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那一年,一场没能完全成功的玄武门之变|史记周次元038

我们来复盘一下周厉王姬胡年间发生的大变乱。在王城一片混乱的漩涡中,太子姬静因为受到召公的保护,侥幸活了下来。周厉王外逃,周王朝进入十四年的周召共和时代。十四年后,周厉王姬胡死在了流亡之地。一直被认为在那一场乱局中被杀死的太子姬静突然出现,成为新一代的周天子,也就是周宣王。这一系列事件奇怪吗?

038

直观上的一种感觉,太子姬静在风雨飘摇的局面中似乎非常被动,一度连生死都掌握不了。甚至在那一场变乱之后,隐瞒自己的身份,装成是一个已死的人。而那场席卷王都的混乱似乎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不是召公保护着他,他早就完蛋了。

我们知道一件事,就是召公和周厉王姬胡在路线的选择上是很不一致的。我们习惯于把他和周厉王姬胡的对话看成是臣下对君王的进谏。但同时也意味着,这是在商王朝内部两种针锋相对的不同意见。周厉王姬胡没有听召公他们的,而是选择了一意孤行。

召公他们会因此放弃努力吗?周厉王姬胡是说不通的,周王朝的未来不能不顾吧?召公可是当时的重臣。同时也代表这传统的老派贵族的势力。他肯定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即便是周厉王姬胡暴虐专政,一意孤行。召公他们怎么会放弃拯救周王朝未来、维护传统贵族势力利益的努力呢?

那他们可以做什么呢?一种选择是推翻周厉王姬胡的统治,把他赶下台。另外一种温和一些,那就等吧,等周厉王姬胡死后,在替代他的人身上做文章。比如,和太子搞好关系,等他上位之后,把之前周厉王姬胡的政策推翻了重来。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召公好像并不愿意通过暴力推动周厉王姬胡下台。他不想背那个弑君的骂名。这在周王朝可是天条。要是扣上这顶帽子,他想在周王室混下去完全不可能。关于这一点,他有清晰的表达。当召公的家被围攻,让他交出太子姬静的时候,他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考虑:

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懟,怨而不怒,况事王乎!”

在当时紧急的事态下,他的选择是艰难的。仅仅因为他和周厉王姬胡曾经有过争执这么简单吗?更主要的可能是他必须要把太子姬静保护下来,同时还不能让忠心侍君的人设崩掉。

焦点聚焦到太子姬静身上。这个人在这场混乱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历史倾向于他完全是被动的。之前没有做过什么,之后更是扮了十四年的死人。能够活下来又登上王位,很像是踩了狗屎交了好运。但是,从后来他成为周天子之后看,他并非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我们分析一下可能情况。从他太子的身份来看,周厉王姬胡应该是把他当作未来接班人寄以厚望的。没有意外的话,他就是未来的周天子。

太子姬静应该和召公的关系非常好。在王城一片混乱,国人都杀红了眼的时候,他藏在召公的家里,一方面他知道只有在那里才是最安全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召公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的安全。

从那时的局势是否可以猜测,太子姬静和召公他们这一派本身就是一伙的呢?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召公他们是太极姬静的支持者。太子姬静能和召公他们走那么近,意味着他们对于周王朝的未来意见是一致的,也就是对周厉王姬胡所做的事并不认同。尽管姬静是姬胡的儿子,还被立了太子。

周厉王姬胡和召公他们的分歧是明显的。他除了暴虐,应该还是一个多疑的君主。如果有一天他知道太子姬静和他的反对派走得很近,他会怎么想呢?一个多疑的君主会不会怀疑,太子姬静和他的反对派走得太近,要做什么对他不利的事情呢?历史上太子和重臣勾结算计自己亲爹的事并不少见。如果周厉王姬胡确定他们之间关系过于亲密,也就能确定将来这个周天子的继承人不会按照他的路线走。如果是这样,他是否会考虑废掉太子,另立一个呢?

好了,这就形成了当时在周厉王姬胡统治下的紧张复杂的局面。传统贵族势力和新兴贵族成为利益上尖锐对立的两派。周厉王姬胡发觉自己看好的太子姬静居然和自己的反对派走得很近。他就生出了换掉太子的打算。这个消息被太子姬静知道了,身处危险境地的就逃到了召公那里商量。也就是说,在“国人”暴动发动之前,太子姬静就已经在召公的家里。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

形势危急了。一旦太子姬静被废,也就意味着召公他们的多年布局毁于一旦,不可能再有更好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会决定铤而走险,来一场玄武门兵变呢?要知道,传统贵族势力应该掌握着可以和周天子抗衡的实力,他们不可能不做任何一点应急准备。事态也许已经迫在眉睫了。

一场针对周厉王姬胡的变乱箭在弦上,随即爆发。被发动起来的人们突然起事,让周厉王姬胡措手不及。此时的召公家就是策动这场变乱的大本营。太子姬静和召公他们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处在压制之下的“人们”的情绪应该是很容易煽动的。他们早就不满了,甚至还可能一直都在等着这个机会。

这是一场针对周厉王姬胡的变乱,同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要彻底消灭未来的竞争对手。我们可以猜测,在这场暴力行动中,周厉王姬胡的其他儿子也是被残忍杀害的。这让太子姬静能够活下来这件事很像是一种偶然和侥幸。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性。太子姬静和召公他们的计划提前泄露。要知道,整个王城一直都在周厉王姬胡的特别机构严密控制之中,要不透露一点风声应该也很难。周厉王姬胡提前出手,围攻召公家。太子姬静和召公紧急决定提前动手。双方的形势胶着,在混乱中双方各有优势。召公家被围,在被要求交出太子姬静的压力下,出现了一次召公儿子在紧急时刻的献身。为太子姬静争取了时间。

“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要知道,这事在混乱之中短时间蒙混过关,应该还是可以的。有了这次缓冲,太子姬静和召公他们趁着周厉王姬胡的一时松懈,再次发动反击,击败了周厉王姬胡。周厉王姬胡仓皇出逃,也保住了一条命。

这样解释似乎也并不完全合理。在《史记》的记录中,虽然没有交代时间上的先后,但很像是在周厉王姬胡侥幸逃脱之后,情绪激愤的国人杀红了眼,无处发泄心中的怨恨,要拿他的儿子泄愤。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

这里明明是说,“国人”是针对太子姬静的。此时的姬静很像是刚刚从暴乱中侥幸逃进召公家的孩子,正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呢。

那是否还存在另外的可能性呢?我们知道在这场毫无来由突然爆发的暴力事件中有太多的谜团。语焉不详的记录里甚至无法厘清到底有多少势力参与。如果我们把太子姬静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是否还有一种可能性。还有另外一股势力,他们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和诉求,就是把周厉王姬胡和太子姬静全都干掉。也可以说,他们时机把握得很好。几乎就要成功了。

一场混乱之后,暴乱再次平息下来。似乎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这似乎是一场没有完成了变乱。“厉王出奔於彘。”应该随时都有反扑的机会。太子姬静侥幸保住了一条命,对外他已经是个死人。周王室一下子陷入真空状态,谁这时敢站出来登上周天子的位子估计都会四面受敌。

接下来的十四年,周王朝是怎么度过的呢?所谓的“周召共和”是否是各种势力之间漫长的谈判呢?同时还要应对周厉王姬胡一次一次反扑。只要他不死,没有谁能堂而皇之地成为周天子。

太子姬静呢?他被召公、周公谨慎地保护起来,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在那十四年,他是一个影子君王。甚至很可能在召公和周公的代为执政的情况下,实际管理着周王室的事务。直到有一天传来周厉王姬胡去世的消息。

太子姬静突然死而复生。经过十四年的艰难经营,召公和周公应该掌控了大局。周王朝的政策呢?周厉王姬胡在位期间所做的变革应该一一被废止,周王朝在传统贵族利益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重新达成和解。大家反对的不过就是这件事而已。

没有人再去重提十四年前的那场混乱到底经历过什么,也不会再去追究是谁的责任。即便是那样一场混乱,也被历史轻轻一笔抹过。周王朝从此进入周宣王的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