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002】​双江桥的馄饨

邵东市人民欢迎你

“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

双江桥的馄饨

邹辉斌

在团山镇双江村的集市旁,有两条涓涓小溪流过,村民把溪叫成江,不知哪朝哪年,在交叉处架起一座石拱桥,故得名——双江桥。
双江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集市上永康饭店的馄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流光岭法庭工作,23岁。走村串户调查案情,消耗体力较大,月供28斤大米,时常饥饿难忍,下乡到集市吃一碗馄饨,是一种享受。
那年冬天,我早餐在食堂吃两个馒头、一碗稀饭,骑自行车到双江村办案。那时依靠基层组织调查证人,村干部负责找人,查清事实后,与村干部商议再开庭。在村干部家吃饭,每餐交3两粮票、5角钱。
那天村干部去乡开会,我先调查案情,上午询问原、被告,然后调查证人,勘验现场,马不停蹄地工作,下午三时结束。
已过吃饭时候,原告被我这种精神感动,请我吃饭。我解释:“不能吃当事人的饭”。原告真诚地说:“人是铁,饭是钢,这不是自受罪吗?为了我家的私事,而饿坏你的身体,我心里不安呀。”
被告说:“见你勘验现场,调查证人,不带观点,实事求是,原告请你吃饭不去,可以理解,我是被告,不怕输官司,到我家去吃吧”。
当事人真诚的表白,相信我的亷洁,公生明,亷生威,法官言行得到当事人的信任,我觉得饿肚子 值得。
我来到集市上。赶集的人已散。在集市南面的下坡处有两间楼房,挂着永康饭店的招牌,正面墙上贴一张伟人头像,两侧墙上写着:老少无欺,丰俭由君。是家诚实的小店。
“有饭吃么?”我询问道。
五十岁开外的老板娘,一脸微笑:“赶集的人多,饭已卖完,吃点别的东西吧。”
灶上的锅中冒出一股浓香,热气腾腾,白案上摆着馄饨。
“那就来碗馄饨吧”。
一碗香喷喷的馄饨端到眼前,我用调羹舀了一勺汤,尝了一口,鲜中带香,香中有一丝甜,从舌尖传入口腔,这种味道我好像吃过,但又不知是在何处,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食物。我慢慢品尝,奈何肚肠饥叫,饥饿还是战胜了口味,几下就倒入口中,20个馄饨,怎能填饱一个五尺男儿?
我又叫了一碗。老板娘说:“吃第二碗就没那么有味了”。我苦笑着,饱汉不知饿汉饥呀。
从吃了永康饭店的馄饨后,那股鲜美的味道,时常魂牵梦萦,令我向往,总想再过过瘾。
半年后,集市旁东红村有个台胞的弟弟,文革中受牵连,其房屋被他人占领,要求落实政策。我随区委工作组进村,住永康饭店,4天的工作,保护了台属的合法权益。
工作之余,我最大的享受是晚上吃一碗馄饨,老板娘对我关照,加一小勺芝麻油。那时食堂油水少,对芝麻油的香味感觉特好。老板娘把筒子骨给我咀嚼,特别是吸筒子骨水时,用一根洗净的禾杆,用力一吸,发出滋滋响声,欲望满足,令我回味。
第三次到永康饭店,是一年之后的一个深夜,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我在集市旁的石龙村办案,晚上11时结束。回法庭时自行车胎爆了,在永康饭店住宿。
老板娘热情,下了一碗馄饨。我慢慢品味,与她闲聊:“你家的馄纯,味道好极了,配方独特,是祖传吗?”
“我父亲解放前当兵,是个伙夫,东北老乡传授了做馄纯的手艺。父亲把手艺传我,大办公共食堂,双江乡(现为团山镇)妇联主任住在我家,要我在食堂上班,手艺就这么传承下来了。现在集市上开了这家饭店”。
“老板娘,我母亲就是当年的乡妇联主任呀”。
老板娘仔细端详着我:“你是辉宝吗?”
“是的。”
老板娘高兴地说:“我是谢姨,当年你妈没有奶水,我就拿出做馄饨的配方,给你煮米糊糊,度过难关的,你的胞衣地就在集市旁的花亦堂。”
亲不亲故乡水。24年前,我出生此地,这里的山水养育了我。独特的馄饨配方,陪我度过了嗷嗷待哺的日子,已存入记忆,2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能回味到它的味道,这就是乡情友情和亲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