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交合”有违礼法吗?为何古代不仅不禁止,反而会变相鼓励?
央视主持人赵忠祥老师曾在《人与自然》节目中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草原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
小时候乍一听这句话感觉有点太直白了,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才发现简单直白的话语,才能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既然动物在春季的时候有发情期,那么人类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类为了繁衍下一代,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处于“发情期”。
那么在思想极为封建的社会中,“野外交合”有违礼法吗?为何古代不仅不禁止,反而会变相鼓励?
第一、春游和“野合”的关系
野外交合简称“野合”,现代汉语解释为不合礼制的婚姻或男女苟合。当然,也代指低于正当礼仪的婚配,可见“野合”与“苟合”意思相近。而“苟合”的含义则十分丰富,可以解释为任意结合或苟且聚合,亦指男女间不正当的结合。
早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礼制的束缚,到了婚配年龄的男女不能自由恋爱,只能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三书、六礼之后才算明媒正娶。
但由于古人结婚的年龄比较早,一般都在十几岁时便会嫁娶,而此时正处于青春期,所以对异性特别感兴趣。既然封建礼制束缚了人类的本能,那么古人为了满足需求,就会为创造条件去“野合”。
虽然当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恨不得女孩子被男人握一下手就要嫁给他,但在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际,历朝历代都有“春游”习俗。
而春游习俗,也为古代男女“野合”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为只有春游的时候,才会出现大规模的男女聚会场面,无论男女都会寻找心仪的对象,并且和身边的玩伴谈论玩耍。
看起来好像不符合古人的行为规范,可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据说在春游的过程中,遇到河水、溪流时青年男女还会沐浴,这样就难免会相互吸引。
从这一点来看,古代男女的开放程度,简直颠覆了现代人对古人的认知。据《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可见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竟然也是其父母“野合”的产物。
第二、“野合”的现实意义
野合”中的“野”指的就是野外,而“合”则是男女结合,就算是在现代社会中,听起也会让人脸红心跳,更何况是在封建社会呢?
按理来说这简直就是败坏门风、有伤风化的丑事,按照以往的惯例,一旦这样的丑事被暴露,那么必然会被处以严刑。
但《周礼》中却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这句话说得很明白,早在西周时期在春季到来之时,官府都会命令男女约会,并且不禁止他们的行为,说白了就是“野合”是合理合法的。
虽然说当时社会中的封建思想特别浓厚,但是有一点却让现代人不敢直视,因为古人竟然鼓励此种做法。为什么古代会提倡这种行为呢?难道封建礼制都是骗人的?很显然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第三、古代为啥鼓励?
“野合”顾名思义是在野外交合,那么为啥不在家中做这种事情呢?从先秦时期开始,“野合”就不是什么秘密,或者说令人羞臊的事情了。
这一点从孔子的诞生中可见一斑,如果古人不鼓励“野合”,那么又怎么可能尊孔呢?古人认为男女“野合”,是一件顺应天地自然的事情。
因为古人认为,鸟兽们的这种行为出于本能,不会受到礼法的约束。而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为了繁衍下一代,就更可避免地出现交合的情形。
结 语
宋代“白衣卿相”柳永曾作《蝶恋花》词,最后两句写得就让人脸红心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种情到浓时人自醉的表现,不正是人类本能的生理反应吗?虽然在封建社会中礼教制度十分严苛,但却并不是会限制野外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