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过十三,医生不粘,药过十八……

药过十三,医生不粘,药过十八,医生该杀。
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俗话。
真正的有医德的医生,往往用一两味药,中病即止,这是真正济世活人的菩萨心肠。
这十三的数有什么依据吗?真的是有的,而且是中医经典里的话:

中药配伍之真谛

中药配伍,是讲七情的。

药物配合应用,相互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都是谈药物配伍关系。药物的这种配伍应用,有的可以增进原有的疗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产生毒副作用。或为临床所宜,或为临床所忌,这种作用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是神农本草经所谓的七情,七情配伍是中药配伍用药必须遵循的准则。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1、单行
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如古方独参汤,即单用一味人参,治疗大失血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
2、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像这类同类相须配伍应用的例证,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相使
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这是功效不同相使配伍的例证,可见相使配伍药不必同类。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4、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为缓和,这是相畏配伍的范例。
5、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等。相畏和相杀没有质的区别,是从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对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对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配伍方法,也就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6、相恶
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药物。
其实七情之前,有个总纲,就是“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怎么讲?
《黄帝内经》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就中药来说汤剂,是中药里的灵魂或是精华所在。但汤剂的配伍一般是有口诀或所谓规矩的。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就是说,一般配伍,最少应该在三味药。三味药以上才叫配伍。
两味药叫配对。不叫配伍的。
最高是几味呢?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就是说,最多是十三味。
这就是:“药过十三,医生不粘”谚语的出处。
整体可以这么理解“小病,三味药协同,一味君药,两味臣药;中病,用十味药就可以了,(可以使用)两味君药,三味臣药,五味佐药;大病,(讲究专一和协同)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使之药(绝不可以再多了)”。另外说一句:“单行,不在七情配伍之内。”
就是说如果我们去看大夫,一个小病就给开二十几味药,那我们病人就有权去问问这个大夫师承何门何派?开这药的七情配伍道理,君臣佐使职能。

四川有位中医高手田鹤鸣先生(1883~1980年),业医于成都青羊官附近,有个外号叫“田八味”,一般开方子都不超过八味药,且疗效很好,这绝对是中医高手高高手!

“药过十八,医生该杀”——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诫医生不要开超大方子,因为十三味已经是大方子了,十八味当然是超大方子。但是,这里面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之所以开超大方子,是因为医生学艺不精,辨证不明。这种现象,不是现在就有的,早在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 传忠录论治篇》就曾说过:“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在明代就已经有很多医生开超大方子了,这被景岳先生称为“广络原野”,所以,无论古代还是现在,能够精方简药,这是高手才能做到的。

2、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医生开超大方子,自然有其经济利益在其中。这个无须我赘言。

3、但是,现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其身患多种疾病,故而其病机非常复杂,常常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兼,医生处方时,要方方面面照顾到,就不得不开出20味以上的处方。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4、历史上有很多名方,疗效确切,但是其药味是超过18味的,例如,仲景的薯蓣丸就有21味;而《千金方》、《和剂局方》中一些丸剂,其药味甚至达到30多味。从传统用药习惯上来看,丸剂确实药味比较多,多以大方为主, 如紫雪丹17味、 石斛夜光丸25味、 安宫牛黄丸35味、大活络丹49味、 回天再造丸50味等。

医生开多少味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医生有没有慈悲济世的仁心,古有“悬壶济世”、“ 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大医典范。

所谓庸医杀人不用刀,用药味多,不仅是浪费病人的钱,还有就是医生是否能把握这么多味药的配伍性情,佐使功能,一丝不慎,就会延误治疗,增加病痛,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国家以人为本的医疗保障,关系国民的生死,哪个国家都很看重。
现在有很多不好的社会现象:
有些人读研,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找不到好工作的无奈过渡;
有些人读师院,也并非有教书育人的理想,仅仅为了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有些人进医学院,脑子里根本没有救死扶伤的概念,只是为了那把手术刀可以赚钱……。
特别是很多学医学生的家长,满脑子想的就是孩子将来要挣多少钱,这样不仅仅是害了孩子,……。
衷心希望,中医医德得以发扬光大,中华仁善传统文化护佑苍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