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信息爆炸、纷繁复杂的的时代,每个人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知识焦虑,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需要。那究竟应该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在我看来,建立知识体系有五个步骤:

提升元认知:对认知本身的强大反思能力

建立主导思想:以道御术,以简驭繁

构建大框架:知道这个世界上都有哪些知识

填入高分辨率知识:在不同尺度的细化

打造技能树:小步演化,建立习惯

01
提升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本身的认知。

元认知的重要性很容易理解,如果你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你看到的世界会处在被扭曲的状态。

所以就有必要反观自照,观察自己是怎么认识世界的。

我们会发现,这种反观具有递归性(recursion):即对认知的反思本身又会成为反思的对象。

当两面镜子相互之间近似平行时,镜中嵌套的图像就是以无限递归的形式出现的。

这是人类意识最大的奥秘所在,因此要提升元认知能力,不仅需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还需要广泛涉猎哲学的认识论、逻辑学等分支,佛道两家的学问也很有用。

学了关于人类认知的知识,就要进一步时时反思自己的认知活动。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各种宗教都把内省、冥想作为获得智慧的重要手段。

冥想是很好的提升元认知的方式,因为元认知不是抽象的能力,它实实在在存在于大脑特定的区域——前额叶。

心理学家发现,长期进行冥想训练的人,大脑前额叶的灰质会增厚。

元认知能力体现着意识的深度和厚度,人类的意识不是一个简单的“开-闭”现象,而是有着不同的灰度。

恰如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的人浑浑噩噩,有的人冷暖自知.

愿你做一个觉者。

02
建立主导思想

在知识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我们的主导思想,或者说“道”的层面。

主导思想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的根本看法,它是跨越学科界限的“一般知识”,是指导一切认知活动的根本原则。

具体的学科知识自以及技能都是属于“术”的层面,如果你没有“道”,就没有可以统帅贯穿这些“术”的主心骨,就很容易被牵着走,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

有了道,就可以以道驭术,以简驭繁。

获得主导思想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阅读经典,这是比较适合普通人的一个途径。中国古代的经典如《道德经》包括佛家经典以及西方的一些经典哲学著作里,都包含有极高超的对世界的根本性看法,比如道家的阴阳学说、佛家的缘起性空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

二是学习复杂系统科学,这是我个人更推荐的一种方式。读经典不得法容易陷入教条和盲信,复杂系统科学作为科学的前沿,包括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控制论、分形学、复杂网络、演化理论,具有整合现有学科的潜力。它是现代科学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其内在逻辑和经典中的智慧完全相通且可相互印证,而且更加精密。

当有了自己的道,我们吸收术的速度会成倍提升。

就好比张无忌练了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后,天下武学对他而言再无任何秘奥。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之一的龙爪手,张无忌一看就能使出来,而且使得比四大神僧之一、练了几十年龙爪手的空性更好、更地道。

03
建立大框架

这是一个隔行如隔山的时代,大学里学科分化得越来越细,学科之间壁垒森严。

但是,如果缺乏一个对人类整个知识版图的big picture,甚至会影响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掌握。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的“差异原则”,一门语言就像一个拼图,一个拼图上任何一个色块代表什么,都跟其他所有色块的颜色有关。

比如,“White”之所以能表示“白”,是因为英语中还有其他表示颜色的单词——比如“red、blue、green、yellow”等。

如果英语中表示颜色的词只有一个“white”,它本身也会失去意义。

同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时候其实你也无法了解树木,如果你只认识樟树,从没见过桃树、松树、桦树。。。你也很难理解什么是樟树,或者说“樟树”这个概念对你没有意义。

正如眼睛辨别东西需要背景,知识也需要背景。所以,一个只了解他自己专业的人实际上并不了解他的专业,一个只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其实并不了解中国文化。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好像建立一座图书馆,所有的书都分门别类摆好。新的图书进来,只需要把它摆放在需要摆放的地方,井井有条。

知识也是这样,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目录,这样新的知识就能找到它的位置。

要建立大框架,可以先看各主要学科的经典教材,比如心理学可以看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

理清学科发展的脉络对建立大框架很有帮助。因为在发展史中你可以看出一个理论是针对什么提出的,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知道了康德的哲学是为了调和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的冲突,应对休谟的怀疑论对唯理论带来的挑战,在考察他和休谟有什么不同,才可以真正理解他的思想。

再比如知道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背景,它的主张和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有什么不同,它为什么被称为“第三势力”,才能理解这个学派。

04
填入高分辨率知识

有了骨架,就要填入血肉,这就有一个填什么的问题。

对于填入的知识,我的要求是——越基础越好,越原始越好,分辨率越高越好。

用食物来打比方,好的知识是你可以自由加工成任何东西的原始食材,比如面粉。各个学科的专业书籍里的是这种知识。

不好的知识是被高度加工过的已经面目全非的知识。畅销书、知识付费里大多是这种知识。

无数育儿畅销书里兜售的东西都浓缩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专业书籍里,无数新媒体运营的秘诀都是传播学专业知识的改头换面。

知识越基础、分辨率越高,意味着越大的自由度,因为你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操作,自由组合,灵活运用。

填充细化在不同尺度上进行,是一个变级放大,分辨率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如果对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感兴趣,可以先看《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这种总括性的书。如果对其中一个流派感兴趣,比如客体关系学派,就可以看专门介绍该流派的《人我之间》、《心灵的母体》。如果还有兴趣,就可以看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本人的著作。

文史哲的基础知识就是原典。看无数人对《庄子》的解读都无法弥补没有看原典的缺憾,因为那样只能鹦鹉学舌、屋上架屋。

只有回到原典才能真正和原作者对话,读出新的东西。

填充细化的方向是从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领域向周围扩张渗透,因为这种类似于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是最高效的。

05
打造技能树

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没有转化为技能,是没有意义的。正如即使懂得很多道理,不能付诸实践,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任何知识要转化为技能都有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这需要一个时间跨度来让这个技能身体化(embodiment)。

所以打造技能的原则是小步、演化。一次只实践一个小操作,然后花漫长的时间把它自动化,变成自己的习惯。

技能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习惯不会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小步前进,灰度测试,接受反馈,不断调整。

技能是有机生长出来的,而不是顶层计划的产物。我们人不是活在真空中的,不能看到一个东西觉得好就拿来实行,要充分考虑我们的时间精力资源和机会成本,不要轻易改弦更张。

实际上,这种演化论的思想适用于以上所有四个部分。说到底,提升元认知、建立主导思想、构建大框架、填充细化还有生成技能,整个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把它们分为五个步骤只是一种表达的方便罢了,元认知始终在起着观照、反馈的作用,而这种反馈又可以修订已有的大框架、知识细节甚至主导思想,而主导思想贯穿其他一切步骤。这些步骤之间并没有时间先后或线性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