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治疗痹证——强健脾胃是关键
痹证的发生多为“风寒湿三气杂至”,风湿相合、或风湿化热阻于肢体经络。路老在痹证的治疗中,特别重视湿邪为患。
认为不独南方多湿,北方亦多见。湿之来源,有天、地、人之不同。天暑下逼,氤氲蒸腾,或感受雾露雨淋,是天之湿;久居潮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或水中作业,是地之湿;暴饮无度,过食生冷,素嗜浓茶,或饥饱失常,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气,皆人之湿。天地之湿伤人,常在脾气不足时;而伤于饮食的内湿,又多有脾虚。因而脾虚湿盛是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脾胃功能的强弱与痹证的疗效、预后、转归有密切关系。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湿邪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病因,一旦停留于体内,不仅阻碍气血运行和津液的输布,同时,又可使脾胃受损,生化乏源。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生在女性的更年期。更年期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日渐衰退,精血日趋不足,外邪侵袭固然是这类病人主要原因,但此期的妇女,因体质差异,易受环境、饮食、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损伤脾阳,致脾失健运,湿邪停聚,化源不足,才是痹证发病的根本原因。
再如骨痹有纳呆、形体消瘦变形的脾肾不足表现;燥痹多有胃阴虚的情况;肌痹常有胃脘痞满、四肢无力的脾虚不运、生化无源之证。此外,痹证大多病程长,用药久,脾胃多有损伤。可见,痹证大多脾胃虚弱,所以健脾起着重要作用。
治疗痹证注重脾胃的调理思路
博采众长,调理脾胃
如东垣立法处方,详于脾而略于胃,而叶天士的“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之论,又补充了东垣之不足。故路老在临床上多取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重在升降相宜,润燥相间。升脾阳,降胃气;温补脾胃,勿劫胃阴;滋养胃阴,勿伤脾阳。
因证因时,健脾益胃
季节变化对脾胃是由影响,需注重时令用药。如在湿气当令的七八月应芳香化湿、醒脾和胃、升清降浊;在秋冬季节应养胃阴。
因痹证种类的不同,表现脾胃虚弱的情况也不相同,而且各有一定的特点:如燥痹多有胃阴虚的口眼干燥,不喜干食,舌红苔少的胃阴不足之证;肌痹多有纳食不香,胃脘痞闷胀满,四肢无力,舌苔厚腻的脾虚不运之象;而病程长的痹证患者,因用药久、情志抑郁,大多有肝胃不合的情况。
因而强调因病用药,调治脾胃:对燥痹病人应注意濡养胃阴,宣肺布津;
对肝肾阴虚者,则酸甘化阴;
对肌痹病人应注意健脾化湿,醒脾和胃;
对病久的患者,应疏肝和胃,调理肝脾。
调理脾胃的同时,更注重药食并进,要告诫病人饮食宜忌,以防伤胃。如嘱燥痹病人,虽有阴津不足,口干喜饮的情况,也不要大量进水或药液,要少量频饮,这与《伤寒论》中“少少与之”的告诫一脉相承。否则,不但所饮的水及药液不能吸收,还会伤及脾气。调理2月后,胃阴渐恢复,脾津渐旺,唾液才会分泌增加,要坚持继续。另外,不饮酒,少吃辛辣。对脾胃虚弱舌苔白厚腻的病人,要少食冷食肥甘以免进一步伤及脾胃。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