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的辛弃疾是宋金时期中原人民不屈从于异族统治的代表!
前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曾被选入语文课本的辛弃疾诗词豪迈有力却又透露出南宋北伐不利坐视国土沦陷于金国的哀叹。辛弃疾,这位生长于金国成名于南宋的爱国诗人被后世与一代宋词大家苏轼并称“苏辛”。辛弃疾与苏轼相较,其词多蕴含着家仇国恨光复中原的情怀。这份情怀始于其幼年的耳濡目染,是山东人不屈于异族统治的坚强意志的传承!
辛弃疾画像
一、身在金国心在宋,心系南方的山东辛家!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那一场变故中,山东地区是少有的未严重受到金军攻击的地区。当然后续宋室南渡使得劫掠之风盛行,山东亦遭受到了一定的匪兵滋扰(这其中便有李清照夫家赵明诚故里被劫掠致使诸多金石古玩遗失),但根本上而言山东元气并未损伤。然而即便如此,彼时山东地方官僚却卑躬屈膝地主动降金,令山东先历伪齐再经金国直辖统治,这让诸多山东爱国义士饱受屈辱而痛恨万分。这其中便有生养辛弃疾的济南府辛家!
辛弃疾爱国情怀的奠基者是其祖父-辛赞。辛家世代居住于济南府历城县,在北宋末年其家主亦是辛弃疾祖父的辛赞出任地方官员。然而奈何辛赞出仕后并未担任有决策权力的地方主官,因此很无奈地,他只能接受上级的决策随其投降金国并继续仕途。身虽降金但心却依旧心系宋室。为了铭记自己是宋人的观念,辛弃疾自幼便被辛赞教导。不论辛赞被调至何处,他都会领着辛弃疾赴任并以史育人,让辛弃疾坚定了宋人的身份认同,为其日后叛金返宋打下了深深的思想烙印!
南侵金军
二、完颜亮伐宋,辛弃疾南归之契机!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篡位登基的金帝完颜亮在完成迁都燕京及一定程度汉化之后决定出兵灭宋完成其一统天下的梦想。完颜亮之南下伐宋背后本质上而言是其深受汉家影响自认为金国应是天命所归的正统王朝就必须覆灭偏安南方的宋朝。可以说这一阶段的金国已经完成了汉化,但它的汉化并未能动摇山东义士对南宋正统的认可,这一点在完颜亮伐宋期间展现的淋漓尽致。
1161年秋,完颜亮统率海陆四路大军南下。其中为完颜亮寄予厚望的便是其精心打造企图自海路远程奔袭突击南宋国都临安的海路大军。金国海路大军共有舰船600余艘,官兵7万余人,这一路部队如果成功登陆南宋杭州湾地区,那么其对南宋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不过金人本出自东北白山黑水间,善骑射却不习水性,这导致了舰队水手必须大量招募山东地区渔民。但是山东人视南宋为正统根本不可能全心全意为金人出力。因此唐岛海战,在平江北上的南宋水师能够一举击溃金国海路大军的背后正是有着山东人的鼎力相助。
而在唐岛火光冲天之际,21岁的辛弃疾在其故乡济南府聚众2千余人发动反金起义。其后他率领本部起义人马加入了声势更为浩大的耿京军出任掌书记。不久,南下金军内部爆发内乱,金帝完颜亮被杀,金兵北撤,这给了山东地区义军极大的压力。为了寻求南宋方面的援助,辛弃疾奉命出使南方。然而还未待其返回复命即得耿京为叛徒出卖起义失败的消息。一身是胆的辛弃疾顿时怒火冲天,率五十余人北返杀入三万众的金军大营擒得叛徒南归,彰显了其嫉恶如仇豪迈的爱国情怀!
醉里挑灯看剑
三、不思进取的南宋朝廷浇灭了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使山东义士心寒!
南宋自落脚临安偏安一隅之日起便已丧失了北伐中原光复国土的念头。这一点自宋高宗建国伊始便已确立,虽然期间有岳飞、张浚、韩侂胄等人主持北伐,但或因帝皇担心武将做大或因本就实力不济,始终未能成功。因此当辛弃疾满怀热忱投奔南宋开始,其便注定了不得志的命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便是其壮志难酬的最佳写照。辛弃疾南奔后仕途自江阴通判做起,先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但其始终难登南宋朝廷的决策层,无法主持北伐之事。而且又因其“归正人”的身份饱受官场打击,多次被罢官归隐。然而即便如此却依然浇不灭辛弃疾报国的热情挫不折北伐中原的意志。
辛弃疾可不为南宋朝廷的碌碌无为而丧失信念但山东的普通百姓却无法忍受王师无法北定的现实。金朝末年,苛捐杂税使得山东百姓生活日益艰难,而蒙古人的南侵恰巧给了山东人举起义旗反抗金朝统治的机会。于是在山东地区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红袄军起义。既然王师遗忘那就自立政权,红袄军起义者中杨安儿、李全等人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是的,他们对南宋的王师早已丧失信心,宁可面对无情的镇压也不期望南宋有片甲支援。事实亦的确如此,嘴上喊着要光复中原的南宋朝廷依旧醉生梦死坐视金朝平定红袄军起义丧失北伐中原的良机。山东义士们用自己的鲜血证明了南宋王师不可期不足期!
红袄军
后记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希望其能稳定因开禧北伐而不稳的北方边界。但诏令送达铅山时,辛弃疾却已病重卧床不起,不得已只得上奏请辞。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辛弃疾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奈何壮志未酬唯有抱憾而终!
随着辛弃疾的病逝,南宋朝堂之上再无“北归之人”,中原的百姓在失望下终究还是遗忘了偏安一隅的南宋。不久,蒙古人南下,无力抵挡的金朝唯有大量册封汉族世侯。这些世侯最终或降于蒙古或割据一方或为金朝尽忠,但无一南下投宋。宋廷在北方的人心尽失之甚足见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