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赤石脂丸(汤)验案(心梗后心绞痛)(升陷祛瘀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孔XX,男,56岁。主因胸痛,心悸于2012年11月26日首诊。

患者于2006年10月20-21日开始出现心绞痛发作,经休息后症状能缓解,未予重视。2006年10月22日17:30左右患者在静息状态时突发两侧胸部疼痛,较前剧烈,呈压榨性,经休息不能缓解,并持续加重,约20分钟后被送到当地医院急诊,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25次/分)ST-T段弓背向上抬高(I、AVL、V1-V5),I、AVL呈QS型。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就诊5分钟后患者自诉黑朦,随即出现抽搐、牙关紧闭,呼之不应,心电图示室颤,经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1mgiv,电除颤(200J)1次等抢救,约5分钟后转为窦性心律,并于当日19:00时以尿激酶150万单位溶栓治疗,此后再无症状发作。2006年11月8日转至安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主干、回旋支及其分支血管管壁不规则。右冠状动脉管壁不规则。前降支近中段节段性狭窄85-90%,并置入支架1枚,狭窄解除。出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高血压3级,高脂血症”。

2006年11月8日冠造图示:

2009年6月23日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约30分,行冠脉造影示:LAD原支架内内通畅,RCA中段狭窄60%,未予特殊处置。

2011年2月24日心绞痛症状再次发作,冠脉造影示:LM(-),LAD原支架通畅,LCX不规则,RCA多处斑块,远段左室后支狭窄最终80%,中段最重90%,RCA中段及远段各置入支架1枚。

2011年2月24日冠造图示:

2012年9月29日再次出现心绞痛,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原支架100%狭窄,于原支架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枚。

患者规范西医治疗,但是有心绞痛症状发作,6年间前后一共植入支架4枚。

2012年11月26日初诊时患者频繁胸痛,平均每星期一次,服用硝酸甘油后2-3分钟可缓解。疼痛时整个前胸部(胸骨后)绞痛,发作前咽喉部先有紧缩感。伴乏力,腹胀,大便不成形(1-2次/日),五更泻。欠寐(5-6小时/日)。脉细弦寸弱。舌质紫暗,苔黄厚腻。

史老师其为考虑为阳微阴弦,气陷血瘀。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升陷祛瘀汤。前8诊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明显。胸痛发作频次减少,仅遗留有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

但患者在2013年3月起,病情反复。胸痛剧烈,多于晨起时发作,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脉细弦而寸弱。苔黄腻根厚,舌质暗。

遂于原法(升陷祛瘀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基础上,加用温经止痛之乌头:

制川草乌各10g(先煎1小时)       白芥子10g

薤白40g   全瓜蒌60g  生黄芪60   三棱20g

莪术30g   苍术30g    半夏30g    全蝎末2g(冲)

穿山龙60g 蜈蚣末2g(冲)         红景天30g

7付

服后患者胸痛约40天未明显发作,遂抄方继续服用。

2013年4月21日复诊:脉细短,寸脉较前有所起。苔腻根稍浊。

于上方加川椒10g,干姜10g,附子10g,半夏加至40g。14付。

此后患者于7月1日复诊。服药后胸痛未作,但一旦停药,则在停药一周后即发作胸痛,不过症状比之前要轻。。遂原方巩固,制川草乌加至各12g,加荷叶30g。14付。

患者9月9日复诊,两个月来胸痛未发作。症状稍有乏力、气短。脉虚,左寸尤弱。苔黄腻。效不更方。

生黄芪60g   知母30g  桔梗12g  升麻10g

柴胡10g    三棱20g  莪术30g  薤白30

全瓜蒌60g   半夏40g  制川草乌各12g(先煎1小时)

附子10g(先煎1小时)红景天30g  水蛭10g

香加皮2g    山萸肉20g

14付。

至今患者病情稳定,未再有胸痛发作。

按:史老师在临床上,遵医圣以阳微阴弦立论胸痹心痛的病机病理,结合升陷祛瘀法,成为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的范例。每每取得良效。但本患者,相对于一般心绞痛患者,其病情尤重,在升陷祛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后,可使心绞痛发作明显缓解。然一旦有诱因则随时可诱发心绞痛发作。因此在常法之上,史老师在后续治疗中,加用了川乌、草乌、附子、川椒、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取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之意而未尽用其药。乌头赤石脂丸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主治阳微阴弦中的心痛重症,具有温阳散寒、峻逐阴邪之功。方中乌头、附子、花椒、干姜大辛大热,协同配伍,温经散寒,逐寒止痛力极强,治心痛厥逆。并加赤石脂镇敛耗散之阳气,平冲逆之厥气,以缓和乌头、川椒、附子辛热之性,诸药合用,使心肾阳气充盈,心阳皆有所养,故而取效。因我院无赤石脂,因以山萸肉代之。正如《医宗金鉴》所云,“方中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逐阴邪而已”。此患者病情复杂且较重,非此方不足以控制其症状。

附子即是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其与乌头同含乌头碱。史老师于方中川乌、草乌、附子同煎,嘱咐患者均先煎1小时以减缓其毒性。(此患者为自煎,对于医院代煎汤药,因不能确定其先煎事宜,因此史老师甚少在代煎患者中如此使用乌头和附子)。且方中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中有半夏,史老师在临床中并不避讳反药的使用,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则附子半夏同用亦无伤也。此外有实验研究表明乌头赤石脂丸能降低患者血浆血脂,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能增加血栓素B的合成分泌、6一酮一前列腺F1α的合成分泌。降低内皮素的合成分泌,提高N0、SOD的水平。

史老师批语:赤石脂性味甘涩温,入脾肾、大肠经,涩肠止血,收敛生肌。山萸肉味酸性温,收敛元气,固涩滑脱。《神农本草经》谓共“逐寒通痹”。故上方取其意,易其药也。此方治胸痹重症,一般通阳散结已难胜任。晨起发作,脉细弦寸弱,伴五更泻。此乃阴寒痼冷,痰结瘀凝所致。非峻逐阴寒并用温涩调中(山萸肉代赤石脂)难以奏效。阳微阴弦虚实错杂,升降失调,基础病机之上,本案突出阴寒、痰瘀、痹阻,故疗效当巩固。

(柳翼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