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安抚好“内在小孩”以后,我们更需要找到自己的“内在大人”
作者:罗琪
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本文译自美国执业心理咨询师Randy Paterson的博文,内容有删改】
“只关注“内在的小孩”,会让我们对成人的世界充满敌意与厌弃,更难与自己和解。”广州心理咨询广州心理咨询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早晨,我和咨询师同事在接待来访者的休息间隙里闲聊,谈话间出现了最近挺流行的“内在小孩”概念--许多成人的心理困扰,有一部分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羞耻的经历延续。广州心理咨询
这在心理学中,是一个相对合理,也比较实用的概念。
“我对这个概念不是很感兴趣”同事说:“就我的经验来说,比起“内在小孩”,我接待的许多来访者更需要找到他们的'内在大人’。”
听起来似乎同事在贬低他的来访者,其实并不是的。他是我见过的,对心理咨询行业最热忱、最能干的咨询师之一,这句评论,是意有所指的。
广州心理咨询广州心理咨询
有时候,当我们与“内在小孩”失去联系,可能会陷入情绪困扰中,找不到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失去生活的动力与激情。
我们的行为,可以完全只服务于眼下这一刻的欲望、其他人的期待,或是社会的标准。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像是漏了气的皮球一样干瘪、疲软无力。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此时的我们,已脱离了自己的本我。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帮助来访者与本我(“内在小孩”)恢复链接。
不过有时候与“内在小孩”失去链接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生活中迷失,将决定权都交给自己的情绪和原始冲动,而此时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学会重新将手放回方向盘上,并握紧它。广州心理咨询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起伏不定的。广州心理咨询
我们幻想着找到生存的关键奥义,找到唯一值得走的道路,渴望“遵从内心指引”,得到一种平静、放松、稳定的生活,而不是充满混乱,每天都在疲于应付各种想得到或想不到的意外。
然而,这种理想是注定要失败的。
生活就像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只,为了到达目的地,需要经常按照风向,对风帆进行调整,才能让船只保持平衡、免于倾覆。
我的同事之前的评论,并不是仅仅是在说他的来访者,也包括了生存中的重要法则,我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这一点:
有时我的情绪变得开始变得糟糕,是因为我的注意力太过于聚焦在生活中的种种目标和需求上--广州心理咨询
我经营着一个心理咨询机构,需要确保咨询记录及时更新,记得给草坪除草,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就像是一个过于负责的“大人”该做的那样,完全没有一点是出于兴趣爱好,觉得好玩才去做的。
有时,为了平衡工作的压力,安抚“内心的小孩”,我得时不时地去玩一把“复活节彩蛋搜索”游戏。
可是另外一些时候,问题的方向又是截然相反的:我可能会回避、拖延自己的责任范围内的事。放纵自己忽略亟待解决的大小问题,把家务杂事、工作文件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好像永远都做不完,而自己却还窝在床上玩手机。
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方向不再是“与内在小孩链接”,而是需要与我们的人格中同样重要的另外一个部分--“内在大人”,发展出一段更坚实的关系。广州心理咨询广州心理咨询
所谓“内在大人”指的是我们控制自己“即使满足”冲动的部分。
举个例子:广州心理咨询
“欸,我再看一条短视频吧,噢不不不,我觉得现在应该回去工作了。”
把车拖进来换油?不如还是就坐在电脑前,在网上冲冲浪吧!
去健身房锻炼?嘿,有这个时间,去做其他任何事都好呀,干嘛这么想不开啊!
其实,“内在小孩”和“内在大人”同样重要。广州心理咨询
在过去的40年里,心理咨询总是过于强调关注、关爱前者,而把后者当成是“要打倒的敌人”、“要克服的障碍”。
“内在大人”被描述为刻板、冷酷、无趣、破坏派对欢乐气氛的混蛋,强迫别人遵循“社会标准”的压迫性力量,还有无聊至极,了无生趣的一种生活状态。
也许正是这些年对“内在大人”的丑化,让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缺位,对生活造成了怎么样的损失。
毕竟,过去的十几年里,大家都在告诉你“做什么感觉好就去做什么吧”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就无形中把它当成了生活的信条。
如果“本我”,或者“内在小孩”,是一种能量来源,是做事的动力,欲望,享受(像是生命中值得追求的一切),为什么要让“内在成人”去管束它?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来访者们想通过咨询解决的一些难题:
1· 成瘾行为:过量使用酒精、精神类药物等会损伤或影响大脑的物质;
2· 难以控制冲动情绪和行为:情绪(愤怒)失控;
3· 倾向用恐惧来控制生活(理智上知道这样并不是最好的策略):拖延症、回避行为、只有被威胁断绝关系时才被迫与他人沟通......;
4· 对一些人生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做关系上,感到难以抉择,面对或处理;
实际上,这些都是“内在大人”负责处理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