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终前留首诗,短短4句流传2千年?比乾隆写的4万首强多了

刘邦出身草根,最终坐上帝位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手下的扶持和运气。他一直被认为是没什么文化的粗人,据说,他曾经对太子刘盈说:读书有什么好处

人们觉得刘邦文化不高,像个“文盲”,可正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刘邦没留下什么诗词歌赋,仅仅有《大风歌》和《鸿鹄歌》两首被人们所熟悉。

有人说,著名的“文学爱好者”乾隆写 的4万多首诗还没有这两首出名!要知道,乾隆活了88岁,平均下来一年就要写454首诗,这好比每天都有一首“佳作”问世,心情好的时候还得多写几首。

乾隆作品的数量简直堪比《全唐诗》,这一个朝代的诗歌都让乾隆给比下去了?然而,有意思的是,人们却总是批评有文化的乾隆写的是打油诗,却对刘邦的两首诗好评满满。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两位皇帝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呢?刘邦短短3、4句的诗,为什么却可以这么有名,还流传了2千年呢?

《大风歌》的由来

刘邦登基称帝之后,经过了沛县,一时想念家人和乡亲,于是,在沛县的行宫召集父老乡亲一起喝酒。席间,刘邦酒酣耳热,拉起了120个沛县的青年,兴奋地教他们唱起歌来。想到抗秦时的不易和楚汉相争的胜利,刘邦心里高兴,喝得格外尽兴了,竟然醉了,还作起诗。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筑声鸣鸣,歌声朗朗,在欢乐、不羁的气氛中,刘邦的一首《大风歌》就这样问世了。

《鸿鹄歌》的背景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为征讨英布,增添了新伤,这让他身体越发不好,病情逐渐沉重。在生命的终点时,他本来打算立性格更像他的刘如意做太子。

谁知道,太子刘盈竟然请到了秦朝末年四大有名的隐士“商山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来协助自己。刘邦在病情的抑郁情绪更加沉重,他觉得刘盈的羽翼丰满,自己已无力打压,甚至了完全无法左右和动摇太子的位置了。

心酸无力的情况下,刘邦临终前又作出了名篇《鸿鹄歌》,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和日薄西山的无力和无奈。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无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由此可见,刘邦的作品不多,但是都十分感人,又贴合人物身处当下的感情。有的人可能会问,刘邦的诗歌是不错,但是,怎么就有人觉得这两首诗歌比乾隆写的4万首强多了?

一,刘邦刻苦勤学,实际是有文化的

刘邦因为年轻的时候家里困难,再加上秦朝禁学,所以,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再加上,他年纪最小,又贪玩,就这样讨厌起了学习。不过,随着年龄的发展,刘邦开始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为看过了秦始皇巡游,刘邦的心里一下子就有了梦想。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和卢绾成年之后,曾经一起读书,两个人关系很好。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不是一点文化底子都没有的,还是认字的。到了后来,为了考亭长,刘邦更是要刻苦学习各种法律条文,文化底子就更扎实了。

根据《汉书》记载:“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刘邦虽然没啥文学天赋,但是性格开明通达,擅长谋略,能听得进去意见。他的身边有文化的人也很多,长此以往,为了更好地处理政务和指挥群臣,刘邦自然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根据史书记载,张良后来用《太公兵法》游说刘邦,刘邦能够很快觉得这部书的兵法有用,还经常运用里面的策略。这说明,刘邦已经能够看懂古代的兵法文学著作。这样的刘邦再写不出诗来,都觉得奇怪了。

反观乾隆帝呢?他的学习能力就不太行。根据历史记载,乾隆帝经常和臣子们切磋诗歌,但是,臣子们因为惧怕他,所以只能夸他的诗歌不错,长此以往,他的诗歌再难有长进。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堪忧。

二,诗歌的文学价值和水平不同

刘邦的《鸿鹄歌》被归纳到了乐府里,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也就是说,刘邦的《鸿鹄歌》是官方公认的好诗。而乾隆的诗歌呢?

以乾隆的《咏雪》为例,虽然被采纳到了语文课本里。但是,它的文学欣赏性并没有那么高。“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五六片。六片七片八九片,”这是它的前三句,这明显就是打油诗。也只有据说是代笔的最后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还像点诗的样子。

相比之下,刘邦的两首诗歌内容丰富而厚实,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更加有渗透性,引人共鸣,文学价值很高。

其实,就连刘邦的后代刘彻的文采也不俗。比如刘彻的《秋风辞》里“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就特别优美。刘邦的诗歌贵在感情真挚,虽然数量少,但是文学价值高。而乾隆皇帝固步自封,多而不精,无法感人,更没有达到精妙绝伦的地步。

三,刘邦的诗歌更具有感情,更具有情景

刘邦的《大风歌》和《鸿鹄歌》,仔细读读每句,就会发现:果然不一般。例如,《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讴歌了秦末汉初风云变幻的格局。“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表达自己成为君主的自豪。到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气氛一下子就伤感了。

国家百废待兴,昔日功臣,或造反起兵,或退隐江湖,或被杀而死,这些人才纷纷凋零。奈何外敌出现,百废待兴,国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为此,刘邦又怎么不忼慨伤怀呢?两首诗,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乐中悲,苦中乐的氛围,这就很能让读者对此感同身受。

乾隆的诗歌就没有感情吗?也不是。比如,他的诗歌里哀悼孝贤皇后的就挺感人的。只可惜,乾隆被一些堆砌辞藻的诗歌影响了,他的诗歌里除了夸耀自己的,就是胡乱抒发感情,甚至还有一些是他人代笔的。就是有感情的诗,写得也像作文,或者感情苦闷压抑,格局小,读起来很难受。

其实,我们仔细看一下两位皇帝的经历也能发现十分不同。

乾隆从小深受雍正喜爱,早早封了亲王。登位以后一路顺风顺水,既没有雍正的夺嫡之乱,也没有入关时的打打杀杀,他接手的大清完全是一副和平景象。虽然,乾隆在位期间整顿吏治,虽然开疆拓土,在边境打了不少胜仗。可是,这些他都是身在皇宫的指挥者,没有上阵杀敌,也没有腥风血雨,是标准的养尊处优。

反观刘邦,从秦末农民起义开始,刘邦就踏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从一个地痞流氓慢慢转变为一个到处流窜的头领。而随着势力发展壮大,整日提心吊胆的刘邦也才放下生命的担忧,开始想一些发展壮大的计策。

二人虽都是皇帝,可是刘邦是开国皇帝,乾隆是继位皇帝,自然经历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历经风雨的差异和磨炼,才让刘邦所写的两首诗有了丰富的感情和内在的人心触动。没有这些经历的乾隆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这也正是刘邦仅仅写了两首诗,却可以广为流传的原因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