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第一帖,咋看像天书,细看很古朴
章草是源于古隶派生出来的一种“救速”、“急就”书体,是一种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的书体。章草在秦末汉初已产生,西汉的章草书法,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简牍和墨迹。至东汉晚期,随着楷书的出现,章草逐渐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张芝变革章草,创“一笔书”,称为今草。魏晋时期,章草仍然很繁荣,但到了西晋时期,章草已不再是主要书体,行书在尺牍中开始流行起来。被誉为名家书法之祖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就是一件写给友人的章草尺牍。
《平复帖》,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黄麻纸本墨迹,横20.5厘米,纵23.8厘米。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位身体多病、难以痊愈友人的一件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平复帖》。1937年,张伯驹先生不惜倾家荡产,花巨资从溥心畲手中收购,1956年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平复帖》字数不多,书体属于章草,咋看像天书,很难认读。经过启功先生的钻研,大致释文如下:
“彦先羸察,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 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 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平复帖》是陆机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的信手沾来之作,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字字翩翩自恣,活泼可爱。《平复帖》书写率性、简捷,笔法质朴老健,整体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后人赞其“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名人法书真迹,被称为中国书法第一帖。
《平复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欣赏。
1:结构:《平复帖》字体结体瘦长,书写简便、率性,逸笔草草,字的笔画更加简省,没有循规蹈矩。撇捺无波挑,平添了几分险崛之意。许多字的末笔收束是向下牵引,把章草横展的笔势变为纵引,字态也因势而变。
在字法上主要表现在字势的多变与字构件的错落组合。整帖字势以正为主,间以左右舞动的欹势,颇有奇趣。
2:点画:《平复帖》点画形态硬朗,突出了作者书写时的率性。入笔多用中锋圆头搭笔,形态似藏锋,笔画动作极简。因《平复帖》书写在麻纸上,硬毫秃笔,入笔处多不见锋芒,麻纸不细腻平滑且有斑驳意。
3:墨法:墨色自然,虚实交替,变化丰富,风格质朴,墨色基本是由润到枯的自然过渡。
4:章法:《平复帖》章法上行距、字距都没有明显的疏密变化,寓小矛盾于平静之中,上端齐整,下端参差。行距、字距较小,行距略大于字距,字体大小变化也不是太大。这样紧密式的章法处理,给人一种森森茂密之感,也强化了浑厚之风格。整体看来错落有致,自然天成。
后人对《平复帖》的评说。
明代书画家詹景凤《东图玄览编》曰:“陆士衡《平复帖》以秃笔作稿草,笔精而法古雅”。
明代书画收藏家张丑《清河书画舫》曰:“《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清代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说《平复帖》“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
《平复帖》的历史价值。
1:章草盛行于汉魏西晋时期,史载章草名家张芝、卫瓘、索靖等人,虽是流传有绪的书家,但无可靠的墨迹流传于世,《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初年(公元275年),距今已1700多年,比《兰亭序》还早了78年,与留传下来的唐摹本《兰亭序》相比,则更早了360年以上。它不但是真迹,还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也是唯一的传世孤本,因此,它被称为“天下第一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平复帖》上承汉简,下启今草,属于“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的产物,填补了书法演变“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历史空白,起到了改变章草的取势而向今草迈进的历史价值。《平复帖》对研究文字和书法演变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友人不经意的信件手札,是西晋真实生活的写照,作者妙手偶得,佳作天成,无意于佳乃佳,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书家的真诚与儒雅,难怪当代书画家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大加赞赏:“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张伯驹先生也说过:“无论从《平复帖》作者陆机这位文学家的作品和书法成就来说,还是从史学和关于造纸、笔、墨等的考古学方面来说,它都是稀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