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媛,才貌双绝的蒋英:演绎着艺术与科学的绝美二重唱

“千万人中一回头,你就能看出是她,尽管众人的穿着都是一样的。因为她的气质与众不同。”

可可.香奈儿说:女人20岁的面容是与生俱来的,30岁的面容是生活塑造的,50岁的面容则是我们自己得负责的。

而蒋英身上的光芒,则是从她内心发出的。

她是名将蒋百里的女儿,她是航天之父、两弹功勋钱学森的夫人、贤内助,可她并不喜欢钱夫人的称呼,不愿生活在钱夫人的光环下。

她一直说:“我自己就是艺术家、声乐教授。”她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性格的女性,有着自身难以掩盖的灼灼光芒。

她就是蒋英,中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一生充满传奇的绝代女子。

本周的好书共读就和大家一起读《蒋英传》,了解这位传奇女子的传奇一生。此书是王文华和王曦父女俩联合倾力完成的。

王文华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钱学森研究专著。他撰写的《钱学森实录》被评为中共四川省委建党80周年献礼图书,获得四川省五一文化艺术奖。他的女儿王曦是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新闻学硕士编辑,出版的著作《人文钱学森》。

蒋英和钱学森两人有个三不约定:不写传记、不评功摆好,不接受记者采访。直到2012年2月,王曦告诉父亲,蒋英先生去世的消息,王文华当时很吃惊深感惋惜,这种崇敬与哀思之情,让他有了想写传记的冲动,于是父女俩合著的书籍《蒋英传》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文华希望通过此书,把蒋英一生的拼搏与努力,还原一个独特而美丽的传奇女性。

一:求学之路

蒋英,1919年10月1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海宁。海宁的蒋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蒋光煦是海宁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蒋英的父亲,一代兵圣蒋百里,这个军事理论家,以兵学泰斗闻名于世,虽然从未在战场上率领过一兵一卒,但孕育了中国上百将星,蒋百里以杰出的军事才能被称为东方第一军事家。

蒋英的母亲蒋左梅,也是一位传奇的女子,她是有着中国名字的日本女人。

蒋左梅生了5个女儿,世称“五朵金花”,蒋英排行老三。1924年,蒋英5岁时,蒋百里全家由北京迁至上海。为了能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蒋英被送到上海中心女子学校,这所学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女子人才的摇篮。

从1926年到1934年蒋英在这里度过了她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岁月。在这里,十多岁的蒋英表现非常出色,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一名优秀的骑手和游泳健将,由于父亲的因材施教,她学习声乐,弹奏钢琴,这也为她以后走上音乐之路做了良好的铺垫。

蒋百里教育女儿从小要自立,要发挥长处,要能文能武。他对女儿的热爱一点都不逊于男孩。这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得的。

1935年,蒋百里出国出访欧美考察。蒋英和母亲妹妹一同前往。蒋百里想把蒋英送到位于德国柏林的冯斯东凡尔德学校学习,但是校长以名额已满为由不肯接受。后来蒋百里通过朋友,走了个后门,这事才办成了。后来得知这是一所德国管教严格而闻名的贵族学校,学校不收留外国学生。

德国人的严谨坚强的性格也使得蒋英养成了遵守纪律和全面学习的好品德,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沾染了日耳曼民族的死心眼和固执。蒋英非常向往柏林音乐学院。为了备考,她补习了很多音乐知识,父亲蒋百里还特意邀请了一位专家听蒋英唱歌。

1937年,18岁的蒋英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柏林音乐学院。被录取后,她又被系主任——著名男中音声乐教育家海尔曼.怀森堡教授选中,主修声乐。从此蒋英开始了紧张而严苛的专业学习。

蒋英后来回想起大学时光说:如果对音乐没有奋不顾身的爱,我想那段时间我根本坚持不下来,那时候就像掉进了音乐海洋里,吞呀!吞呀!有吞不完的好东西。

由于蒋英的刻苦努力和勤奋学习,蒋英的演唱功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每次学校有音乐演出,蒋英总是精心打扮一番,穿上漂亮的中国旗袍在国外的舞台上,展现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美妙歌声,用德语演唱欧洲的经典作品。而在座的观众都惊讶于这个来自东方的姑娘,居然能将西方声乐作品唱得如此地道,这也打破了他们关于中国人没有音乐天才的偏见。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柏林笼罩在血腥的恐怖之中,蒋英的留学生活更加艰难,为了完成学业,她在柏林苦苦坚持。蒋英回忆说:仗打得很厉害,确实没得吃,最不好的时候是又饿又困。天一黑,英国飞机就要来轰炸,我们就要逃到地营子里,一蹲就是三个小时不能睡觉,第二天早上挣扎着到学校去,那个时候是非常苦非常苦,已经瘦得不得了。由于战争,蒋英和家里的联系全部中断,只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

1941年蒋英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毕业,随后获德国大戏院聘请。但随着战争烽烟的日益盛起,她决定赴瑞士继续研究音乐。

二:婚姻生活

钱学森常说:蒋英是他家的童养媳。原来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世交,两家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很希望有个女儿,非常喜欢蒋百里的五朵金花,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便请求蒋百里将三女儿蒋英过继给他们。蒋英4岁的时候,从蒋家正式过继到钱家,改名钱学英。

在蒋英的童年记忆里,对这个干哥哥钱学森,确实没有好印象。因为钱学森那时已经是个12岁的大男孩了,但他不太会和小妹妹玩,蒋英觉得很闷,便闹着要回家。最后钱妈妈同意了,但提出了一个条件,退回去还算是她的干女儿,将来得跟她当儿媳妇。

蒋英和钱学森都喜欢音乐,在儿时的一次聚会中,当着两家父母的面,唱起了当时热播的电影《芸兰姑娘》的插曲《燕双飞》,两个孩子的随意唱和,却多逗得四位大人高兴的笑了。

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两人各自外出求学,虽然也有交流,但都是关于学习、关于音乐的,对情感方面却是只字未提。直到1947年7月初,钱学森从麻省理工学院请假回国探亲,蒋英还应邀为钱学森举办了一场相亲会,一位富家女竟当场表白,却被钱学森拒绝了。原来他是被蒋英深深吸引了。

平时在感情方面不开窍的钱学森对蒋英直言:“你跟我去美国好吗?”一开始蒋英没有答应,钱学森不依不饶:“我们开始交朋友吧,然后就结婚。”没有含情脉脉,没有温情蜜语,就这样简单直白,蒋英最终被钱学森的真诚和优秀所打动,答应了他。

1947年的9月17日,36岁的钱学森和28岁的蒋英在上海黄浦江畔的沙逊大厦2楼举行了婚礼。才华横溢、享有盛誉的音乐家和学识超群的科学家,喜结连理,一时间传为美谈。从1947年到2009年钱学森逝世,两人一路相依相伴62年,

对于蒋英来说,结婚就意味着放弃在国内刚刚起步的歌唱生涯,去一个陌生的异国他乡开始全新的生活。蒋英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矛盾。

思想一向独立的蒋英给自己未来做了规划:有家庭,有宝宝之后,就要开始搞自己的专业了。

蒋英开启了自己全职主妇的生活。为了让钱学森一心扑在工作上,她把他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里的一切事全靠蒋英。每逢节假日,钱学森会抽空陪蒋英听音乐或者郊游,钱学森喜欢摄影,他们夫妻拍了不少照片,家里也弄了一台当时美国家庭都少有的幻灯播放机,晚上两个人幸福的欣赏着自己拍摄的佳作,在别人眼里钱学森和蒋英真可谓是温馨浪漫的一对佳侣。

蒋英温柔美丽,但她不是那种毫无主见对丈夫百依百顺的妻子,她懂得如何处理和丈夫的关系。遇到钱学森的不合理要求时,她也会坚持己见,毫无退让。如果在性格兴趣方面与钱学森发生矛盾时,她总是尽可能做出让步,求得家庭和谐。钱学森也对妻子有主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自豪。

1955年9月17日,被囚禁五年之久的钱学森和蒋英带着孩子们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一起启程回国。

不善表达的钱学森在1991年接受党和人民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时说:从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进行迫害的这5年间,一直是蒋英在管家,她是作出了巨大牺牲的,这一点我绝不能忘。

回国之后的蒋英被分配到中央实验歌剧院任独唱演员和声乐教员。她引吭高歌,尽情绽放,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她下基层、到矿区巡回演出。有次在重庆,蒋英曾返场6次,她在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次蒋英登台,都喜欢请钱学森去欣赏请他点评,很多时候,钱学森忙,她就录下来带回家,等他休息时再听。

正当蒋英沉浸在舞台的热情和给大家唱歌的快乐时,突然有一天领导找她谈话:为了让她能更好的照顾家庭,她被派到中央音乐学院教书。

开始蒋英不大理解,心里有些情绪,好不容易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突然要离开舞台进入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

后来蒋英回忆起当年领导找她谈话,说:这个决定是对的,当时听到这话,就像一盆冷水浇到了头上,在美国最困难的时候,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回到中国,回到舞台上,现在刚做到却要从我手中拿走。不过想想我要是硬着不走,可能就没有今天幸福的家庭了。

晚年的钱学森曾说:“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蒋英于他不仅仅是妻子更是知己。

三:为人师表

蒋英说:“怎么当老师,没人教过我,所以我开始不懂得爱学生、爱教学,到后来爱教学了,也爱我的学生了,我总看学生的优点,学生唱得好时我就特别高兴,现在年龄越大我越教学事业,这完全是从内心出发,我总是想让学生少麻烦一点,让学生多懂一点。”

蒋英把讲台当成一个舞台,内心充满着无比的热爱。她把每一个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成长,她从心里由衷的高兴。

蒋英被人们誉为是“培养大师的大师”,她的学生傅海静、殷秀梅、姜咏、祝爱兰、孙秀伟、赵登营等等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占据世界歌剧舞台。

蒋英崇高的师德和无限的人格魅力,给她的每一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善美是蒋英声乐观的核心,是她音乐艺术人生中一贯拥有的品质。她坚决反对为金钱而艺术的功利化、庸俗化的价值取向。以爱育爱是蒋英声乐教学中深得人心的体现。

祝爱兰说:“她把我当女儿一样对待,为了我的事倾尽全力。那时学校没有音乐欣赏厅,我就到他家里听录音,每次他都复制一份给我,让我带回来听,他她的录音机也常借给我用,一直到毕业。祝爱兰10多岁起就跟在蒋老师身边,文革期间蒋英偷偷将学生带回家中,冒着巨大风险让学生听外国歌曲,教学生说德文意大利文。

1967年读大三的常明之患上了结核病,那时正值困难时期。蒋英就跟学校联系,让常明之在患病期间每天都能喝上一瓶牛奶。蒋英到医院里去看她,怀抱着两束花,一束鲜花和一束塑料花,蒋英对她说:鲜花会开败,但塑料花不会,你要闻着花香看着花,早日康复。

多年之后常明之始终无法忘怀蒋英当时的笑容,他她笑一点都不掺假,干净极了。

男中音歌唱家付海静回忆恩师蒋英时说:“她是一个不愿意吹捧自己的人,自己有十分的本事却只说有五六分,但对于学生她有十分本事,却要花二十分在学生身上。1983年我第一次去英国参加国际比赛时,没有钱做演出服,蒋老师亲自带我出去定做中山装,在经济上给了我很大支持。老师就像母亲一样,无论什么地方都在关心你。”

有一次蒋英哮喘病发作,需要喷激素才能控制,可正好要教吴晓路唱舒曼的套曲,吴晓路不会德文,蒋英就一句一句地教,看到蒋英唱的气都上不来,家人劝她赶紧上医院,可她坚持一定要教再上医院.

如今许多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的歌唱家,或是她的学生,或是经过她指点和辅导的,他们在国内外舞台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向世人证明了,蒋英是个一流水平的教授。2009年7月中国文联授予蒋英“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荣誉证书。她也是我国声乐界公认的“欧洲古典艺术歌剧的权威”。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不仅仅在于她做了什么,而是她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主持人许戈辉曾说:遇到一位好老师让人终生受益,对于蒋英老师的学生来说,她是带领他们在艺术道路上探索,把握人生大方向的人。

公关高棉回忆:她仿佛一株牡丹,开放时雍容华贵,富丽端庄,令满园的花草都失去了芬芳与颜色。凋零时却只在那一隅里,独自守着春去的寂寞,不争那盛夏将来的繁华,对谁都不惊扰,这就是我对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女士的印象,这是一个有大爱的女人,会令你不由自主的深刻的爱上她。

一部好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接下来的一周时间,我将和大家一起去领略去感悟蒋英先生那瑰丽多彩的伟大人生。此书,将分为六个部分带大家一一详读。一:蒋英的家世二:蒋英的感情 三:蒋英的事业 四:蒋英历经的苦难 五:蒋英的家庭生活 六:桃李满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