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蔬菜保护地面积的快速发展,该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成为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由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黄瓜霜霉病的症状相似,菜农难以区别,常会因此而延误防治时机,故应特别注意识别而及时开展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叶片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叶片症状
病害症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侵染叶片、叶柄、茎、瓜条,苗期发病时,子叶上形成圆形和半圆形的褐色斑,稍凹陷,后期叶干枯,成株期叶片上初见水渍状圆形褪绿斑点,稍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褐色斑,外线黄色晕圈,湿度大时叶背病斑外围有明显的水渍状绿色晕圈,病斑上出现乳白色水珠状菌脓,干后留有膜状的痕,后期病斑干裂穿孔。茎和瓜条上的病斑开裂溃烂,瓜条蒂部受害,甚至会烂到种子上。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呈淡褐色油纸状斑块。茎蔓感病后,初为水渍状小点,后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有菌脓,病情严重时蔓纵向开裂。瓜染病后,初期形成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斑,后扩展成不规则淡褐色大病斑,有污白色菌脓溢出,病情严重时出现裂口或臭味腐烂。病株的维管束和瓜肉变褐色。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多角形病斑背面,呈现黑紫色的霉状物,叶子上无粘液,若栽种高抗霜霉病品种,病斑呈近椭圆形或近圆形,同时病斑不穿孔,不侵染茎秆和果实。
发病条件: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是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称丁香假单孢杆菌。主要靠种子、病残体传播,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的细菌主要靠灌水时飞溅传播,新产生的细菌则靠风雨传播,人为造成的伤口,也利于细菌的入侵,发生侵染危害。其发病适温范围是10-30℃,当气温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时易发生流行,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受抑制。而黄瓜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的真菌侵染所引起的,称古巴假霜霉菌。病菌主要靠风雨传播,其病害发生的适温范围是15-30℃,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受抑制,当气温在20-24℃,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时病害易流行。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春1号、津早3号、津优30号、津研2号、津研6号、中农5号、中农13号、黑油条、新泰密刺、龙杂黄5号等品种抗病性强,可因地制宜选用。
2.浸种消毒。用50℃的温水浸种20分钟,然后捞出放在凉水中浸4-6小时,再催芽播种;也可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分钟,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浸种2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
3.实行轮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大大减少土壤中的病菌。在育苗时最好选用无病土育苗及高畦覆膜,提倡采用大田土育苗,以防止苗期带菌。同时移栽定植时用高厢覆盖地膜为好。
4.注意调温调湿。保护地栽培时,通过合理的通风散湿,实行变温管理,让环境条件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即上午把棚温控制在25-30℃,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下午温度降至20-25℃,空气相对湿度降至70%以下,这时虽然温度适宜,但空气湿度不利于角斑病的发生。前半夜温度控制在15-20℃,空气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下半夜温度控制在10-13℃,这时虽然空气湿度较大,但是低温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防止氮肥施用过多,增强植株的抗病性。露地黄瓜推广避雨栽培,保扩地黄瓜开花结瓜前少浇水,勤中耕,多通风,降低棚内温度,减少结露和滴水,均不利于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
6.适时药剂防治。抓住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有效的药剂有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50%DT杀菌剂800倍液;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绿得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400倍液,也可在发病初期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7%可杀得101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视病情决定施药次数。铜制剂施用次数不能超过3次,以免引起药害。
由于大群人数超过100人只能邀请才能进群,想进菜农群的菜友们请加菜农圈的官方微信拉你进群!
也欢迎拉我进你的群,每天都会报菜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