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字大文章,立身处世绝妙法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娑罗馆清言》中有言:“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这个'半'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体现了灵动的艺术思维和鲜明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半'的视角去观察世俗风情和人生百态,从而形成了'半'字哲学和“半'字文化。这个“半”字大有文章,是人们立身处世之良方妙法,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境界。这种只求“半称心”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被林语堂先生称之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万物皆有数,万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恰到好处。“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莫扯满篷风,常留转身地,弓太满则折,月太满则亏。''人世间境遇何常?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道德经》中曰:“知足不辱,知耻不殆,可为长久。”

宋代的邵雍在其《安乐窝中吟》中如此写到:“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美酒饮至微醺,好花看到半开。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留一分满足,余一份期待。清代李密庵的《半字歌》中云:“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开展。”文中之“半”字,运用的亦妙不可言,淡定从容、豁达大度之情思跃然纸上、活灵活现。“浊酒一杯无悲喜,半醉半醒方为真。”这才是人生最佳的感受,更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副对联,道出了人们立身处世的真谛。古人说:“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人生的道路不全是一帆风顺和笔直坦途,而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和挫折、困难和问题。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意和圆满,而总是有一些无耐、欠缺和遗憾。因此,人们眼界要放宽,心态要放平,不要煞费苦心地强求万事称心如意,而要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和人生境界。

“半'字哲学和“半”字文化,本质和精髓就在于教育人们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人对欲望的追求,就像对生命的渴望一样,都是一种本能。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半”字之妙,可谓是“道”,寓意深邃且耐人寻味,对于我们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很有启发和教益。有一段话说的好:“事业的最高境界是无悔,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欲。处世的最高境界是无名,幸福的最高境界是无求。”

一个“半”字大文章,立身处世绝妙法。“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只有怀着一颗知足感恩的心,“万事只求半称心”、“但求无愧我心”,才能坦然地面对世事人生,淡泊地看待荣辱得失,不忘本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从而使自已的人生境界不断升华,活得从容大度、开心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