

出版社名称: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4

开本:小16开

ISBN号:  978-7-01-019008-2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追寻历史的足迹,深情回顾了彭德怀元帅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忍辱负重在“三线”工作的往事。作者钩沉、搜集了彭总在艰难岁月里踏遍巴山蜀水,为“三线”建设而奔走的种种往事,凸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本书还回顾了“三线”建设的艰苦历程,歌颂了“三线人”可贵的奉献精神,以及“三线”企业转产后的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

  • 郭建荣 :四进孝中

    作者:郭建荣 毕业于孝义中学,自然关心与孝义中学有关的人和事,近日又与学人谈及孝义中学,有人认为尊德中学应为孝义中学的前身,如果把这两所中学联系起来看,孝义中学的建校时间会更早一些,我没有研究过孝义的 ...

  • 逝去的母校——难忘的土牧尔台铁中

    〓 第 1452 期  〓 图文|乔建民  编辑|王成海 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一些难以忘却的回忆.母校,相信会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因为,在那里留下了太多人们对美好青春的回忆. 土牧尔 ...

  • 武胜龙女157厂旧址--童年生活的地方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之一的原国营157厂,位于四川省武胜县龙女镇,是国家建材工业部1965年投资兴建的,原名西南玻璃厂,后改称国营157厂,系生产防弹.防暴.军用特殊玻璃制品的&q ...

  • 回忆我在商都二中上学的日子

    昨天看到了母校商都二中的文章和照片,勾起了我深埋已久的记忆.于是我从电脑中找到了我曾收藏的母校老照片,一张一张地翻看着.回忆着-- 看着照片中一排排整齐的教室,眼前浮现出数学老师高大魁梧的身影,他那风 ...

  • 西华山钨矿之殇02~ 西钨职工子弟学校

    一纸风行西华山钨矿之殇02- 西钨职工子弟学校2017-12-24 阅读9639(殇是一个汉字,读音为shāng ,部首为歹,总笔画数为9,指幼年夭折或为国战死者.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一    &qu ...

  • 740厂子弟学校师生篇

    740厂子弟学校师生篇 赠礼品 2016-10-25 阅读 1.5万 关注 首届高中毕业生(74届)和部分校领导及教职工合影. 那时候老师们多年轻啊!你能分清哪些是老师哪些是学生吗? 送学生袁惠斌参军 ...

  • 【 第39期】762厂 徐雪聆 — — 北京樵夫

    西北三线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西北三线 762 北京樵夫 ‍       (为了反映和记录,三线762职工,从首都北京来 ...

  • 【 第41期】762厂 徐雪聆 — — 北京樵夫

    西北三线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西北三线 762 北京樵夫 (为了反映和记录,三线762职工,从首都北京来到马勺沟艰苦奋斗 ...

  • 【 第43期】762厂 徐雪聆 —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厂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西北三线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西北三线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西北三线 762 "天若 ...

  • 【 第50期】762厂 洪白露 — —回忆马勺沟-学校篇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西北三线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西北三线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西北三线 (上图:三线遗址画--图 ...

  • 【 第52期】762厂 徐雪聆 — — 纪念北广60周年(上)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关注西北三线的朋友们:平安!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西北三线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西北三线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 ...

  • 【 第55期】762厂 徐雪聆 — — 纪念北广60周年(下)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关注西北三线的朋友们:平安!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西北三线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西北三线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 ...

  • 【 第58期】 762厂 李忠南 — — 如意电视的兴衰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三线文化遗产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三线文化遗产 重要通知       2019 年 ...

  • 【第69期】762厂— —杨颖华 《怀念邓淑范师傅》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三线文化遗产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三线文化遗产 <怀念邓淑范师傅> 文 ...

  • 【第74期】3541厂 宋成彪--师 傅 与 徒 弟

    师 傅 与 徒 弟  --谨将此文献给我的参加抗美援朝和三线建设 两个"战场"的志愿军老兵师傅们 宋成彪 今年是公元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年,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