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各色清代红釉
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是空。
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祐德尤崇。
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
红釉瓷器在历史上产量比较小,因为烧造难度很大。有些红釉品种的烧造时间,更是只有短短几十年,之后便再难复制。乾隆皇帝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稀罕物,在他爷爷的郎窑红花瓶底下刻了这首歪诗。诗里盛赞了一番红釉瓷器,最后当然不忘回归主题,厚起脸皮狠狠夸了一下自己。
乾隆爷诗里最后一句提到“数典宣窑斯最古”,有不少人因此认为乾隆是把这件康熙的郎窑红误认成宣德的宝石红,这个说法我书读得少,不能妄加评论。要知道乾隆的时候还没有“郎窑红”这个名称,而郎窑红就是在模仿宣德宝石红。所以乾隆说这种红釉最早烧制于宣德,似乎问题不大。高温铜红釉瓷器的确始于永宣,明朝之前的长沙窑、釉里红等等品种,都是用红色作为装饰,不能算作红釉瓷器。遗憾的是,红釉在明初刚一创烧,就达到了巅峰。之后几百年里,鉴赏家们纷纷感叹宣德红釉的高度再难企及。
宣德之后,高温铜红釉近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明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低温铁红釉。低温红釉相对好烧,但是质感比较一般。直到清代早期,高温铜红釉才再次回归,开创了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等品种。红釉的烧造成本很高,烧造的产品大多数进入了宫廷,民间能用的起的人并不多,另外一部分成为了畅销的外销品。不禁想起当年在北京捡瓷片的时候,几乎捡不到红釉瓷片,老百姓是真的用不起红釉啊。
外国人对单色釉有着很奇特的偏爱。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这家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就收藏了一批质量上乘的清代红釉瓷器。博物馆是沃尔特斯家族捐建的。1934年建馆时的22000多件藏品,均来自于William T. Walters和Henry Walters父子两代珍藏,这批红釉瓷器正是其中亚洲藏品的精华。
红釉虽然产量不是特别多,但是在分类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过去人们比较喜欢文学化的表达,比如《饮流斋说瓷》里面对红釉做了如下分类:
红(附紫):祭红、霁红、积红、醉红、鸡红、宝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胭脂水、胭脂红、粉红、美人祭、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淡茄、云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红、枣红、橘红、矾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苹果绿、苹果青(二色皆红色所变故不入绿类而入红类)
这大概不是在分类,而是在劝退,种类多的快赶上口红色号了。其中像桃花片、海棠红、枣红之类的还好联想,娃娃脸、美人脸却又是什么颜色?
现代人的分类相对来讲就科学得多,没那么多浪漫主义色彩。根据烧制温度、呈色元素等,大致可以分为豇豆红、郎窑红、霁红、矾红、胭脂红、窑变红釉和一些难以细分归类的铜红釉。咱们也根据现代的分类,看一看沃尔特斯博物馆的这批红釉。
豇豆红
豇豆红创烧于康熙,采用吹釉的上釉方法,属于高温铜红釉,是红釉里最嫩的品种。上个世纪有学者研究称有八种器形,俗称“八大码”。沃尔特斯父子收藏红釉瓷器的时候,还没有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因此他们虽然收藏到了最珍稀的蟠龙瓶,但并没有买齐八种器形。反而有两件宣德款的豇豆红,不在八种器形里。
郎窑红
郎窑红是康熙晚期郎廷极兼任督陶官时创烧的名品,是清代红釉里最艳的品种。它也是高温铜红釉,比豇豆红的烧造温度高一点点。高温下釉子玻璃质感超强,器身和底釉都有开片。郎窑红的釉子流动性很强,烧制的过程中会慢慢向下垂流。于是会看到口沿釉子稀薄,露出一圈较大的渐变白边。而靠近底足处积釉较厚,几成黑色,但不会流过底足与窑具粘连。也就是所谓的“脱口垂足郎不流”之意。郎窑红大多是大件的陈设器,小件器物较少见。
晚清时人描述郎窑红的颜色,曾说“如初凝之牛血”。有趣的是,郎窑红在法语里是“Sang de boeuf”,在英语里是“Ox blood”,均是牛血之意。不知是外文借鉴了中文,还是中文借鉴了外文。
霁红
霁红也称祭红,是红釉里最沉稳的品种。这两个名字很有意思。一个是“叶舞霁红枫映寺”的雨后初晴漫天红霞色,一个是“祭日于坛”的礼器功能,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较准确的描述了。霁红明初就有,康熙晚期算是恢复了这个品种的生产。之后雍正、乾隆一直到晚清,它都是官窑红釉里最大宗的产品。霁红呈色稳定,通体较少颜色变化。釉色普遍偏深,甚至有红里透黑的感觉。釉面少见开片,多呈橘皮状。
矾红
矾红是低温红釉,以铁元素作为呈色剂。最早它是作为一种釉上彩来使用,明代中期由于无法烧造高温铜红釉,才创造了矾红釉替代。矾红又可以根据上釉方式不同分为抹红和吹红。抹红明代多见,吹红则是清代流行。吹红的另一个名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珊瑚红。
矾红本身作为单色釉比较单薄,效果不如高温铜红釉,所以经常作为色地,搭配如金彩等其它装饰。矾红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成品率高,所以民间大量制作,尤其是晚清的时候。
胭脂红
胭脂红是舶来品,带有一种西洋的粉嫩风审美。它的釉料配方和珐琅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红釉的基础上加入了金元素,所以也叫金红釉。它出现的年代和珐琅彩差不多,都是康熙晚期。有些珐琅彩就是以胭脂红釉为地。颜色从深到浅粉色都有所见,浅一些的也称为胭脂水釉。
由于胭脂红本身就是洋人审美的产物,所以除了宫廷御用,许多高档外销瓷也使用了胭脂红。比如最常见的有一类粉彩西洋人物盘子,外壁常施胭脂红釉。
窑变红釉
窑变釉严格来讲不应算是红釉,但有些窑变釉的确以红色为主,甚至完全为红色,不妨称之为窑变红釉。窑变红釉是最为变化多端的红釉,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诚然如是。最著名的窑变釉出自钧窑,所以也有人称其为钧红。窑变红釉类似郎窑红,釉子流动性比较强。有些在烧制的时候,釉子流过底足与窑具粘连,必须再打磨平整,即出现常见的磨底现象。窑变的效果一般是红色与蓝色交织相融,如跃动的火焰、绚烂的晚霞,观之忘倦。
其它铜红釉
图片资料好像太多了,看到这里的一定都是真爱。有很多红釉其实比较难归类,它们和上述的著名品种既有相似之处,又不尽相同。其中不乏一些模仿前朝的作品,结果仿成了四不像。所以最后告诉大家一个诀窍,遇到不认识的红釉,笼统地称为铜红釉即可!一句优雅的废话,既能显得很专业,又基本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