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沪闵路|第十一集:当年人称小上海

播讲|陆缨

田野阡陌、炊烟人家、梅陇、莘庄、颛桥、江川......一条路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更串起了原来散落于四方的城镇、乡村。车辙行处,见证着这一方的文明与繁荣;四季轮回,书写了时代的新旧更迭。

当年人称小上海

沪闵路最南端就到黄浦江了,过了江便是奉贤。这里有个百年渡口,西闵线轮渡站,这个渡口设于清末民初,最早为民间手摇船摆渡。一九三二年,也就是沪闵路筑好通车以后的第十年,这里建成了全国第一家车辆轮渡。渡口原本是直对着沪闵路的,只不过这些年来,因市政建设需要,已两次西移。现在原址上建起了闵浦二桥,它同时是公路和轻轨上下叠合桥梁。于2007年1月8日正式动工修建,三年以后的2010年5月21日,公路层正式通车。而五号线南延伸段到奉贤南桥的轻轨则于2018年底正式通车。

沪闵路东侧靠原轮渡站这里,现在是一幢幢的商品房,有浦江花园、星河景苑等几个小区。但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或之前的老闵行人都知道,原先这里就是闵行老街,而人们口中的老闵行,其历史就是始于此。

闵行老街所在地原为闵行镇,早前轮渡一带的经贸活动日益活跃,催生了闵行老镇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延伸。易园、李园、向宅等大户人家的宅院纷纷建成,形成新的街巷。出现了以南北大街为主干,前东街、后东街、老西街、新西街纵横的格局。在这里,名人往迹、祠庙馆所、园林官邸、民居商铺和市井风情交织在一起,浓缩为老街的精髓。纵横交错的街巷正是老街的脉络所在,而当地人更习惯于把它叫做闵行老街。

△ 20世纪80年代的南北大街(资料图片)

老街上曾有近二十条小街巷,还有一些小街连正规的名字都没有。清同治《上海县志》有一段关于“韭菜街”的记载:说的是浙江湖州人张必荣和他的母亲梅氏,为了躲避强盗,跳入河中,母子两人借着枯木一路漂浮到闵行,在闵行安了家。因为梅氏喜欢吃韭菜,张必荣就以种韭菜为营生,奉养母亲,人们就把这条街称作为“韭菜街”。

△ 20世纪90年代的韭菜街(资料图片)

1928年以后,闵行镇成为了上海县首镇。到1946年时,老街街面上已有商铺395家,涉及18个行业,另有个体摊贩48户。用当下的眼光来看,论品牌都是百年老字号,家传有序,论特色都是镇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号。黄浦江畔的外滩街是粮、米、棉花、毛猪、建材的集散地,吸引了江、浙、皖、闽、豫等省的客商纷至沓来。单说这毛猪,外滩街毛猪市场在镇上是出了名的热闹。菜场肉摊头上出售的猪肉自然是现杀现卖的。若是在老街的大小饭馆里点上一份红烧肉,那滋味儿就可想而知了。

当年人称老闵行为“小上海”,不是没有道理。所谓“正月梅花开来心里黄,上洋首镇算闵行,东西黄浦多通畅,客商船只进出忙。”这首竹枝词所描绘的正是昔日闵行老街的繁盛景象。闵行老街位于北横泾入黄浦江地段两侧,因为没有水旱之患,自古还传有:“三世修来住,家在闵行前”的谚语。

时间来到1989年,老街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一辆辆搬场车、收旧货的黄鱼车过后,土方车开进了老街,一批批动迁户搬离了老街。

△闵行老街动迁后,老建筑仅剩下项宅(资料图片)

一晃闵行老街从我们的生活中已消失近三十年了。虽然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我还能清晰地记得老街的模样。穿过熙熙攘攘的集贸市场,便见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鳞次栉比的商铺,摩肩接踵的人流,伴随着自行车的叮当声,孩子们在快乐的追逐、嬉闹,喧嚣中裹杂着不远处黄浦江的潮气。

老街最热闹的所在自然要数这南北大街,不长才数百米吧,虽名为大街,其实也并不宽敞,仅两米左右,街面是石板路,有点凹凸不平,高跟鞋在路上能敲打出金属般碰击的质感。老街两边的建筑多为两层的木结构楼房,斑驳的墙面、摇摇欲坠的格子木窗,一看就知道有年份了。下面是店铺,上面是居家,两旁用于晾晒的衣架几乎交叉在一起,天气好的时候,上面是一排排的衣被,下面是人流,遮了阳光。电影里的老镜头似乎常有这种表现,弥漫着一股很亲切很乡情的味道。

老街上有一家洋布店,以卖绸缎和布匹出名,好像没有成衣。这里曾是主妇们的乐园,过年过节前扯点布回去,雇一个走街串巷的裁缝师傅,就可以给家人做上一身光鲜鲜的新衣服了,也可以给即将出嫁的女儿攒上几样压箱货。最有意思的是,店堂两头吊着几股铁丝,连接到中间高高的账台,营业员这头做成一笔生意,填了单、收了钱,顺手往挂在铁丝上的铁夹一夹,“嗖”的一声,铁夹顺着铁丝飞到了账台那头,核好账找好零,又是“嗖”的一声回传过来,交给顾客,这笔买卖就算妥当了。

每逢节假日中午时分,最热闹的莫过于位于老街中央的那家点心店了,店堂不大,也就四五十平方米吧,但人气很旺,逛街走累了,在这里歇歇脚,花上几角钱,来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或小馄饨,真是“适意”之极。店堂里好像永远是满满当当的,每个小方桌边不光坐满了人,也站满了人。要寻到一个空位,那得眼疾手快。这里最好吃的莫过于汤团了,无论是芝麻馅的还是鲜肉馅的,咬上一口,糯得爽口,鲜得来呒闲话讲。

老街上还有一家寄卖商店也是一大特色,这里简直就是个百货行,从生活日用品到五金商品几乎应有尽有,但一律都是旧货。居民们把自己家多余的或更新换代下来的生活物资拿到这里来寄卖。当然也有是家里日子难过,不得不寻些旧货来换钱的。小到铁锅、水桶,大到自行车、家具,贵重的如手表、收音机、电视机,都能在这里找到踪影。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能见到红木家具等老货的踪影。我有一个忘年交朋友,在八十年代初就曾在这里花了数百元买了一个红木的梳妆台和四把雕花椅子,据说如今已升值到几十万元了。那时候没有这个闲钱,更没有投资意识,否则在寄卖商店多买些老货,或许就大发了。

因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镇西大规模开发和八十年代起的动迁改造,如今闵行老街已经彻底消失在我们眼前了。但我确信,曾经住在老闵行的人都不会忘了老街的,老街将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

我们是如此怀念老街。

根据:《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百年沪闵路》改编

作者:吴玉林

制作:陆缨刘帆

编辑:何婷婷

出品:闵行区政协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