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蓝铺——溧水的上海滩

        洪蓝铺,小时候就听父亲说过。那时候父亲在洪蓝铺上班:什么塘埂铝矿、还有硫磺矿、锶矿,后来在矿上实在吃不饱,于是和母亲一起回家种地。听父亲说那时一担土豆就能换三间大草屋,想想还是保命吧,于是父母就从矿山回家。
       洪蓝铺是一个码头,水陆码头。东采无想山的灵气、北聚胭脂河的多情、西博秋湖的胸怀。这里人物往来不断,物流丰富,因而各种各样的人也汇聚于此。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质,也传播了各种理念,让洪蓝人学会了包容。         洪蓝铺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因为这个码头,也因此发展得突飞猛进。交通的发达和物质丰富吸引了许多人来此进行贸易交流,人员密集也吸引了许多人到此一游,长长见识,感受人间的烟火。
      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穿洋衫的、披土布的,戴礼帽的、裹方巾的,穿皮鞋的、蹬布履的,偷情的、娶亲的,生意的、玩耍的,雇工的、流浪的,整个街上热闹非凡。因为她是一个码头,码头就是供人们开展各种商业、物流、消遣活动的必然场所和最佳选地。
       因此,这也给洪蓝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让洪蓝人学会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谋生。他们学会了模仿各类人的行为和语言,或官方正统语言、或流俗的市井厘语。他们随机应变、见风使舵,见人讲人话、见鬼说鬼语。所以洪蓝人仅凭一张嘴,哄死人不添命,人们也叫他们“洪蓝嘴子”。
       但洪蓝人虽然有些痞气,但人很淳朴,只是样子难看,从不逞强斗狠。他们知道那样没有意思,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硬道理,南来北往的人他们见多了去了。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多少富商最后撒手,遗留万贯财产而白费,也见过多少穷人在贫困线上挣扎,最后如草芥一般死了,都无人记起。
        洪蓝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快,她们有先天优势:码头、传统的老街、精明的头脑、包容的心态,天生桥、胭脂河自然风景区都在洪蓝的区域内,这真是老天送给他们的金饭碗。加上洪蓝人的精明,现在又冒有许多人工景区: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无想山风景区、万里梅林、遇园、山凹村、涧东村等等,既能收获到丰硕的果实,也是旅游圣地,真是如虎添翼。加上便利的交通,南京的,上海的、安徽的、常州的都在双休日来度假。这简直送钱来给洪蓝人呵。
        洪蓝的农贸市场,在全区还没有哪个镇有他们这样的系统和规模:长长一条街,沿街摆开。对着马路又开着几个出口,安排合理,出入方便。有素菜区、有活禽区、有水产区、有干货区等等,秩序井然。在每个区域交汇处,还有自产自销的地方特色:鲜花、小菜、自产山芋和各种素菜。两边有日杂品、有外地来的各种干货,既可以买点菜,也可带点日用品,还可以体验那种人间烟火。
        这个市场有完整的系统、有烟火味、方便,诺大一个市场,一字排开,从这头走到那头,慢慢走,慢慢看,叫卖、询问、杀价此起彼伏。城里人来,不仅可以带点农村的新鲜素菜,还可以体验洪蓝铺人的热情和洪蓝保留下来的农村烟火气。
       孩子和老人来了真的再也不肯离开,看看都舒心,望望都好玩。摊位老板还会拿一块豆腐干让你免费尝尝,水果铺阿姨送几颗樱桃或李子给孩子吃,热情、笑脸,回到家的感觉。不像高淳老街,有些做作和矫情,总觉得高淳老街在一个画好的圈子里,让游客按规定动作走步。缺少人情味和朴实感,有拒绝人的气势和架势。就像在景区挑着彩色担子,戴着花帽子要人花钱和她合影的老太。
        这就是洪蓝铺,古老的洪蓝铺,有当代的明快,也保留了传统的味道。一个不在意的人很可能视而不见,一个不注重历史的人会熟视无睹。但就在这纷繁、嘈杂、人声鼎沸的氤氲中,散发的是洪蓝人的骨子里留存的传统人情味和胭脂河畔的多情善意。还有皇帝封的玉带糕,朱麻子下令挖的胭脂河都透出高贵的风范。
            来吧,体验一下,溧水的上海滩。
亲朋好友,在右下角点一下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