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自律的最高境界
所谓“君子慎独”,大意为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君子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慎独,自律的最高境界。心中有天地,不为外物欺。很多人生气赌咒,常常会发狠说:“我一定要活出个样来给他们看。”
如果真这么做的话,那就悲剧了。这一辈子都是在按照别人的剧本,演戏给别人看,无法活出自己。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做到慎独的原因,所有的好,都是为了演给别人看。
演员,最怕没有观众。炫耀,装逼,出位,卖弄,没有观众也有臆想出来几万观众,心里潜台词是:“求关注!”
心理学的研究把人格分为两种类型,即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常常这样描述自己:“我身上发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己做出的决定和付出的努力。当我无法改变事情的时候,我仍然可以决定以何种方式来应对。”
内控型的人相信自己,并会通过努力和负责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相信行为的原因在个人内部,而不是受外力被动驱使;人不是环境的奴隶,人是自己的主宰。
外控型的人经常会这样说:“我的快乐和痛苦不是我能决定的,这取决于别人或取决于命运。”
外控型的人认为人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境遇的,因而他们是被他人、外界或命运摆布的弱者。这不一定是说外控型喜欢为自己开脱,实际上,他们可能从骨子里就没觉得自己行。
《礼记·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心诚,就是不自欺。比如厌恶丑恶的,喜欢美好的,这叫自谦不叫自诚。所以君子要注重自我。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摸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是有德之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诚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伪装良善,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品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对于“我”的分析: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个“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超我是规范,本我是目的,自我是行动,而“慎独”所讲的也无非就是君子言行必在规范下行动逐其目的,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曾国藩,可谓“慎独”的典范。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他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一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也许是因为当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wifi,人能按耐住寂寞和孤独,各自修行,因少有张望和攀比,故而气定神闲,读书、写字、吃饭、睡觉,不知焦虑为何物。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主张: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其实,就是在教人:做君子。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自律者,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