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画教程
一、没骨画的定义:
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笔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上水、花鸟画都有用无骨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无骨山水画、无骨花鸟画。
二、没骨画的技法:
没骨画大师恽寿平 画作
没骨画法作为不勾墨线,直接以色彩塑造物像的画法,从技法上看,有渲染、点染两种。没骨渲染是指不勾轮廓线[或先用炭条、铅笔、淡墨勾出轮廓线,然后用色将其覆盖,或着色后再将铅笔、炭条的痕迹擦掉,最终让人看不到墨线],用层染或混染法,通过多次着色来塑造物象的一种绘画手法。没骨点染是指先在笔上调好墨或色的浓淡,然后一笔或几笔点出物象的一种绘画手法。没骨点染有粗细之分,细致的在工笔花鸟中常用来表现草虫、小花、小草和枝梗等。较粗的则是兼工带写。
三、没骨画的特点:
从历代关于没骨画的论述及流传的作品来看,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就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色彩的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没骨画技法是中国画的三大表现技法体系之一[其他两种为水墨画技法和工笔重彩画技法]。
张大千 没骨荷花
四、没骨画的起源:
[说法之一]: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早有此法的应用,如远古的彩陶纹样。
[说法之二]:据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曾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相传,张僧繇所作的《观碑图》也是全部用色彩画成,故张僧繇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张僧繇是公元6 世纪时的一位佛画[写真]高手,相传他可以用印度的阴影法作佛画。关于他曾在一乘寺用天竺(古印度)画法画“凸凹花”,《建康实录》有如下记载:“一乘寺,梁邵陵王王纶造,寺门遗画凸凹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在色彩上,他吸取了域外画家的用色技法。相传他还创造了不用勾出轮廓线,纯用色彩绘画的“没骨”画法。宋人楼观在一幅山水画题识中说:“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驰誉一时,后唯杨升学之,能得其秘”。
[说法之三]:唐代明皇時,有一位叫杨升的画家,因为受到张僧繇的影响,在画山水时,其山石不用墨线勾勒轮廓,也不用皴法分凹凸阴阳,而是直接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画树时一笔就画出树干,树叶也是直接用颜色画出。人们将杨升的画称为没骨山水画。
[说法之四]:在唐代壁画中,没骨画作为一种基本的绘画手法已被大量应用,这说明没骨画法应该是产生于唐代或唐以前。比如敦煌壁画中61窟西侧北壁的《五台山图局部·大佛光寺》是五代时期作品,其中的芭蕉树就是用没骨法画出。该树不用墨线勾染,直接用颜色绘出,其形体结构关系是通过留白和色度变化来表现的。再如95窟南壁西侧的《长眉罗汉图》,其中对罗汉脚前的一株植物也应用了没骨法,以留白的方式表达形体结构关系,与另一株用白描法画出的植物形成对比。
董其昌 仿唐 杨生 峒关蒲雪图 立轴 设色绢本
[说法之五]: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没骨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或更确切地说是始于徐崇嗣。“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后因出示两禁宾客,蔡君谟乃命笔题云:前世所画,皆以笔墨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赵昌辈效之也。愚谓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来所画未必皆废笔墨。且考之六法,用笔为次。至如赵昌,亦非全无笔墨,但多用定本临模,笔气嬴弱,惟尚傅彩之功也。” 可见徐崇嗣的画并非都是没骨画,而只是“遇兴偶有此作”,“所画未必皆废笔墨”。书中还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其中有芍药五本,所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创造新意,画花不墨巻,直叠色渍染,号没骨花。”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
徐崇嗣 《雪树情侣》 没骨花鸟
[说法之六]::没骨画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效诸黄之格”而已。宋代《洞天清禄》:“黄筌,孟蜀王画师,目阅富贵,所作多绮园花锦,真似粉[指各种颜色]堆者而不作圈线[指的是墨线]”。明代《格古要论》称:“尝有一独梭熟绢,黄筌作榴花百合,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其榴花一树百余花,百合一本四花,花色如初开,极有生意,信乎神妙也”。明代《清河书画舫》称:“黄筌善为没骨画,凡花果多不用墨,惟用五彩布成。其花色如初开,极有生意,信妙绝也。”黄筌也曾参与过壁画创作,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记载,黄筌曾“画四时花木,兔雉鸟雀”于八卦殿,欧阳迥还为之撰写过《壁画奇异记》。《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黄筌的贡献在于,他将古已有之的没骨画技法引入了卷轴作品创作中。
五、没骨画的重要画家
[1]南北朝:张僧繇。
[2]唐代:杨升、王洽。杨升、王洽擅长山水。杨升的作品已失传,我们可从明代董其昌的《仿唐杨升峒关蒲雪图》中窥其一斑。
[3]宋代:黄筌、徐崇嗣、赵昌、梁楷、米有仁。黄筌、徐崇嗣、赵昌均擅长花草和鱼虫。
[4]元代:王冕。
[5]明代:徐渭、董其昌、蓝瑛、孙隆。没骨画技法有了新的发展,从接近双勾填彩的渲染画法发展为放笔点染的画法,讲究用色的干湿浓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变化,形象生动,用笔挥洒自如,是没骨画技法臻于成熟的标志。
[6] 清代:恽寿平、居廉、任伯年、吴昌硕等。
[8]近现代:齐白石等。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所谓没骨画,是指以没骨画技法为主画出来的绘画。在现实中,对画家和画种的界定并不那么容易,比如,有些画,既有没骨技法,又有墨线的勾勒,现在的很多写意画就是这样;再有比如,有的画家,既画墨骨画又画没骨画。因此,凡是曾经大量使用过没骨画技法的,比如恽寿平、居廉、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人,在论及没骨画时,我们也将他们列进来,正是基于这种看法。
六、没骨画分类:
以前,尚未见到对没骨画的详细分类。以我观之中国画中的没骨画还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进一步分成若干小类:
[1]从大的画种上看,可将没骨画分为没骨山水、没骨人物、没骨画鸟。比如杨升、米有仁的一部分画,就属于没骨山水,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就是没骨人物,黄筌、徐崇嗣擅长的则是没骨花鸟。
[2]从着色上看,可将没骨画分为水墨[纯以墨绘画出来的]没骨画、五彩没骨画或者成为傅彩没骨画。比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米有仁的水墨山水就是水墨没骨画,黄筌、徐崇嗣以及恽寿平等人则擅长五彩没骨画。
[3]从绘画精细程度上看,还可以将没骨画分为工笔没骨画、写真没骨画[与传统的工笔画不同,写真画突出了光色的运用]、写意没骨画和半工半写没骨画。
[4]从运用没骨技法的程度上来看,又可以将没骨画分为全没骨画和半没骨画。在欣赏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绘画时,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绘画,既使用了有骨画法,也使用没骨画法,这种情况,在齐白石绘画中最为常见。
七、关于没骨画的若干评论:
[1]关于起源:(1)最为原始的没骨画法,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了。(2)至南北朝时,张僧繇在借鉴印度绘画技巧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画的用色理念和用色技法,为没骨画技法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我们知道,没骨画技法的成熟,需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是:第一,必须具有相当多的颜料种类,以用来表现色彩、色阶乃至光照的不同,如果只有一两种色彩,只能是原始绘画;第二,对于颜料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也就是已经基本学会了什么情况下用什么颜色去表现;第三,对于光色的理解一定要突破轮廓线的限制。原始绘画中,人们最先认识到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外轮廓线的描绘来表现物象。如果不能突破这一认识,就无法直接用色彩却表现物象。王翚在题恽寿平一牡丹画时说:“北宋徐崇嗣创制没骨花,远宗僧繇传染之妙,一变黄荃勾勒之工,盖不用笔墨,全以色彩染成,阴阳向背,曲尽其态,超乎法外,合于自然,写生之极致也。南田子拟议神明,真能得造化之意。”(3)没骨法山水技法成熟于唐代的杨升,而没骨花鸟画则成熟于宋代的黄筌,徐熙只是“效诸黄之格”而已。
[2]所谓没骨画,按《梦溪笔谈》中的定义是“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但是,这种没骨,并不表明没骨画的画面,会给人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因为没骨画法,通过点染花瓣、叶子,也可以表现画家的笔力和物象的自然结构、光色影响等。而且,由于没骨画法直接使用色彩造型,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光感、色感和质感,比之于用墨线造型的手法,更接近于客观真实,更富有真实感,更适用于写实绘画。那么,为什么没骨画技法不如水墨画技法和工笔重彩画技法那样受国人的重视呢?其原因是受到了唐宋以来绘画理论和审美观的影响。根据谢赫“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的要求,用笔是次要的,“没骨”也即意味着没了“笔”的表现力。因此,自谢赫“六法论”提出以后,对用笔的要求影响了中国绘画一千多年。张彦远在唐代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式,形式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一品评标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没骨画的创作和市场。在这种对笔墨极力追捧的审美环境下,“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受到压抑和贬斥是不足为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