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朝阳:忘不了的邵东土特产/六、扎菜干娘

【作者简介】范朝阳,邵东县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男,1973年11月出生。喜欢诗歌、小说,近年工作之余偶有创作。以自身经历,痛感较之所谓调研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之名利双收,文学创作确实寒碜,得不偿失。然兴之所在,乐此不疲。信手由心,遑论速贫速朽。不经意间,或得“清水芙蓉”之天然妙趣矣!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

LTWCHJL1首发此文,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群、组及亲友个人。如兄弟平台转载,请按腾讯规则原文转发。谢谢!

扎菜干娘

范朝阳

在我的家乡,湖南省邵东县,在那些灰暗年代里,扎菜,几乎为以后每个熠熠生辉的日子,做着最初的储备。  一一题记

邵东伢子八字大,命大。命也硬。娘让我,认那桥边石头做干娘。

家里还有一个干娘。会当家,会当厨。在杂屋栈架底下,在堂屋后背一进退堂屋里,里里外外,帮衬我那四十岁后开始衰老的娘亲。

乡村浸染在水墨画里。从桐江,蒸水,到田垄,沟渠,歌声起处,农家子弟,都有这样一个干娘。

最好的季节,干娘水嫩葱俊。苗条。饱满。油亮。她招呼豆角,茄子,丝爪,萝卜条……一年一度,召开家庭会议。

阳光应邀出席。辣妹子裁裁剪剪,置办了红裙子。豆豉当然露脸,花白胡须,俨然长辈。有酒更佳,适宜开成热热闹闹的酒会。

娘在手把手调教。从来就是簸箕大的天,此时,簸箕正是她的天。广阔天地,簸箕旁的娘,大有作为。

多年了,娘和干娘,她们,至今情同姊妹。

用时兴话说,干娘是坛主。

那些年,坛主深居简出。

她让日光在坛子里发酵,悠长绵厚,引燃点油灯的岁月。

她让刀豆和长豆角一起认祖归宗,从此撇不清关系,五百年前,三千里外,还是一家。

她不轻易抛头露面招待客人。习惯于本本份份,把日子过得踏踏实实。

某日客来了,娘就跟干娘通商量。有鸡蛋么,有豆腐么。既然干娘不上桌,娘也只在灶台桌边,低眉顺眼的侍候。

娘也不太出门。簸箕边打转。一日三餐,多半干娘陪着。

等我出门,上初中,升高中,过了桥头,干娘开始陪读。

娘和干娘,总认为自个读少了书。

所以当年寝室里一熄灯,我们这些做崽的,这头爬那头,蛇鼠做一窝,干娘就干咳,过来掖被角。

很多人认同一句话:咬得菜根,百事可为。

邵东人信奉一句话:人人呷得半升米,个个上得梁山寨。

干娘最下饭。这是邵东人占山为王,荡平天下,底气所在。

当邵东人当中的读书人,生意人,三百六十行里的能干人,叫干娘把坛子翻个底朝天,当九龙风生,帝岭水起,邵东人浩浩荡荡南征北战,东成西就,满世界开始震颤。

白发亲娘,青丝干娘,还在太阳地里。青丝白发,翻晒,仍然硬朗的思念。

百战犹酣,游子归来。七荤八素之后,必有家宴。酒酣耳热,向娘,问候干娘。

干娘静默在旧时光。默默给扣肉打底,让丰隆的更加丰隆;与五花肉作伴,让清贫的不再清贫。偶尔,干娘独自下厨,起锅,依稀豆蔻华年。

也有不常回的。月圆之际,猛可里忆起干娘,口里淡出鸟来。于是涎着脸,要娘,托老乡,麻烦隔壁屋的,一再请干娘,坐高铁,搭飞机,娘俩见面。

娘俩见面。不太出门的干娘,跟着见了世面长了脸面的干儿子,见世面,长脸面。

做儿子的,哪怕老大不小,守在灶台,心急火燎。当干娘的,世事经惯,舒展一脸褶子,不咸不淡。

酽酽的乡情,在方言里,在娘俩私密的轻声交谈里,持续发酵。

投稿 203666763@qq.com

责编   何俊良       微信   LTWCHJL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