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档案迁台秘史

明清档案迁台秘史

作者:伍媛媛 来源:中国档案 发表时间:2017-03-21 分享到:

文物播迁路线图

现今存世的明清档案数以千万件,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大也是最为完整系统的古代王朝档案。其上起明朝洪武年间,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期,跨越五百余年,蕴藏着巨大历史文化信息。这千万余件原藏于紫禁城的珍贵档案,现在却分存两岸、隔海相望,这一现状即源于70年前那场故宫国宝的迁台之旅。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0月10日上午,故宫太和殿前举行了北平地区中国军队接受日军投降典礼,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主持了这次典礼,接受日本华北侵略军司令官、陆军中将根本博的投降。国民党各机关纷纷开始恢复正常工作,时任教育部平津区特派员沈兼士奉命接收故宫。到了10月下旬,马衡院长带领全院职工从伪组织手中接收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迅速规复。与此同时,战争期间为保安全而奉命南迁西运的文物档案也顺利迁回,集中于故宫博物院北平本院和南京分院两处。

就在这些文物刚刚安定下来不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948年11月8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徐州、蚌埠展开会战。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败局已定,蒋介石准备撤退到台湾。12月4日,时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翁文灏、理事王世杰、朱家骅、杭立武、傅斯年、李济、徐森玉、彭昭贤、陈方、张道藩等在南京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对存于南京文物应否迁移至安全地点,以便妥筹保管进行讨论。最后决定,在这非常时期,故宫博物院奏请国民政府核准,将故宫和中央两博物院存放在南京的文物提取精品,运往台湾。当时,确定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精品,共计600箱,以参加伦敦艺展的文物为主。其余应待交通可能陆续移运。同时函电在北平的马衡,嘱其选择故宫博物院北平本院的精华文物编制一份名单并配以详细说明,准备装箱分批空运南京,与南迁文物一同迁往台湾。

12月17日,故宫博物院奉到行政院(卅七)四地字第55960号训令,正式同意了部分古物迁往台湾的决定。随后,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中央图书馆和外交部也决定提取文物精品运往台湾。这样,五大文物单位成立一个联合机构,办理文物迁台事宜。所有迁运工作由时任教育部政务次长杭立武负责,故宫文物跨海迁台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批迁台文物于1948年12月22日启程,由海军部负责运输,他们派出“中鼎轮”号舰将文物从南京直接运往台湾。经过5天时间的航行,终于运抵台湾的基隆港。这批文物的迁运由中央研究院李济先生带领,五大文物单位各派专人押运,其中有故宫博物院的庄尚严、刘奉璋、申若侠,中央博物院的谭旦冏、麦志诚,中央图书馆的王省吾,中央研究院的李光宇及外交部的余毅远。押运的国宝文物包括故宫博物院320箱、中央博物院212箱、中央研究院120箱、中央图书馆60箱、外交部60箱,共计772箱。

故宫博物院装运的文物原定为200箱,后因船只吨位有富余,经临时商酌,改为320箱,其中古物馆295箱、图书馆18箱、文献馆7箱。这些文物到达台湾后暂时贮存在杨梅通运公司的杨梅仓库。由于杨梅仓库容量不大,1949年1月9日,这批文物除了中央研究院所保管箱件仍然留在杨梅外,其余各机关文物,都运到了台中市,存入台中糖厂仓库。

第二批迁台文物,由招商局货轮“海沪轮”号负责运输,于1949年1月6日从南京下关装船出发,1月9日抵达基隆港。中央研究院的箱件依旧运到杨梅贮存,其余各单位的箱件均转运到台中市,与第一批文物一并存入台中糖厂仓库。这一批文物的运送,本应由故宫博物院理事徐鸿宝率领,由于徐先生临时有事不能成行,只好由各机关押运员共同负责,包括故宫博物院那志良、吴玉璋、梁廷炜、黄居祥4人,中央研究院董同、周法高、王叔岷3人,中央博物院李霖灿、周凤森、高仁俊3人,中央图书馆苏莹辉、昌彼得、任简3人。此次运走的国宝文物数量最多,共计3502箱,其中故宫博物院的文物1680箱(古物馆496箱,图书1184箱)、中央研究院856箱、中央博物院486箱、中央图书馆462箱、北平图书馆18箱。

第三批迁台文物,只有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和中央图书馆三家参加。三个机关所派代表于1949年1月9日在中央博物院开会商讨,初步决定这一批共运古物2000箱,包括故宫博物院1700箱,中央博物院150箱,中央图书馆150箱。可是当运送此批文物的海军部运输舰“昆仑号”装船时,一些海军总司令部人员及家眷也纷纷上了船,使得船上后舱完全被这一批眷属所占用。最终,原来预定迁运的箱件,已经运到码头上面的,除了中央博物院的150箱全部上舰以外,故宫博物院有728箱、中央图书馆28箱,都无法装上舰去,只有留交两机关留守人员运回。因此,这一批各机关实际运台的文物箱数为:故宫博物院972箱(古物馆643箱、图书132箱、文献197箱),中央博物院154箱、中央图书馆122箱,共计1248箱。

这批文物于1月30日由南京出航,由故宫博物院的张德恒、吴凤培,中央博物院的索予明,中央图书馆的储连甲押运,经过舟山群岛的定海、福州马尾、广州等地,历时1个月,于1949年2月22日才抵达基隆。文物到达基隆后,改装火车,转运到台中市,仍贮存于台中糖厂的仓库里。

这些文物档案横渡台湾海峡,其中的奔波和艰辛也是可想而知,在庄尚严先生给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报告中就提到,当第一批运台文物行至台湾海峡时,“风浪极大,马达一边发生障碍,左右摇摆,箱件互相震撞,员工站立不稳,无法补救”。当时为了给这些国宝文物找个落脚之地也实属不易,那志良先生对此记忆犹新,他说:“文物运台,是几个机关合作的事,主其事者是杭立武先生。他派了杨世庚和芮逸夫两先生,先到台湾布置一切。他们在杨梅找到了铁路局的仓库,打算文物运到之后,先在这里存放一下,再找适当的地方存。第一批文物运到了,文物也就存在这里。大家商量,这地方存不了许多,大多数人主张在台中找地方,是考量了台中的气候好,干燥、少雨,适于储存文物。他们就到台中市,先找台中糖厂商量,厂长游升峰先生已接到国内电报,请他帮忙,谭旦冏先生又是他法国留学时的好友。游厂长告诉他们,现在不是制糖时期,仓库不少是空的,可以给你们借用,但到制糖时期一定要归还!”

迁台的三批文物,中央研究院的箱件,单独存在杨梅。外交部档案,在运到台中不久就运往台北交还外交部。各机关存在台中糖厂的文物箱件包括故宫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中央图书馆644箱、北平图书馆18箱,共计4486箱。

在南京文物陆续迁往台湾的同时,国民政府也不断催促北平本院的马衡院长将故宫博物院北平本院的精华文物准备装箱,分批空运南京,与南迁文物一同迁往台湾。但马院长“从人民意愿和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决心留在北平等待解放,并努力使南京方面抢运故宫北平本院珍品文物的计划落空”。最终,故宫北平本院的文物一箱也没有运出。

由于迁运匆忙,台中糖厂的仓库只能作暂存之所,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在台中县雾峰乡吉峰村北沟山麓建库。库房兴建完毕已是1950年4月14日了,4月13日开始用汽车将文物运至北沟,至4月22日全部运完。文物在这一待就是15年,直到1965年11月故宫博物院台北新馆落成。

在故宫博物院迁台文物中,当时保管明清档案的文献馆也将其中的珍贵档案、物品分在第一批和第三批中运出,共有204箱。包括宫中档31箱、军机处档案47箱、实录2箱、清史馆档案62箱、起居注50箱、图书1箱、诏书1箱、杂档2箱、本纪8箱。这些运台档案总计约40余万件,内有实录、圣训、起居注、乡试题名录、各科史书、外纪档、丝纶簿、诏书、国书、上谕档、议复档、寄信档、随手登记档、剿捕档、朱批奏折(15万余件)、录副奏折(18万余件)及清史馆稿本等。同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南迁文物中的100箱内阁大库档案也被运往台湾。1951年,该所曾逐箱清查件数及重新办理登记,共计311914件。

由于战乱,这些珍贵的明清档案饱经颠沛流离之苦,最终造成分存两岸的局面。这些国之瑰宝与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宝隔海遥遥相望,期待着可以再度完璧的那一天。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