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孤山俞楼

   俞曲园纪念馆位于孤山南麓,是由晚清学者俞樾的旧居俞楼改建而成,素有“西湖第一楼”美誉。楼主俞樾,是晚清成变卓著的朴学大师,学识渊博、造诣颇深,曾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受骋出任杭州孤山诂经精舍的学教,讲学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而俞曲园纪念馆(即俞楼)为其众弟子将其讲学的诂经精舍命名而成。

   俞楼的前身为西湖诂经精舍,阮元督学浙江时,造屋50余间,收罗对经学有研究的人于此,俞樾当时住诂经精舍第一楼,故弟子称之为俞楼。

   1868年,俞曲园来到杭州。他在诂经精舍著书讲学30余年,前后受业门生多达3000人,其中不乏许多很有成就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位特别体贴的弟子徐花农,他见老师一家老小都还在苏州曲园,孤身住在孤山精舍,便发动众同学捐资,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孤山西泠桥旁、六一泉侧,建造了一座中式二层楼房。初建两层,筑有围墙,院内假山叠石、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这就是俞楼。

   太平天国时,“第一楼”等建筑皆废毁。光绪四年,俞樾的弟子为谢师恩,在原

“第一楼”旁重新建造。湘军名将彭玉麟,系俞樾好友,又斥款援助进行增建。俞樾对此是十分感铭的,自书一联,悬挂在楼前:“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俞楼从此成为俞曲园在杭州的家,也成了文人雅集的著名场所。这座不起眼的雅楼,走出了多位举人,走出了章太炎、吴昌硕,还走出了著名词人俞陛云和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而后两位,一个是俞曲园的孙儿,一个是曾孙。(网络下载图片)

走进纪念馆,大厅正面木屏上挂着俞樾画像。

   画像两边是曾国藩的一付对联:千古一诗人,文章有神交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最有趣的是,这位万人景仰的学界泰斗,竟然在暇余修改了通俗小说《三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

   俞樾先生去世之后,家人就不再居住此地,人去楼空,木构建筑渐渐破损,楼前假山叠石也时有崩塌,名噪一时的湖楼竟成危楼。

    曲园先生的居处除俞楼之外还有两处,一在苏州,即赫赫有名的“曲园”,另一处在杭州三台山,名“右台仙馆”。洪杨起义的暴徒焚毁了最初的俞园。此楼是光绪五年(1879)由他的学生徐花农等筹资为其在原“第一楼”旁重新修建,并“集花卉竹石、书简梅鹤”于楼内。以后友人彭玉麟又帮助增建,故有“徐辟彭更”之说。为感激众人厚意,俞樾自书一联,悬于楼前:“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1920年,俞曲园的外孙许引之决计重建俞楼,拆除了俞楼破旧建筑和庭中假山,又耗资上万银元,在楼址建筑起一座青砖实叠、本瓦坡顶、四面开窗的中西式三层楼房;同时重修了楼后曲廊、山上的小榭,四周围墙也重新砌造,内外布置一新。徜徉俞楼,但觉大师的精魂犹存。抗日战争后,俞楼一度被出租用作开办饭馆,又为西湖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租为教职员宿舍,后任艺专校长的国画大师潘天寿就曾在此居住过。

   杭州市将这座房龄达120年之久的名宅,按旧时风貌重新修建。新落成的俞楼采用歇山式重檐屋顶,两层三开间,灰墙黑瓦赭壁,面积约350平方米。屋后添建连廊并与重修的西爽亭、伴坡亭相接,青石牌坊上书“小曲院”,整个园林再现了昔日俞楼的清新雅致,实为孤山一景。

   一楼为俞曲园纪念馆展厅,丰富的文物、图片、资料,全面展示了俞樾的生平、学术成就和他对西湖山水文化的贡献,特别是一批俞曲园手稿、墨宝、实为难得一见的珍品。

   俞樾,道光元年(1821年)十二月初二日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是时他的父亲俞鸿渐在京任职。四岁以后,因南埭鄙乡难以从师读书,他乃随母亲姚太夫人和哥哥俞林到母家杭州临平求学,从故乡出走。从此踏上与父业相袭的道路,考进士,入翰林。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俞樾中进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复试中,他的表现尤为出色。这年复试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诗,首句即不凡,曰:

“花落春仍在。”此句深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曾赞:“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诗)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在应试诗中,俞樾诗显属力作,又弘扬清廷坚守家国的主旋律,遂将其名次移列第一。俞樾对曾的识拔之恩感激涕零,岂料他毕竟太书生,不善应对,不会做官。按说他至少可做到学部堂官,却仅当了一任河南学政便被御史弹劾,削职归田。

   俞樾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善诗词,工隶书,学识渊博,对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撰著颇丰,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辑为《春在堂全书》,凡500卷。

   俞樾工书法有江声之风,以篆、隶法作真书,善以隶笔作楷书,别具一格。寻常书札,率以隶体书之,尤工大字。如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所题诗碑成为绝笔。这块由俞樾补书诗碑名擅当时,拓本流传甚广,古雅拙朴。

   俞樾居杭多年,在杭州留下了许多诗文。在杭州湖山之中,俞樾偏爱九溪,他笔下的“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如歌如画,非常传神地概括了九溪景致的特色。

   俞樾的《枫桥夜泊》诗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俞樾在数十年的讲学生涯中,培养如戴望、黄以周、袁昶等大批学术人才。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是他的得意门生,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也曾随学辞章和文学、训诂。据《翰林院编修俞先生行状》载:俞樾执教时,两浙知名人士,“承闻训迪,蔚为通材者,不可胜数”。其声誉远播日本,一些日本学者慕名渡海而来,在其门下受业。

   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与李鸿章同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授编修。五年充国史馆协修,八月出任河南学政。七年七月,御史曹泽弹劾他所出试题割裂经文,险遭杀身之祸,后经保奏,革职为民。八年春,南归,居苏州饮马桥十年返德清后辗转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同治四年(1865)秋,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嗣后,又讲学于上海求志书院、沽经精舍,以及湖州菱湖龙湖书院、长兴箬溪书院、德清清溪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其中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时间最长,达31年,直至79岁时方辞去讲学之职。为一时朴学之宗。同治十三年,在苏州马医科巷购地建宅,屋旁余地成曲尺形,叠石凿池,栽种花木,题名曲园。光绪元年(1875),新屋落成,李鸿章为其题额:“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光绪二十九年,乡举重逢(中举人满60年),复任翰林院编修。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7年2月5日)卒,葬杭州西湖三台山东麓。

   俞樾的后人之一是俞樾的孙子俞陛云,俞陛云自小就是由祖父俞樾亲自教导,是一名优秀的诗人,且精通书法,著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青词》《乐静吟》《清代闺秀诗话》等。传闻他要出人四川的考官的时候,没有火车,只能乘坐轿子,行程缓慢,沿途的风光非常美妙,他就用诗句来一一记录,写成一本《蜀诗记》,后人对此评价极高,称赞不已。俞陛云的一生没有太多的纷扰,不屑于炫耀自己的学术,一生低调专研,且俞陛云是一个长情之人,在发妻死后没有续娶,一生都在悼念亡妻,不愧为俞樾的后人。

   俞樾的后人之二是俞樾的曾孙俞平伯,是一位当代的学术名家,和胡适一起创立了“新红学派”。他出身名门,早年的时候因为诗歌和散文出名,年轻时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一直在各大高校执教,建国后是北大的著名教授之一,是许多文学研究院的顾问,也是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的主要领导者。其著名的诗歌作品有《春水》《冬夜》、《西还》、《忆》等。著名的词有《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广为传颂的作品之一。

从大厅一角的小门出去

俞楼背面

俞楼后面的青石牌坊

牌坊上书“小曲院”

因俞樾在苏州的住处是赫赫有名的“曲园”,所以,此处名“小曲园”

 六一泉位于杭州市孤山南麓,西泠印社之西,俞楼之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即《集古录》一千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之意。欧阳修的一生在许多地方做过官,却没有来过杭州。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经欧阳修介绍,访僧人惠勤已去世。惠勤弟子二仲画欧阳修和惠勤像祀之,适有泉出讲堂下。元佑四年苏轼再守杭州时﹐二人皆已死﹐忽有清泉出惠勤讲堂之后﹐为纪念欧阳修﹐因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乃以“六一”命泉,且著泉铭。并铭刻于石壁。元初,泉上石亭铭文被毁。

   苏轼《六一泉铭》:欧阳文忠公将老,自谓六一居士。予昔通守钱塘,别公于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闲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而不可得,则往从勤乎?”予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论人物,曰:“六一公,天人也。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为恨。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虽江山之胜莫适为主,而奇丽秀绝之气常为能文者用。故吾以为西湖,盖公几案间一物耳。”勤语虽怪幻,而理有实然者。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予为钱塘守,则勤亦化去久矣。访其旧居,则弟子二仲在焉。画公与勤像,事之如生。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讲堂之后,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即其地凿岩架石为室。

   二仲谓:“师闻公来,出泉以相劳苦,公可无言乎?”乃取勤旧语,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铭之曰:“泉之出也,去公数千里,后公之没十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几于诞乎?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常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或见于此泉也。”

俞楼背面沿台阶山上 

有一亭

海霞西爽,清西湖十八景之一。

   清雍正《西湖志》卷四:“圣因寺之右接孤山,西麓有高阜如平台,其下为宋时西太乙宫故址,上有挹翠堂、望海阁,今皆无考。雍正八年,总督臣李卫构亭其上,颜曰'西爽’,盖孤山在西湖之西,而亭又在孤山之西,昔人谓: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当于斯亭得之。”

清雍正八年(1730年)李卫建“西爽亭”于此,因以名景。

  清代文人沈甲有《海霞西爽》诗曰:西麓冈如砥, 亭前万象留。白涵沧海静, 红映彩霞流。气豁高旻晓, 神清虚籁秋。平连处士宅, 梅韵喜兼收。

   六一泉旁,有一位国画大师坐在青翠竹林前的岩石上,双手摆在身前,潇洒地拄着一根竹节拐杖,目光凝视着前方西湖,好像在构思和酝酿着心中的画卷。他就是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的潘天寿,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齐名。

   国立艺术院1928年创始。就在这一年初春,杭州国立艺术院开办,潘天寿应邀任中国画主任教授,开始定居杭州。潘天寿当时借住在西子湖俞楼,俞楼背依孤山崖壁,面临西湖碧波,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及其孙俞平伯旧居。在这里,潘天寿创作了《双燕》赠友人,匠心巧思让人叹服。淡墨敷底,用留白部分巧妙地留出一对呢喃双燕,题诗:“呢喃不是号乌衣,瑞种从来世所希。画苑月明人静后,翩跹谁认影依稀。”

   当年27岁的潘天寿,在友人的介绍下去拜望年近八旬的吴昌硕,初识便令老画家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晚辈激赏不已,从此结下“忘年交”。他惊叹潘天寿“年仅弱冠才斗量”、“天惊地怪见落笔”的天资与气魄,觉得他笔路险绝,易入危途,提醒他“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吴昌硕的指教使年轻的潘天寿反省了自己的“行不由径”,加强了对传统的钻研,但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基本选择。

潘天寿的选择就是“独树有门户”的艺术探索与艺术风格。因此,他是画家中的侠客,性情耿直狷介,他独特的作画艺术“指墨”更是独步江湖。他从传统文人画中一路走来,他的抱负是重塑中国画的雄强力量,他以他的出手、他的胸襟、他对画面结构超强的控制力,一扫传统花鸟画的颓靡之气,在吴昌硕的金石路径上腾跃而起,屡攀高峰。

   潘天寿1944年至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抗战胜利后,潘天寿辞去校长职务,专心于学术和创作,迎来了个人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1957年后,潘天寿先后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务。他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中国画教学改革,为中国画的独立发展争取名和实。他说,我就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这尊青铜雕像是雕塑家潘锡柔创作的,在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时,浙江省人民政府所立。

(0)

相关推荐

  • 章梫与他的授业恩师俞樾

    章梫(1861-1949),字立光,号一山.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浙江台州三门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翰林院检讨.著有<康熙政要><旅纶金鉴><一山文存 ...

  • 天容水色西湖好

    上善若水 关注 天容水色西湖好 05-31 阅读1629 来自话题 #杭州风景旅游 540篇 马上就进入六月了,得闲又来到西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不同的时间段,西湖有不同的景色,五月底花开的不多,但是 ...

  • 孤山不孤,在雨中安详等待

    ★旅游地点:杭州孤山中山公园.西泠印社.俞楼 最近江南的天气已经阴了很久,已经很久看不到太阳,今天更是下着蒙蒙的细雨,天公不太作美.虽然说晴湖不如雨湖,我觉得只是游人们阿Q式的自我安慰. 从白堤到醇正 ...

  • 西湖中的蓬莱仙岛________ 孤山(1 )

    孤山是西湖中的自然岛屿,高仅38米,面积约300多亩.岛上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古人曾作诗赞美孤山:"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因岛上多梅花,又名"梅屿" ...

  • 杭州孤山二公祠

    白苏二公祠,位于孤山东南麓的原孤山路1号.后孤山路5号,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在杭州水利历史上,白居易和苏东坡有很大的功劳,特别是对西湖疏浚贡献很大.宋初孤山竹阁即祀白居易.苏 ...

  • 杭州孤山放鹤亭林逋墓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 ...

  • 杭州孤山文澜阁(一)

    文澜阁,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此地原为清康熙行宫.雍正 ...

  • 杭州孤山文澜阁(二)

    文澜阁古建筑群位于西湖博物馆馆区西侧,原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 文澜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年,<四库全书>告成,当时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渊阁. ...

  • 杭州孤山文澜阁(三)

    文澜阁虽为皇家建筑,却具有江南园林的雅致清新的意境.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形高低,适当布置亭台.游廊.水池和石块,并通过游廊使之互相贯穿.从入口进入垂花门,后面依次为狮象群.御座坊.水池及文澜阁主 ...

  • 杭州孤山中山公园(一)

    为了纪念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全国很多地方都建了中山公园,杭州也不例外.杭州的中山公园就在孤山,清代曾在此建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就在这里建立了中山公园. ...

  • 杭州孤山中山公园(二)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运脚低",明代凌云翰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佳句.古人有诗曰:"人间 ...

  • 回忆那年的杭州湖滨第一楼——中行大厦

    " 杭州中国银行老楼耸立在繁华的延安路上,面对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与车辆,周边地区高楼林立,这座建筑物显得苍桑古朴而不被人关注.曾何几时,又有几个人会想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行大厦刚刚落 ...

  • 杭州品铂楼喜中:室内定位技术从研究到实用

    内容导读 2017年3月30日下午,杭州品铂科技CTO楼喜中博士出席2017苏州国际室内无线实时定位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并以"室内定位技术从研究到实用"为主题从精度.覆盖.容量.功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