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眼神科技CEO周军:生物识别的未来是人脸、虹膜、指纹多模态技术融合发展
“这个世界对AI行业的理解还很模糊,行业还很弱小,像小嫩芽刚刚冒出来。去找欣赏你的人,欣赏AI行业的人,相信这个东西能带来价值的人。”周军说,他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
周军此前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属于笔者常见的传统企业转型类的BOSS:实干能力强,对纯互联网公司善于玩品牌的路数不苟同。
1997年创办天诚盛业,2016年成立眼神科技集团,周军已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领域深耕20余年。眼神科技是国内比较少见的同时切入指纹、人脸和虹膜领域的公司,提供端到端的多模态生物识别解决方案,公司关注并已有实际案例的应用领域包括金融、安防反恐、智慧校园和智慧社区等,其中银行业务是核心业务,占总业务的50%,银行渠道的市场占有率也近60%。
团队方面,眼神科技现有人员300多名,大部分是研发人员。北京100多人,雄安、深圳、济南、长春、沈阳、郑州等地的研发中心、子公司共有200多人。2017年10月,眼神科技完成A轮融资1亿元,周军表示,目前A+轮正在启动,主要考虑战略投资。
生物识别领域20余年风雨兼程,踩着无数创业“尸体”才活下来
眼神科技是一家拥有20年积累的生物识别公司,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也是行业里面唯一一家获得此奖的企业。20年风雨兼程,背后是周军和团队的不懈奋斗。
眼神科技发展历程
周军199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工作。直到现在央行都是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单位,但他属于“天生就必须搞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一类人。
“天生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客户,不喜欢的坚决不做。要找一些优质的客户,打仗不要墨迹,打的下就打,打不下就走人,选择投缘的客户。”周军说。
周军1995年年初开始筹划创业。1997年成立公司,1998年从研发指纹识别技术开始,并尝试应用于金融领域。那时的指纹还是一个很新的技术,对于原本就很谨慎的银行客户来说,说服他们买单并不容易。
从开始研发到真正找到客户、项目落地,周军经历了五年多的漫长探索,拜访了几十家银行,终于找到一个银行愿意试用指纹识别技术,这个客户总共跑了12次。“让一个客户吃第一个螃蟹,作为创业者必须AII IN,一开始不要想着赚钱。当你把心、命交给他的时候,他也会帮你。那时公司几乎快枯竭了。”周军回忆,眼睛露出一丝血红。
指纹识别获得成功之后,周军2002年开始尝试做人脸识别,2005年研发成功,但是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数据,服务器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技术也还未突破,人脸算法在全球范围内效果都不好。
但是,周军持续保持对行业趋势和商机极强的敏感度。2005年他又开始做虹膜,花费2年多时间终于研发成功。2011年之后,随着GPU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眼神科技的人脸识别算法得以迅速提升,,并在2016年仅用2个30层的神经网络在IFW测评中准确率达到99.71%。
创业九死一生,无论哪个行业,都很难逃脱这个魔咒。在生物识别领域,眼神科技也是踩着很多“先烈”没走通的路,再勇敢往前走。
周军总结很多人创业失败的原因:“从技术到产品是很多创业者栽跟头的原因,技术是研发出来的,其性能指标在模拟环境中达到。但产品要结合场景、要结合用户体验。这就像看懂了《红楼梦》,但要演绎贾宝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
“每种算法从做出来到商用,一个公司至少五年时间,即使现在也是如此。转换成生产力至少是5年时间,每一种AI技术的研发落地没有五年都是扯淡!”
过去20年,周军迎来送往了很多创业“同学”。有的因为走得太快,掉到黑洞里面,有的走太累,“嫁”给了别人,更多的是“OVER”了。
“我们捡起他们没有做成的事,再继续做,在一个没有被唤醒的领域,我去把它做起来。”周军形容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
在生物识别领域20余年风雨兼程,周军对这个行业有很深的情感,他分享眼神科技之所以能够活下来的秘密,并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技术就像一个种子,要找到土壤,找到湿润、好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长大。种子(就像竹子)长得很快,几个礼拜长十几米,但很多人没看到种子在地下已经长了3-4年。目前,技术距离长到十几米高的竹子,还有一段距离,我们生物识别技术,需要土壤、氛围和环境。
虹膜是一片海洋:美丽、丰富、安全、高效
指纹识别技术成熟,但有一些缺陷,比如长期徒手作业的人们会为指纹识别而烦恼,人脸识别友好方便,但在实际应用中受环境影响大,实验室环境下99%以上的识别率,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达到,虹膜识别的优势是准确率最高。
根据富士通数据,虹膜识别的错误识别可能为1/1500000甚至更低,而苹果TouchID的错误识别可能为1/50000,虹膜识别的准确率高达当前指纹方案的三十倍。而虹膜识别又属于非接触式的识别,识别非常方便高效。
根据虹膜识别创始人Daugman统计,虹膜可以提取173个独立特征编码(也称自由度),即两个虹膜完全相同的概率是2的173次方分之一;而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独立特征只有13-60个。相对于人脸、指纹等的信息,虹膜信息更为丰富,包含了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的细节特征。
“人的眼睛里面都是一片'风景’,有'花’、'草’、'树’,甚至'动物’。眼睛是人的窗户,还可以表达你的心情,这里面的信息经过人类多年的进化,其信息是最丰富的。”周军说,“虹膜是最稳定的,因为眼睛天然受到保护,里面像海洋一样。”
而且虹膜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将是保持不变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虹膜特征的唯一性,同时也决定了身份识别的唯一性。
在虹膜技术应用上,周军先从海外市场开始切入,比如中东地区人蒙着不能露脸,人脸识别就不合适,但虹膜可以。周军介绍,眼神科技2013年切入印度市场,其虹膜技术已覆盖10亿人,也是印度虹膜技术标准参与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眼神科技也是雄安新区引进的唯一一家生物识别公司。“政府看重我们对标准的理解,我们在国外'混迹’多年,主要是把这套标准引进来了,国内30多项生物识别标准是我们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周军说,“眼神科技同时也是美国生物识别行业协会成员,欧洲生物识别行业协会成员,非洲生物识别行业协会成员。”
虹膜识别技术优势明显,但落地到行业也存在难点。
“过去十几年,周军曾尝试做虹膜识别领域的那个hero(英雄),唤醒民众,结果发现自己力量太小,差点把自己搞死。”周军回忆。现在民众逐渐被唤醒,但是还处于一个“叫好不叫座”的阶段,行业还需要时间等待。
其次,虹膜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资源、环境不足。例如,市场还没有针对虹膜识别专门的传感器,很多是借助某些工业领域,舶来为虹膜识别所用,没有为虹膜识别专门打造的产品。
无论是芯片、传感器还是外形,虹膜识别永远“穿着别人的衣服”往前跑。但它已经形成一个行业,应该穿着自己的衣服,相对来讲以比较优美的姿态展现给大家。但这还需要时间。
“虹膜识别还比较弱小,但是力量很强,爆发力巨大,同行、客户应该对它进行一点点包容,这种包容不是'踢’、'骂’它,更多是呵护,给它机会和掌声。这需要社会、同行一起呵护。”周军说。
生物识别的未来:人脸、指纹、虹膜等多模态技术融合发展
生物识别技术近两年如火如荼,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有: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静脉识别、步态识别等。
根据美国咨询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预计,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12.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3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速为15.7%。生物识别市场正处在快速增长当中。
周军认为,多模态是生物识别必然的趋势,人脸、虹膜、指纹等技术融合在一起。人天生带着很多“传感器”——耳朵、鼻子、眼睛、手、等感官,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和人一样去做所有事情,也需要这些传感器。
举个例子。人脸和指纹的融合应用,人脸识别准确率较低,但指纹有时候质量不好,所以就可以把人脸决策权重和指纹的决策权重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准确率,又能扩大应用场景。
眼神科技技术应用架构
谈到2018年AI发展趋势,周军认为,AI有点山雨欲来的感觉,但还需要更多的创业者真正把产品打造出来落地,需要时间。AI创业和互联网创业不一样,互联网是赢者通吃,迅速垄断,而AI是整个行业的生存机会很多很多,从不同的维度、层面产生大量的AI公司。AI将是互联网的十倍,甚至100倍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和AI相比,那是小菜,这是大菜。那是序幕,这是正戏。”周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