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 《道德经》第22章笔记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这在兵法里就是以迂为直,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道德经》是可以和《孙子兵法》互参。
这里,我们可以分析这个句式。
曲则全。
曲什么?全什么?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曲的是一时之辱,全的是毕生之心志。
曲在一时,全在一世。
这就是这个句式的一种转换,曲的对象,和全的对象,有着质的转换。重点是放在了后面。
所以,我们知道,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准备,就是曲,就是枉。看起来是,花了冤枉时间,废了愿望工夫,但是呢,厚积薄发,这就是全,就是直。
曲在一人,全在天下。
这是有担当的人所行之事。你看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怎么就能无不为了呢?无为,是不把工夫展示给你天下看,以求的赞扬,求名。真正的道家哪有不用功的呢?但是呢,可以以放松、日常的方式用工。可以说,道家的修者是二六时中都在用功,并且善于调谐天地万物的力量,这些都做好了,看起来是无为。
在就像医家治未病,并没有花多少工夫,就把本可能发生的重大疾病扼杀在萌芽中。
橘子树的明超老师,原来听课的同学总说老师也不备课什么的,对于一节课没有好好地准备。而其实呢,老师是日日在看书、在修证,可以说所有的时间都在为这一课做准备,怎么说没有准备呢?
所以,那些为了备课焦虑不得了的,恰恰是肚子里没有什么货,所以在那么用心准备。你看,这就是少则多。而那些那么用心地备课却讲不好的,就是“多则惑”。
这就是挺有意思的。
说起多则惑,父母教育孩子就是这样,你说多了,孩子逆反心就起来了,最后把好好地家庭教育,变成了争吵,争辩,乌烟瘴气。
看书也是这样,把那些经文啊,各个时代的注疏都详细地分析啊,搞着搞着就迷惑了,这个时候,放下这些,参究经文,真正有了心得了,再去看注疏,这个时候就水到渠成了。这大概就是“少则多”吧。
至于“洼则盈”,人只有谦虚,才能装下新的东西吧。所以呢,学习就是要发问,不懂就要问,这就是虚己,如此才能有真正的成长。
有段时间,我也是自我膨胀,总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什么都问,于是乎,内心就变得硬实了,而成长也就缓慢了。这是一个麻木的状态。
这就到了“敝”的状态,生命变得麻木,凋敝,这个时候有两条路,要么就这样凋敝下去,要么就“敝则新”,也就是自我革新,自我革命,打破我执,法执,空空如也。如此才能学而时习之,生命进入一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状态。
生生而不息。
这就是乾坤并建,刚柔相济的太极状态。这大概就是“一”吧。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就内怀这个太极之道,内圣而外王,成为天下的典范。
圣人是你活成那个样子,并有了切切实实的影响,自然而然成为天下的典范。而非你天生继承这个名位。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所以就不需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了。
自然而然就能“明”、“彰”、“有功”、“长”。
火把点起来了
屋子就亮了
多余的就不用说了
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搞定了后面的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明明德还没有做到,想做好后面也就是妄想
靠制度,靠制定详细的计划、策划
都是徒然,能成顶多也是一时的成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中西文化之争,你说谁胜谁负
我觉得不需要太过于在意
中国文化的并没有是在,近代只是在军事上、经济上被压了下去
我们的文化精髓,却并没有真正的失败
一直被打压,被抹黑
确实不争的事实
但这何尝不是“曲则全”呢?
你是看一时呢,还是看万世呢?
你说这些年搞中西结合
是走了冤枉路
但是,何尝不是“枉则直”呢?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中国力量,中国态度,中国的道,“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古之人诚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