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腊八粥,一丝乡愁味
日子轻悠悠地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腊八。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个时候,家乡的年味应该愈来愈浓了。
“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它就像集结号一样,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向“年”这边拉拢了起来。
腊八一到,新年的序幕就拉开了。小镇的集市上比往常热闹很多,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吃的玩的用的,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在一片嘈杂、欢快的笑声中大家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
乡下的农村里更是喜气洋洋,东家杀猪,西家宰羊,你家蒸馍,我家剁馅,家家户户都是忙忙呼呼的。
孩提时,一进腊月,条件好一点儿的人家提前办年货,更好一点的人家便要杀猪。在农村,杀猪是件大事,就像办喜事一样热闹,帮忙的人很多。宰完猪后,主家总要请前来帮忙的乡亲们吃“杀猪菜”。
酒过三巡后,在弥漫着肉香味白酒味香烟味的堂屋里,男主人总是和邻居们聊聊今年的收成,谈谈新年的愿景。
记忆里,大姐家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要杀一头猪,由于自己平常精心饲养,所以猪长得膘肥体壮。基本上杀完的当天,东家要五斤,西家要八斤,就这样,左邻右舍差不多半晌就分完了。
大姐除却自己家留用几斤外,还会额外给我们留一份。这种亲情是沉甸甸,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和度量。那时吃猪肉,不管是炒还是炖,肉都特别香,就算是一根骨头,也能啃好大一会儿。以致到现在,只要一想起来,都有余香回味在舌尖。
在腊月里,农人们把丰收的希望播向春天。之所以大张旗鼓地筹备年货,我想,更多的寓意是过好年就为来年开一个好兆头。
腊八是个重要的节日,要吃腊八粥。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和期盼幸福为主题的。家乡人吃“腊八粥”的习俗,一直保持着上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方式,尽管世事变迁了,而家乡的习俗却改变不大。家乡人浓浓的亲情在过节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左邻右舍弥漫的尽是淳朴的民风。
到了腊八这一天,天气往往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刻。晚上掌灯时分,二姐煮好了一锅“腊八粥”,不大的灶屋热气腾腾的,带着丰收味道的香气扑鼻而来。通常我会把手伸进热气中,感受那暖暖的、润润的、甜甜的雾气,然后双手搓一搓,捂在脸上,满脸都是香香的味道。
盛上一大碗,坐在院子里枣树下面的石凳上,慢慢的品尝着。寒冷的冬夜里,那股香香甜甜的味道一直陪伴着入眠。
在那个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这一顿腊八粥可以说是一年当中比较奢侈的一顿饭了。
这些年生活好起来了,过腊八节熬腊八粥的用料比原来讲究了许多。腊八前就要到超市买好糯米,小米,大米,红枣,红豆,莲子,薏仁等各种用料,用微火慢慢的熬制,添加适量的白砂糖,类似于超市里卖的八宝粥,好喝而适口。
腊八节,在我心中是浓香的、甜美的。尽管已经步入知天命年纪,但这种感觉和儿时一模一样,岁月在变,世事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浓浓的亲情。
腊八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想念,一种对乡愁的回味。
以下文章,点击标题可以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