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七九)
我们在来学脾的另一个功能,脾在液为涎。
我们人体体液,中医分成了五个方面,泪、汗、涎、涕、唾。我们前面讲过,泪为肝之液,汗为心之液。现在来讲涎为脾之液,后面还会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
什么是“涎”?在我们口腔中有一些液体,这些液体当中,粘稠的叫“唾”,“唾”由肾所主,清稀的就叫“涎”,由脾所主。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人们说,有的孩子小时候总是流口水,这些口水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涎”,涎为脾所主,所以,流口水的孩子,一定是脾气虚的表现或者是脾胃不和所造成的。
我们人体当中的“涎”,正常的时候,对口腔起到润泽和帮助我们消化的作用。我们吃的食物,先到口腔,到了口腔中,口腔中的涎液含有很多的淀粉酶,帮助食物的消化,当然中医没有什么淀粉酶这个概念,这是西医的概念,有的时候,西医的概念中医还是可以借用一下,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解释得更清楚一点。
如果这些涎液少了,口腔就会干燥,所以,涎液对口腔的润泽和消化饮食物起到很大的作用。正常生理上,我们口腔中的涎液应该保留在口腔中,不应该溢出口外。如果脾胃不和,口中的涎液就会积聚的增加,从口中溢出,有的小孩和有些老年人,经常会有流口水的现象。
当小孩或者老人流口水,我们中药里面有一味药叫益智仁,可以用益智仁30克泡水渴,可以减少口水流出的这种病理现象。
中医认为,脾主津液输布、运化功能,脾气虚则津液输布不利,因此就会出现口中流涎,俗称流口水现象。这种情况下主要是需要健脾胃治疗,常用的健脾胃中药有参苓健脾胃颗粒、参苓白术颗粒、归脾丸。
如果不想吃中成药,还可以用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山药、茯苓、党参、白术、薏苡仁、豆蔻、藿香,这些中药进行打粉,每次6-10克冲水喝,或者直接用砂锅熬成中药,每天两次,一早一晚,每次大概熬30分钟。
归脾丸组成是由党参80g,白术(炒)160g,炙黄芪80g,炙甘草40g,当归160g,茯苓160g,远志(制)160g,酸枣仁(炒)80g,龙眼肉160g,木香40g,大枣(去核)40g。
主要治疗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所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使气旺血生,为君药。辅以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为臣药;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助参芪补脾以资生化之源为臣药。佐以酸枣仁、茯苓、远志养血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生化。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以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
参苓健脾胃颗粒由北沙参、山药、莲子、白术、薏苡仁、白扁豆、茯苓、砂仁、陈皮、甘草十味药食同源的材料组成的,是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的现代演化方,能增强消化功能,有补脾健胃、利中止泻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