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病根在肝肾,4种方法对症赶走它

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医术精湛,融古贯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善治疑难杂症,譬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西医只能治标的高血压,邓铁涛教授却能辨症治好!

这份邓铁涛老教授的治高血压医案,凝聚了他70年的从医经验,写得也是通俗易懂,大家都能看明白。

邓铁涛教授不主张长期使用西药,久用西药有副作用反于身体不利;主张测量血压,分辨缓急轻重,急重则治标,缓轻则治本。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肝脏的特性,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叶天士有这样的描述:

“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如上所述,肝脏阴阳平衡与五脏协调则无病;但若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脑血管意外)证候。肝阳过亢不停,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另外,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上用母(肾)与子(肝)来形容两者的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 肾水生肝木

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见心脾之证。

高血压医案分四型,从肝断根治

基于上述病机,确诊为高血压病之后,辨证可分以下四型:

01 肝阳上亢

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02 肝肾阴虚

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03 阴阳两虚

头晕,眼花,耳鸣,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04 气虚痰浊

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倦怠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或浊腻,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

邓铁涛医案

4种汤剂治疗高血压

中药取效慢但疗效比较巩固。

总之,治疗高血压,治肝是重要的一环,但疾病变化多端,不能执一,应辨证论治。根据前人经验及其上述辨证,有70年从医经验的“国医大师”邓铁涛常用之治法如下:

01 石决牡蛎汤——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

用石决牡蛎汤(自订方),药物组成:石决明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莲子心6克,莲须10克。

此方用介类之石决、牡蛎以平肝降压潜阳为主药,钩藤、白芍平肝息风为辅药,莲子心清心平肝、莲须益肾固精为佐,牛膝下行为使药。

辨症加减:

如苔黄、脉数有力加黄芩;若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之类泻其实热;

苔厚腻,去莲须,加茯苓、泽泻;

痛甚属热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

02 莲椹汤——肝肾阴虚型高血压

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

用莲椹汤(自订方),药物组成: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龟板30克(先煎),牛膝15克。

此方以莲须、桑椹、女贞、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药,山药、龟板、生牡蛎为辅药,牛膝为使药。

辨症加减:

气虚加太子参。

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枣仁、柏子仁。

03 肝肾双补汤——阴阳两虚型高血压

阴阳两虚,宜补肝肾潜阳。

方用肝肾双补汤(自订方),药物组成:桑寄生30克,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须30克,杜仲9克,磁石30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

辨症加减:

若兼气虚加黄芪30克。若以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十味汤(肉桂3克,熟附子10克,黄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茯苓10克,泽泻10克,莲须12克,玉米须30克,牛膝9克)。

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黄芪30克,杜仲12克。

04 赭决七味汤——气虚痰浊型高血压

气虚痰浊,宜健脾益气。

用赭决七味汤(自订方),药物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6克,法半夏12克,云茯苓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白术9克,甘草2克。

重用黄芪合六君子汤补气以除痰浊,配以赭石、决明子以降逆平肝。

辨症加减:

若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椹、女贞之属;

若兼肾阳虚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之属;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参之属。

高血压属于生活习惯病

生活调养不可少

以上是对辨证论治的一些体会,若从预防与比较系统彻底的治疗来说,应针对病因病机采取综合措施,而日常的生活调养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01 调节情志:情志调节太重要

本病与精神因素、工作紧张关系较大,对患者的精神环境与工作安排十分重要。当然患者的内因是决定因素,因此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与注意劳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饮食与生活上的调节都很重要。

02 体育疗法:运动是必要的

如导引术、太极拳,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论预防与治疗,都有可靠的作用。

03 中西结合:西药不能治本

中西结合治疗也是必要的,西药取效快,但不能治本,中药取效慢但疗效比较巩固,可以结合使用。如见高血压危象,先用西药或针灸控制,然后辨证论治。

邓铁涛教授还说:对顽固之高血压亦可中西并用,至一定时期后才纯用中药。

临床利尿、降血压,有两种药物易被忽视,大都认为桂枝通利血脉,助麻黄解表;益母草化瘀,收缩子宫,属妇科专药。

实际不然,临床观察,两药结合有一共同点,降低血压、开通水道,凡原发性高血压、水肿,于对证处方内加入本品,均能发挥有效作用。

《伤寒论》五苓散加桂枝,不仅温蒸气化,亦兼着排水;身体浮肿开益母草,并非活血,而是下利膀胱使尿液流出。

治疗高血压有一验方,由山楂40克、桂枝15克、益母草20克组成,水煎,分三次,每日一剂。连饮七天,很见功力。去掉山楂仍起效果。

山萸肉临床应用点滴

一、糖尿病

一般多用清热生津、滋阴养液、温阳滋阴、补肾健脾等治法。对于肾消,笔者则重用山萸肉,通过观察,疗效颇佳。

阎某,男,62岁。

患口渴饮多、食多、尿多、消瘦2年余。每天需饮三四暖水瓶水,夜间饮水更多。如果饮水不足,则自觉口干舌燥,心烦意乱,不能入睡,有时整夜难眠,夜尿频数,近2个月来,因上述症状加重而来诊。

现证口渴咽干,频多引饮,尿多频数,色混黄,多饥善食,形体消瘦,伴有头晕目眩,腰痠膝软,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时干时溏,舌质赤红,苔略黄,脉沉数无力。化验室检査:尿糖+++,空腹血糖13.3mmol/L。

处方:山萸肉50克(为细末分两次冲服),猪胰100克,水煎冲服上药或代茶饮。另用生地黄30克,山药25克,黄芪20克,元参20克,花粉20克,桑螵蛸1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用上方加减服20余剂,症状减轻,汤药停服。单用山萸肉粉每次口服10克,每日3次,用猪胰煎水送服。

于1986年7月8日化验尿糖(-)空腹血糖为4.9mmol/L,诸症消失,体力恢复。

二、高血压病

郑某,女,46岁。

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每当劳倦后反复发作,近2年来心悸气短尤甚,经中西药治疗均未能控制,近一月来头痛头晕较重。现证头痛头晕,心悸气短,腰酸腿软,小便清长,夜梦少寐,舌红苔少,脉弦而细。治以滋肾柔肝。

处方:山萸肉25克,生地25克,龟板20克,牛膝15克,夏枯草15克,白芍15克,水煎服。3剂后,血压由原来24.0/13.3KPa,降至为18.7/10.7KPa,上方加菊花20克,又服8剂,血压恢复正常,诸症消失,至今未复发。

三、耳源性眩晕

邓某,男,32岁。

在劳动后回家路上,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如乘舟车状,而来就诊。现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耳如蚕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嫩红苔少,脉细数。

处方:山萸肉25克,生地黄25克,石决明20克,天麻15克,钩藤15克,每日1剂,水煎服。6剂而愈,至今未见复发。

四、自汗。

刘某,男,51岁。

该人素患支气管哮喘,有时哮喘得平,则自汗难止。近几天汗出加重,自服一些药,毫无寸功。来诊时,证见形体消瘦,食少纳呆,心悸气短,胸闷自汗,动时尤甚,舌质淡苔少,脉沉细,两尺弱。

处方:山萸肉100克,黄芪30克,麻黄根15克。水煎服,1剂汗逐减,2剂则汗止。

汗止后自觉胸中重压感,此乃大气下陷之症,卫气无所统摄而外泄之候。处方:黄芪50克,吉林参10克,山萸肉25克,知母15克,水煎服。病人服一剂后自觉胸中豁然开朗。后用山萸肉20克,红人参(吉林参)5克,知母10克,服3剂而善后。

五、崩漏

徐某,女,32岁。

初诊时主诉:阴道流血4月余,时多时少,血色初时鲜红,后色淡,无血块,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用消炎、止血、激素、止痛等药,未见好转;又改用中药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归脾丸、定坤丹等亦无效,于是来我院就诊。

现证月经初为淋漓不断,近1月来经血较多,经色稀,味腥臭,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平时头眩健忘,腰酸腿软,夜尿频数,白带下注,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质淡润,脉沉弱。处方:山萸肉5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阿胶15克,鹿角胶15克,艾炭15克,水煎服。

3剂血量已减,诸症有所好转。上方去龙牡、艾炭,加杜仲炭15克,三七粉5克(分2次冲服〉,再进6剂而告愈,后未见复发。

山萸肉酸涩微温,质润,入肝肾二经,温润能补益肝肾,酸涩可涩精止汗,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特点既可补阳,又可滋阴,滋补之中又能秘藏精气,尤能收敛元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它酸敛之药不同,用量一般为5~25克为佳。用于治疗糖尿病,必须将该药碾成细末冲服,才有治消渴之功,否则无降糖之效。通过观察,实践证明,山萸肉水煎后,则失去降糖之效。其核的作用与肉相反,用时应将核去净。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12个经验妙方

—1—

张大昌先生:治疗高血压经验妙方

妙方一:

处方

夏枯草15克 生白芍10克

生杜仲15克 生黄芩6克

先煎前三味,用水三茶盅,煎至30分钟,再入黄芩煎5分钟即成。每日早晚各一次。

此方前三味《陕西中草药》载各五钱(约15克)。治高血压,余试用临床,每多效验。

妙方二:大泻肝汤(方出《法要》)

处方

枳实(熬)30克 白芍30克

甘草(炙)30克 黄芩10克

生姜(切)10克 大黄10克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治疗:头痛目赤,多善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

血压高者,服后舒张压可降二十毫米汞柱。继服《金匮》风引汤加减,以巩固疗效。余临床已验。

妙方三:

或白矾30克,水调和,再用绿豆粉芡调和为丸(方出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每服四五丸。其势冷如冰雪。

余曾用一小方,绿豆、白矾同煎喝水,其水碧如翠玉,暑日青晶饭即此义耳。

妙方四:

或醋30克,煮沸加入鸡蛋清一枚,一次服。此方系《伤寒论》苦酒汤变局和新用。

妙方五:

或白丁香七枚,苦丁香七枚,共焙为面,茵陈少许,煎汤送服。

余六八年元旦,回故里拜岁,邻人孙姓一老丈,患高血压,忽鼻衄出血,百方不止,有其一亲戚曰:我家秘有一单方可愈,即为办之,果立愈,衄止,血压正常,乃此方也。诸家皆云此二味可治疸,而未见愈此笃急之症者。

妙方六:

处方

草决明15克

王不留行15克

生地黄膏15克

茺蔚子(微炒)30克

共为丸,重10克,每服一丸,日三次。余验此方凡内风上逆,头痛目眩,血压增高者,服之有效。

——《张大昌医论医案集》

—2—

朱良春先生:益母降压汤治高血压

处方

益母草60克 杜仲12克

桑寄生20克 甘草5克

血压高,用益母草疗效很好。

该药清肝平逆,对产后血压高,尤有效验。

头痛甚加夏枯草12克,钩藤20克,生白芍25克,生牡蛎30克;

阴虚甚加女贞子12克,川石斛15克,大生地15克。

——《名中医治病绝招》

—3—

张志远先生:桂枝、益母草降压利尿

临床利尿、降血压,有两种药物易被忽视,大都认为桂枝通利血脉,助麻黄解表;益母草化瘀,收缩子宫,属妇科专药。

实际不然,临床观察,两药结合有一共同点,降低血压、开通水道,凡原发性高血压、水肿,于对证处方内加入本品,均能发挥有效作用。

《伤寒论》五苓散加桂枝,不仅温蒸气化,亦兼着排水;身体浮肿开益母草,并非活血,而是下利膀胱使尿液流出。

治疗高血压有一验方,由山楂40克、桂枝15克、益母草20克组成,水煎,分三次,每日一剂。连饮七天,很见功力。去掉山楂仍起效果。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

—4—

陈存仁先生:高血压保健枕4种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晚间睡眠的枕头。

一、绿豆壳枕芯

最好是用绿豆的壳作为枕芯。切不可用木棉枕芯,最可怕的,是西方人所用的野鸭绒枕头,应该绝对禁用。

因为晚间睡眠之后,脑后着枕,最接近神经中枢大脑后叶和延髓部位,用热性的木棉枕芯,对患者的神经影响最大,所以必须改用别种枕芯,方能应用。

野鸭绒的性质更热,有人在外国旅店中,用了一夜野鸭绒枕被,第二天就鼻孔或牙龈出血,所以对血压高患者,是绝对不宜的。

高血压患者所用的枕头,可以用绿豆壳做枕芯。绿豆壳可向卖芽菜籽的摊贩求购,价格极廉。可是找小的摊贩,未必能买到。

可自购绿豆十斤,加水用大锅煲煮,水开沸滚后,用刀铲将绿豆压碎,不断搅动,绿豆壳即可浮起,绿豆沙沉淀在下,可作为食料。绿豆壳取出后晒干,十斤豆的壳,可以做成一个很大的枕芯。

因为豆壳清凉,制成枕头后,中空透气,对血压高患者很有帮助,枕着清凉易于安眠。

二、野菊花枕芯

第二种用野菊花干做枕芯。野菊花平肝清热,能治头晕。药材店出售。白菊花干价格甚高,野菊花价廉,如向草药铺购买,价当更廉。

每枕至少要野菊花五斤,拣去硬茎和花蒂,以菊花叶瓣,装成枕芯,对患高血压,有头昏目眩、夜眠烦躁不安现象的人,极为适宜。

三、通草丝枕芯

第三种用通草丝做枕芯。通草在药材铺购取。一种是方形发白纸片状的,名为川通草。一种是圆梗如木枝、很轻的植物,可以将梗切成薄片,药店也有斜圆形的横片出售,名为梗通草。

两种通草都可以应用。最好事先请药店将通草切成细丝,形状不必求其齐整。要购买一大堆,分量五两左右,即可做成枕芯一个。只是川通草太贵,梗通草价虽廉但梗片太硬,入睡后不很轻暖适意。

还可同时向药店购明天麻一两,也切成细丝,与通草丝同制成枕芯,高血压患者应用极宜。

四、油柑仔叶枕芯

第四种是油柑仔的叶,也可以做枕芯,这需要平时留意向小贩购取。制枕时应先拣去硬籽及粗梗。此枕有清热安神之效。

益母降压汤治高血压

益母草6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甘草5克。

血压高,用益母草疗效很好。

该药清肝平逆,对产后血压高,尤有效验。

头痛甚加夏枯草12克,钩藤20克,生白芍25克,生牡蛎30克;

阴虚甚加女贞子12克,川石斛15克,大生地15克。

益母草应用举隅

益母草之降压作用,已为现代药理实验所证实,但决非泛泛使用,它主要适用于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症。

《杂病证治新义》之“天麻钩藤饮(天麻、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有平肝阳、降血压之作用。分析此方,除用潜阳、泻火、平肝诸品外,尤妙用牛膝、益母草之活血和血、降逆下行,使肝木柔顺,妄动之风阳得以戢敛,其“新义”殆在于斯。

朱老指出:“益母草有显著的清肝降逆作用,对产后高血压症尤验,但用量必须增至60g,药效始宏。”当肝阳肆虐,化风上翔,出现血压增高、头晕肢麻时,或久病夹有痰湿、瘀血,伴见面浮肢肿、身痛拘急者,均可适用。

朱老曾制“益母降压汤”,药用益母草60g,杜仲12g,桑寄生20g,甘草5g。头痛甚者加夏枯草、生白芍药各12g、钩藤20g,生牡蛎30g,阴伤较著者加女贞子12g,川石斛、大生地黄各15g。

【病案举例】

一周姓女,93岁,夙患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片。

今测血压为178/106mmHg,经常头晕且胀,肢麻身痛。

近半个月来,又增腹中隐痛,腹泻日三四行,更觉疲乏难支。舌苔薄,脉弦劲。

缘风阳偏亢,脾土受戢。治予潜阳熄风,抑木安中。

药用:

益母草、生牡蛎(先煎)各30g,桑寄生、钩藤(后下)各20g,白芍药12g,乌梅肉6g,木瓜10g,甘草5g。

连进8剂。血压下降至150/88mmHg,腹泻已止。仍从原方出入,调理而安。

单味益母草浓煎治疗高血压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来,每遇高血压急性发作患者,常予单味益母草浓煎口服,其效良好,且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现介绍于下。

【例1】

某女,70岁,患原发性高血压病10余年,伴缺血性心脏病,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需常服“地奥心血康”、“巯甲丙脯酸”等方能维持血压正常。

1991年10月7日因劳累后出现头胀痛,颜面红热,心悸心烦,苔黄脉弦。

査BP:28/17kPa(编者按:血压约为210/127.5mmHg),即令取益母草(全草)干品60g浓煎频服。

3小时后诸症明显缓解。

查BP:18.7/12.7kPa(编者按:血压约为140.25/95.25mmHg)

嘱其常取益母草泡水代茶饮,随访2年未见复发。

【例2】

某女,62岁,患原发性高血压病7年,伴白内障。常服“复方降压灵”、“复方罗布麻片”维持血压,但劳累及情绪激动时血压常升至23~27/14~17kPa(编者按:血压约为
172.25~202.25/105~127.5mmHg)。

1992年4月3日因情绪激动,出现头胀痛,目眩欲仆,恶心呕吐,肢麻,苔黄脉弦。

査BP:27.5/16kPa(编者按:血压约为202.5/120mmHg)

即令取益母草(全草)鲜品90g浓煎口服,4小时后症状消失降至18/12kPa(编者按:血压约为135/90mmHg)。

体会: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入肝心肾经,具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临床多用治妇科疾病和肾炎水肿。笔者在《中药学》(山东科技出版社,1981年)上获悉本品浓煎口服对原发性髙血压有效,临床试用,发现其对高血压属肝阳上亢型效果较佳。

在农村基层地区,益母草药源广泛,是一种效佳价廉的中草药,同道不妨一试。

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

【药物组成】

黄精20克,夏枯草、益母草、车前草、豨莶草各15克。

【适应证】

高血压病。

【制法】

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用法】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验案举例】

潘XX,男,48岁。

高血压病史十余年。

近一个月头痛眩晕,下肢轻度水肿,活动不利,伴有腰痛,惊悸烦躁,失眠多梦,胸闷纳差,小便不利。

检查:血压170/100mmHg。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痛风。

即用黄精四草汤加味。

经服七剂,眩晕减轻,下肢水肿渐消。守上方出入,调治月余,晕除肿消,血压平稳。

高血压“反跳”

高血压“反跳”一般是指高血压病在使用中医清肝泻火、平肝息风、滋阴潜阳等常法常方,或使用西药降压之品治疗后,初用效果明显,渐用微效或无效,甚至出现血压增高、流动较大、持续不降的临床现象。

辨治要点:柴浩然从中医辨证论治着眼,不拘泥于常法常方,针对高血压“反跳”的不同病因病机总结出7种治疗方法。

1、疏肝理气,将顺肝木之性

本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化火上冲所致的高血压病或其“反跳”者,症见头痛头胀,胸胁满闷,时欲太息,烦躁易怒,失眠寐浅,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而数。

此证虽有肝火上冲,初用清肝泻火之法即效,但因肝火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所致,屡用清肝泻火之法,苦寒清降,有悖肝的疏泄条达之性,从而使肝气愈郁愈逆,血压波动较大,不时出现“反跳”。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情志不遂,忧思恼怒,或值经前期、更年期、精神过度紧张时更为明显。对此,柴浩然主张以疏肝理气为主,将顺肝木之性,常用逍遥散或四逆散加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等治之。

病案举例

原某,女,50岁,1993年3月9日初诊。

6个月前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烘热,出汗,胸闷胁胀,时欲太息,经查血压21.3/16.0kPa(160/120mmHg),诊为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初用更年康、谷维素、心痛定,血压降至14.7/9.3kPa(110/70mmHg),停药后血压升高,复用上药时则须加大剂量方能维持。后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初用血压正常,10 余剂后上症未除,又增胃脘不适,食后顶胀,大便清薄,血压忽高忽低,波动在14.7-21.3/9.3-16.0kPa(110-160/70-120mmHg)。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数。

辨证:肝郁化火,苦寒伤脾

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泄热。方用逍遥散加味。

处方:当归9g,炒白芍9g,柴胡6g,炒白术9g,茯苓9g,白蒺藜9g,钩藤12g,夏枯草12g,菊花9g,荷叶9g,炙甘草6g。

3剂后上症明显减轻,停服心痛定等,血压16.0/10.7kPa(120/80mmHg)。继用上方稍事化裁10余剂,血压稳定在14.7-16.0/9.3-10.7kPa(110-120/70-80mmHg),两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2、行气活血,调理气血郁滞

本法适用于气血郁滞、肝阳偏亢所致的高血压病,或中风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血压波动不稳定者。症见头晕头痛,胸胁刺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唇色紫暗,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弦细涩。

此证由于气血郁滞导致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而使肝阳上亢加重。若单纯平肝潜阳,气血逆乱得不到恢复,往往出现血压波动较大,甚或反跳。对此,柴浩然强调以行气活血为主,调理气血郁滞,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天麻、钩藤、珍珠母等平肝潜阳之品,使血压恢复正常。

病案举例

崔某,女,39岁,1992年5月20日初诊。

患者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1988 年发现血压较高,血压波动在21.3-22.7/14.74-16.0kPa(160-170/110-120mmHg),长期服用复方降压片,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近1年来虽未中断降压药,但血压不稳定。症见头晕头痛,部位固定,伴胸闷刺痛,上肢时作麻木,舌质淡青、苔白润,脉弦细涩,血压18.7/13.3kPa(140/100mmHg)。

辨证:气血郁滞,肝阳偏亢。

治宜行气活血,平肝潜阳。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生地15g,当归15g,赤芍药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怀牛膝15g,柴胡9g,炒枳壳9g,桔梗9g,天麻9g,钩藤15g,丹参15g,甘草6g。

上方服用8剂,血压稳定在16.0/12.0kPa(120/90mmHg)。后用上方酌加珍珠母30g,竹茹15g等,前后服用20剂,血压正常,未见复发。

3、降胃安冲,以利肝阳下潜

本法适用于胃气不降、冲气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

见头痛眩晕,胸闷不舒,嗳气频作,食后胃脘痞满顶胀,甚或时觉有气从小腹或胃脘上冲胸咽或头部而症状加剧、血压波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因胃气以下降为顺,冲气以敛藏为常,故肝阳上亢易引动胃气,冲气上逆,从而助长肝阳上亢,故长期服用平肝潜阳之剂,未顾及胃气不降与冲气上逆,往往会出现高血压“反跳”现象。对此,柴浩然认为,以降胃安冲为主则有利于肝阳的下潜,常用《金匮要略》之奔豚汤加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平肝潜阳之品,使血压恢复正常。

病案举例

韩某,女,49岁,1992年4月28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两年,血压20.0-21.3/12.7-13.3kPa(150-160/95-100mHg)。经常头晕,烘热时作,胸闷脘痞。因服降压药不适,改用中药平肝潜阳之剂,血压恢复正常,停药后多次反复,用前方效果不佳,两月前又觉有热气从两大腿内侧沿腹部上冲胃脘,作时头晕加重,胸闷,气短,有窒息恐惧感,发作后胃脘痞塞,时时嗳气,舌质红,脉沉弦。

辨证:冲气上逆,肝阳偏亢,胃失和降。

治宜降胃安冲,平肝潜阳。方用奔豚汤加味。

处方:清半夏12g、黄芩6g、炒白芍12g、当归9g、川芎6g、粉葛根15g、桑白皮15g、生代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24g、旋覆花9g、甘草6g。6剂。水煎服。

药后冲气上逆未作,血压18.7/12.0kPa(140/90mmHg),继用上方稍事加减10剂,血压正常,未再出现波动。

4、温肝散寒,以利浊阴下降

本法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症见巅顶头痛,眩晕时作,干呕或多吐涎沫,或口中黏滞多唾,胸膈满闷,胃脘痞塞,吞酸嘈杂,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滑。

形成本证,一是长期服用平肝潜阳、清热镇逆等重坠寒凉之剂,损伤脾胃,内生寒湿痰浊,随肝气上逆;二是素体虚弱,肝气不畅,中焦升降失司,痰浊内生,而随厥阴经上逆;三是久病不愈,年高阳衰,体质从阴化寒,以致阴寒痰浊之邪上逆,阻塞清窍。对此,柴浩然治从温肝散寒,使浊阴之邪下降,常用《伤寒论》之吴茱萸汤或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

病案举例

王某,男,46岁,1991年7月4日初诊。

头痛眩晕,恶心干呕1年余,时轻时重,经查血压24.0/16.0 kPa(180/120mmHg),住院治疗10天,血压降至16.0/10.7kPa(120/80mmHg)。因服心痛定、降压药等不适,停药后血压较前更高。诊时症见巅顶头痛为甚,干呕,吐涎沫,头晕欲睡,胸闷气短,口干但欲热饮,每用凉饮则上症明显加重。

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方用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9g,党参15g,鲜生姜15g,大枣8枚。

3剂后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余症亦有好转。继用上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20剂,血压稳定在16.0/10.7kPa(120/80mmHg),未复发或“反跳”。

5、温化痰饮,斡旋中焦气机

本法适用于脾胃阳虚,痰饮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所致高血压“反跳”。症见头晕嗜睡,头重如裹,心悸短气,胸胁胀满,倦怠乏力,舌淡体胖、苔浊腻或滑润,脉沉弦滑。

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脾胃阳虚,痰饮内停,阻滞中焦,使升降失常,清浊相混而上干清窍则致上症。若临床忽视辨证论治,被血压高低印定眼目,不仅血压难降,还会出现“反跳”现象。对此,柴浩然辨证求因,治从温化痰饮,斡旋中焦气机,常用《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治之。

病案举例

张某,男,39岁,1993年8月27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1年,血压20.0/13.3kPa(150/100mmHg),初服小量降压药血压即能降至正常,后用则需逐渐加量,经常出现“反跳”现象。症见头晕时作,头重嗜睡,心悸易惊,短气乏力,舌质淡青,体胖,苔白润,脉弦滑。

辨证为脾胃阳虚,痰饮内阻,上蒙清窍。

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

处方:茯苓30g,桂枝6g,白术24g,泽泻12g,天麻6g,珍珠母30g,丹参15g,炙甘草6g。8剂。

药后上症基本消失,已停服降压药,血压20.0/12.7kPa(150/95mmHg)。继用上方稍事化裁15剂,血压降至18.7/12.0kPa(140/90mmHg),停服中药3月后随访,血压正常,亦未出现“反跳”。

6、温阳利水,以助膀胱气化

本法适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气上凌或浊邪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症见头晕头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夜尿较多,下肢或全身浮肿,舌淡白,苔白润或小滑,脉沉弱或沉弦迟。

高血压病属于肾阳不足、水气上凌之证临床虽较少见,但如果未切中病情,不仅徒劳无功,还往往出现“反跳”现象。对此,柴浩然大胆使用温阳利水之法,以助膀胱气化,常用《伤寒论》之真武汤加味。

病案举例

郑某,男,59岁,1993年3月22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10年,血压持续在22.7.-25.3/13.3-17.3kPa(160-190/100-130mmHg)之间。屡用复方降压片、降压灵、心痛定、尼群地平等药,始终未能降至正常,还经常出现“反跳”现象。近两年来,头晕较甚,巅顶闷痛,精神萎靡,全身畏寒,手足不温,饮食减少,下肢浮肿,小便量少,夜尿较频。舌质淡白,苔水滑,脉沉迟。

辨证为肾阳不足,浊阴上逆。方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熟附子9g,茯苓30g,炒白术30g,白芍药9g,吴茱萸6g,天麻6g,鲜生姜15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3月26日二诊:头晕、头痛减轻,食欲增加,小便量多,浮肿亦轻,精神明显好转。

上方去吴茱萸,加泽泻9g。6剂后上症基本消失,再用上方稍事化裁10余剂停药,血压稳定在20.0/12.7kPa(150/95mmHg),亦未服降压药。3个月后随访,血压未再“反跳”。

7、解表散寒,疏通太阳经输

本法适用于高血压病兼风寒外感、营卫失和、太阳经输不利而致高血压“反跳“。除高血压病常见症外,又恶寒发热,肢体酸楚疼痛,后头部胀痛较甚,且有紧束感,或颈项僵直疼痛等。

高血压病患者兼夹外感,临床较为多见,若属外感风热,疏散风热之桑叶、菊花、蝉衣、僵蚕之类每兼有清热平肝之功,可与高血压病辨证用药相得益彰。若属外感风寒,皮毛闭塞,太阳经输不利,往往会使血压增高,出现“反跳”。对此,柴浩然认为,只要有风寒表证,即可使用解表散寒之法,表实宜用《伤寒论》之葛根汤,表虚宜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

病案举例

展某。男,49岁,1991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持续在21.3-22.7/12.7-13.3kPa(160-170/90-100mmHg)之间。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降压灵等药,血压降至正常后停药。7天前因夜间受冻后即恶寒发热,后头部胀痛较甚,颈部僵直疼痛似落枕状,全身拘紧疼痛,血压上升至24.0/14.0kPa(180-105mmHg)。服用速效感冒胶囊,注射安痛定,发热虽轻,但余症未减:又用复方降压片,血压不降。

辨证: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太阳经输不利。

方用葛根汤加味。

处方:粉葛根18g,麻黄9g,桂枝6g,白芍药6g,甘草6g,天麻6g,鲜生姜9g,大枣8枚,1剂,水煎服。

服药后汗出热退,恶寒已解,头痛、身痛、颈部僵痛减轻,血压降至18.7/12.0kPa(140/90mmHg)。

10月14日二诊:方用桂枝加葛根汤2剂,外感痊愈,血压正常,未见“反跳”。

柴浩然治疗高血压“反跳”的经验是在运用清肝、平肝、潜阳、息风等常法治疗效果不佳时,根据审证求因而使用变法。常法与变法实为辨证的统一,都是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而采取的具体治法,可谓高血压病的“同病异治”。治疗高血压“反跳”要注重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不被血压的高低与清、平、潜、镇等治法印定眼目。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