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不该静悄悄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针对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的问题,曾发表自己的意见:“请问连课间十分钟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怎么样支撑篮球、足球、排球冲出亚洲?”虽然内含夸张,但课间的确需要改变“鸦雀无声”的情况。
2019年,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77.2%),高于初中的比例(69.8%)。有家长表示“几乎没听到孩子说过有关课间玩耍的趣闻”。
针对课间十分钟的安排,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同样指出,“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是不合理的。“课间就是对课程学习的调节,要通过一定的活动、运动来达到目的。如果在课间学生还是静坐,就很难发挥其调节作用了”。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将课间休息时间定义为“在学校的一天时间内定期安排无组织的体育活动和玩耍的时间”。正如体育和健身对个人成长和学业成绩都有公认的益处一样,课间休息也有其独特的益处。课间休息是一种基本的、有计划的休息,它提供了休息、玩耍、想象、思考、移动和社交的时间。
“安静的课间”有何弊端?
安静的课间,孩子们损失了课堂效率
有若干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课间休息都能使孩子们在课堂上更专心、更有效率。
曾有实验将56名学生随机分配到三个学校:第一个学校整个上午都坐着上课;第二个学校,上课90分钟后,体育活动休息20分钟;第三个学校,上课开始前活动20分钟,上课90分钟之后,再活动20分钟。
结果表明,第三个学校的方式,在测试注意力方面表现得更好,即使在研究人员调整了注意力的基线差异和儿童参与体育运动之后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运动会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它能够让人高度集中精神,从而增强孩子的专注力。
所以,如果让学生能够在课间十分钟内“动起来”,将会对下一节课的专注力有帮助,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改善。
安静的课间,孩子们少了交流的乐趣
合理的课间休息,会促进社会和情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应该让他们有时间参与同伴互动,让他们练习并发挥基本的社会技能。
美国人类学家霍华德·丘达柯夫认为,自由玩耍是一种可贵的“童年文化”,小孩子发现一个树洞、用小石头和树叶造个河边小屋等,都是想象力和探索欲望的体现,而且也是社会化的过程。孩子在做游戏、聊天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都被激发出来,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青少年,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是通过互动的、操作性的经验来发展智力结构和认知理解的。这种探索经验的一个特点就是在非结构化社会环境中玩耍。孩子们可以通过课间十分钟提前适应未来繁复多变的环境,增加和扩展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我们应该如何把
热闹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呢?
学校和家长达成一致,能够相互理解
之所以有“安静的课间”出现,很大程度上跟安全问题有关。年龄较小的孩子,的确是缺少必要的安全意识的,在课间活动中追跑打闹,甚至受伤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否就此而因噎废食,同样是值得探讨的。
日本有一家非常知名的幼儿园,其设计者曾在Ted演讲中分享了该幼儿园的建设理念——轻度的危险。在这所幼儿园里,有一个大概两层楼高的树屋,其中有颤颤巍巍的吊桥、非常狭窄的通路,这样的设计在很多家长眼里都是“有些危险”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年仅四五岁的孩子,在攀爬树屋的时候,会自觉排队、小心翼翼地探索,甚至会在互帮互助中一起攀爬、玩耍。
这个实例是令人震撼的,换言之,家长应该允许孩子面对轻度的危险,他们可以以“试探”的心态去进行尝试,并知道如何合理保护自己。这同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过度保护,对于孩子们而言,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诸多相应而生的能力。
当然,学校的老师也应该做到事事小心,做好细致而完善的组织纪律安排,避免各种安全事故发生。
形式多样开展安全教育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需要让孩子学习的,被动的保护并不能带来永久性的安全。对此,家长可以选一些适合儿童年龄段的动画视频,陪孩子一起观看。观看过程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不好的行为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上,让孩子具备分辨的能力。学校则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生动的形式告诉学生在学校如何注意安全,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应急疏散等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家校双方共同努力,使课间十分钟既安全又活泼,孩子们也得到锻炼和放松。
很多哲人或是教育者都曾谈到“闲暇”的重要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哪怕只有十分钟,对于孩子而言,也是格外宝贵的好时间。所以,应该把“课间十分钟”还给他们,至于安全方面的顾虑,应该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来消除;而所谓的成绩进步,也不该通过牺牲课间来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