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由细菌侵入乳管和乳腺组织引起的急性感染,病情发展则可成为蜂窝织炎、化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甚至化脓溃烂,出现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急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范畴,古代医学文献又称“乳吹”、“妒乳”、“吹乳”、'乳毒”、“乳疽”和“乳痈”等。临床上可根据乳痈发生时期与发病原因不同而分为3类:产后或哺乳期所患的外吹乳痈,妊娠期所患的内吹乳痈,以及与妊娠和哺乳无关的,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发生的不乳儿乳痈,或称“席风呵乳”及“干奶子”。其中,外吹乳痈最为常见,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其发病率占产妇的1%,是为本节重点讨论内容。
  中医学对乳痈认识,可溯及《内经》的有关记载。《内经》中“痈疽”专论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提出气滞血瘀生热,热毒壅盛形成痈。
  汉代《神医秘传》根据清热解毒、活血通乳散结的治法选用“贝母二钱,天花粉一钱,蒲公英一两,当归一两,生甘草二钱,穿山甲一片为末,水煎服”用治乳痈初起,创立了迄今临床运用仍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提出“乳痈”之名,并首开针灸治疗乳痈先河,提出“乳痈有热,三里主之”,“痈不可按,乳根主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提出“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痛”,明确了“乳痈”与“乳汁郁结”的关系,并率先采用外治法治疗乳痈。南北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这是我国最早的外科专著,书中也记载有“乳痈”、“妒乳”、“发乳”等病名,但未阐述病因及临床表现。至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乳痈的病因、见症、预后与转归进行详细论述。
  如《诸病源候论》之“乳痈候”指出:“是阴阳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劳伤气血,其脉虚,腠理虚,寒客于经络,寒搏于血,则血涩不通,其血又归之,气积不散,故结聚成痈;痈气不宣,与血相搏,则生热,热盛乘于血,血化成脓,亦有因乳汁蓄积,与血相搏,蕴积生热,结聚而成生痈者。”“妒乳候”中云:“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去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而壮热,大渴引饮,牵强掣痛,手不得近是也。……成疮成脓,其热势甚则成痈”,又云:“发乳溃后出脓血”,“脓汁出不尽而久不瘥”,“淋漓不瘥而变为瘘”等急性乳腺炎的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唐代孙思邈《备急于金要方》和王焘《外台秘要》则完善丁中医学对乳痈病证脉治、预后转归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二者均强调妇女产后乳汁蓄积,中寒、气血瘀滞、热结乳房等在病因及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认为治疗乳痈可施以药物内服疗法、药物外治疗法与热熨等物理治疗方法,其中《备急千金要方》载方23首,《外台秘要》载方32首用治急性乳腺炎。值得一提的是《备急千金要方.痈疽第二》提出的判断乳痈成
脓的方法及针刺排脓术,奠定了现代外科切开排脓的基础,而有关方药如排脓散、丹参膏等,经现代临床实践和药理实验研究,均提示对急性乳腺感染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宋、金、元时期丰富了对急性乳腺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宋代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指出:“妇人乳痈,汁不出,……内结,固成脓肿”。又云:“妇人妒乳生痈”, “妇人乳痈及妒乳作寒热疼痛”, “妇人乳痈疮肿,掀热疼痛”,具体描述了急性乳腺炎发病过程中出现的全身和局部的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陈自明著《外科精要》和《妇人良方大全》,总结了治疗乳痈的内消法、托里法、补法三个大法。
  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痈疽八十五》中提出乳痈与厥阴、阳明两经有关,还提出了防治措施,如说:“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于初起,便须忍痛,揉令稍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疖。治法,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
  明.窦梦醒《疮疡经验全书》云:“外吹乳者,小儿乳,吹风在内故也;内吹者,女人始有孕,其胎儿转动,吹风在外故也。”较早地把乳痈分为外吹乳痈和内吹乳痈二类。稍后,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把寡妇和无儿女吹乳而乳房热肿痛者称为“席风呵奶”,即不乳儿乳痈。至此中医乳痈分类的雏形基奉奠定。申斗垣《外科启玄。乳痈》指出了乳痈与其他乳房疾病的鉴别诊断,认为“乳中最大者为乳发,次日乳痈。初发即有头为乳疽。……如妇人五十以外,气血凝败,常时郁闷,乳中结核,天阴作痛,名曰乳核。久之一年半载,破溃而脓水淋漓, 日久不愈名曰乳漏。有养螟蛉之子为无乳,强与吹之,久则成疮,经年不愈,或腐去截,似破莲蓬样,苦楚难忍,内申败肉不去,好肉不生,乃阳明胃中湿热而成,名曰乳疳。……又有乳结坚硬如石,数月不溃时常作痛,名曰乳岩”。汪机在其所撰《外科理例》中提出了治疗乳痈的六条原则和乳痈成脓后宜早期切开以防“传囊”之变的科学主张。《外科理例.乳痈》中说:“暴怒或儿口气所吹痛肿者,疏肝行气,肿掀痛甚者,清肝消毒,痛发寒热者,发散表邪;未成脓者,疏肝行气,不作脓或不溃,托里为主,溃而不敛,或脓清者,大补气血也。”又说:“若脓成不刺,攻溃诸囊矣,……所以必刺而后愈”。
  这一时期的很多医家对乳痈的辨证施治和局部处理很有见解,一些医家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痈的治疗除内服汤药外,也强调“脓已成,而肿痛者,宜急开之”,其所载方剂如牛蒡子汤(牛蒡子、金银花、连翘、天花粉、山栀、黄芩、柴胡、栝蒌、皂角刺、陈皮、青皮、甘草)与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载方剂“仙方活命饮”(金银花、天花粉、赤芍、当归、穿山甲、贝母、陈皮、白芷、皂角刺、乳香、没药、防风、甘草,蒸酒为引),均为治疗乳痈疮疽的著名方剂。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蒲公英“主治女人乳痈”,能“化热毒,消肿核,有奇功”。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治乳痈用神效栝蒌散加土贝母、金银花、蒲公英,有脓加白芷,无脓加白术,强调“脓未出尽者,慎勿生肌”,可煎楮叶橘皮汤外洗,对乳漏患者,外用药线祛腐生肌,内服大补之剂。
  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内外吹乳》综前人所述,对乳痈的治疗一言以蔽之:“法当按疮疖治之,无有不效者”。立有栝蒌牛蒡汤(栝蒌、牛蒡子、金银花、天花粉、连翘、山栀、黄芩、柴胡、杏仁、皂角刺、橘皮、青皮、甘草)和透脓散(穿山甲、皂角刺、川芎、黄芪、当归)等有效方剂,这些治法和代表方药对治疗急性乳腺炎具有确切疗效,迄今仍为临床所借鉴和沿用。
  建国以来,中西医妇产科、外科学蓬勃发展,急性乳腺炎以其常见、多发、关乎母婴健康而被高度重视。关于该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都有大量报道。如应用乳腺B型超声波、近红外线透照仪、冷光透照仪等新技术,使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疗效显著。通过临床观察,普遍认为本病治疗的方法,应内服结合外治,分期结合分型,中医结合西医,综合运用,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专方,验方;在辨证用药上亦有不少新见解和独特经验,如生鹿角粉或苏梗为主治乳痈;在各型中加入蒲公英、地丁、天花粉;在用木通、漏芦等通乳药的同时又用生麦芽、焦山楂等回乳之品;在不同的分期中分别采用不同的外治法,除用药物敷贴外,尚有塞鼻、针灸、推拿、刺血、气功、神灯照射、激光等,使治愈率明显提高,切开排脓率大大减少。对严重感染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杀灭致病菌。化脓者及时切开引流,以中药辨证施治,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祛腐生肌,促进正气恢复,加速切口、破溃处的愈合。顾伯华老中医对本病的论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根据产妇的生理气血特性和乳腺组织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上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内治贵早,以通为顺,其经验是:①疏散通络,重点突出;②清热解毒,忌用寒凉;③托药应用,不宜过早;④行气活血,意在和营。对指导.临床确有实用价值。
  另外,近10余年来,急性乳腺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既往仅是个案报道临床疗效的状况已开始被打破。韩恩俊等治疗本病3000例采用了中药辨证论治与西药抗生素治疗作对照,结果中药辨证治疗组痊愈2870例(95.7%),好转130例,无效0例,抗生素治疗对照组痊愈7例(17.7%),好转32例,无效2例。二者痊愈率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庞保珍采用自拟通腑康乳汤治疗本病58例进行中药疗效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和77.6%,二者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些探索预示着目前已开展的临床观察,已将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因乳汁郁结,感染致病菌所致。导致乳汁郁结的原因主要有:初产妇乳汁充盛和(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头凹陷、乳头皲裂影响哺乳,加之初产妇的乳汁中含有较多的脱落上皮细胞,更容易引起乳管的阻塞,使乳汁郁结加重,而乳汁淤积又往往使乳腺组织活力降低,为细菌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据文献报道,哺乳后用吸乳器吸尽乳汁,其发病率较哺乳后不吸尽乳汁的发病率低50%。西医学对急性乳腺炎
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本病的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其发病与乳汁郁结相关。
  二、病理
  急性乳腺炎的感染途径和病理变化有:0致病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到腺小叶。腺小叶中如有乳汁潴留时,使得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后继而扩散。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常引起乳腺脓肿,感染可沿乳腺纤维间隔蔓延,形成多发脓肿。②致病菌直接由乳头表面破损,皲裂侵入,沿淋巴管蔓延到腺小叶或小叶间的脂肪、纤维组织,引起蜂窝组织炎。③其他部位感染的细菌经血液至乳腺,引起乳腺炎症。
  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可与中医“乳痈”的病因病机相互参照;同样地,乳腺急性感染的前期、蜂窝组织炎期、脓肿形成溃破期等也可与中医“乳痈”辨证气滞热壅、热毒炽盛,正虚邪感及“传囊”、“内陷”等比照认识。
  一般认为,外吹乳痈的病因主要有乳(乳头局部皲裂、破损、乳头畸形、乳头内陷与干乳假吸损伤染邪)、毒(乳儿I:Zl风毒或流注邪毒、吹乳郁积或断乳留滞)、郁(情志抑郁)、食(饮食不节)、虚(内伤不足,气血亏虚)等内外合邪。内吹乳痈的病因多责之胎气上冲,阳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乳络阻滞结聚。非孕、非哺乳期乳痈的病因大多与乳房破损染毒相关。
  具体而言,外吹乳痈初起多缘于乳头皲裂破损,吮乳吹风,毒邪入内;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热毒内蕴;或因产后恣食厚味,脾胃失司,内生湿热;或因气血亏虚,邪毒流注,经络阻塞,气血壅滞,损伤乳络,乳管痹阻,败乳蓄积。此时病属初起,证属轻浅,邪毒尚在卫表。
  成痈期为乳汁邪毒壅于乳房,失治误治,治疗拖延,气分之热毒侵淫及血,热伤乳络血脉,气血为之凝滞,血败肉腐成痈。
  溃脓期,为热瘀壅阻乳络,血败肉腐化脓,乳络损伤溃破于表,则见溃脓排出腥臭脓液,若日久迁延不愈,则转而成“漏”,如溃破于里,则至“传囊”或“内陷”。恢复期,为乳痈溃破外泄后,邪毒渐尽,热邪渐退,正胜邪却,病情趋向好转;正不胜邪,邪恋正虚,病情时转时重,转为慢性。
  总之,乳痈的产生主要是乳汁郁积,邪毒入侵,热蕴毒结,血败肉腐成脓而致。其病位在乳房,与足厥阴肝、足阳明胃经有关,属实热证。辨证精确,施治得当,预后多良。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多为初产妇,或有乳房发育不良,乳头破损,乳头畸形,乳头内陷,或孕期乳房失于护理,产后乳房保健不力,断乳方法失当,以及局部用药过敏等病史。
  2.临床表现 初起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结成块现象,或可见1—2个乳管不通。继之在乳房局部有胀痛和硬结,皮肤微红或不红,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全身不适表现。

  脓肿形成期。乳房肿势逐渐增大,皮肤发红掀热,疼痛加剧,壮热不退。若肿势局限,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为内已成脓。一般工O天左右形成脓肿,但脓有浅深之别,浅者波动明显,深者则不明显,常需穿刺确诊。脓肿可单个亦可多个;脓腔可单房,传囊则多房。
  脓肿溃破时,可以向外溃破,脓液从体表排出;也可溃穿人乳管,脓液从乳头排出。脓溃后一般出现体温下降,肿痛减轻,逐渐愈合。若处理不当,可形成瘘管。
  3。局部检查 初期乳房胀满,扪及硬块,压痛,皮肤发红或灼热感(充血)。后期,局部肿胀发硬,表面炖红灼热,触痛明显,脓肿形成时,肿块中央有波动感。
  4.辅助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2)穿刺术或切开术:急性乳腺炎形成脓肿者,可穿刺或切开见脓液,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或坏死组织等。
  (3)乳腺导管X线造影:造影可显示出乳腺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
  (4)近红外线透照仪:急性乳腺炎早期病灶部位可见弥漫亮度减低,用强光源可见到黑色或灰色阴影;脓肿形成则可见局限性的深灰阴影,脓肿吸收,炎症消退,则灰阴影或变浅或消失。
  (5)冷光透照仪:急性乳腺炎透照下呈现一片漆黑,慢性炎症表现为一片“宁静”状态似的,周围无血管的暗区。
  二、鉴别
  1.炎性乳癌 病灶皮肤亦有潮红、灼热、触痛,但症状较急性乳腺炎轻,而皮肤病变范围较大,皮色较黯红,乳房内触及不具压痛的肿块,且多有腋下等处淋巴结转移性肿大,如鉴别有困难,可借助穿刺抽液或活体组织检查。
  2.晚期乳癌 乳中结块坚牢,病程长,癌瘤将近溃破时可有红肿,破后腐溃,瘀痛连心,也可见脓水淋漓,但晚期乳癌一般不发生于哺乳期,没有乳房脓肿的全身反应,而局部表现突出,如皮肤粘连、乳头凹陷和朝向改变,腋下淋巴结的转移性肿大也较急性乳腺炎淋巴结继发肿大更为突出。
  3.浆细胞性乳腺炎 炎症肿块位于乳晕部,大多数和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内缩,乳头分泌出粉样带臭味分泌物,脓液从乳头流出,反复发作,疮口经久不愈,疮口与乳头相通的瘘管经过切口或排线术方能根治。
  [辨病论治]
  急性乳腺炎可按以下分期治疗。
  一、炎症期(炎症初期一一蜂窝织炎期)
  起病时患侧乳房体积增大,局部变硬或有边界欠清的肿块,并可出现触痛或皮肤发红,继之见高热寒战、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患侧乳房局部疼痛加剧,表面皮肤掀热,伴有静脉扩张,腋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明显增高及左移。
  治疗方法:内服、外治结合。
  1.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卷三》)加减
  组成:防风、荆芥、当归、白芍、赤芍、栀子各lOg,连翘15g,大黄(后下)、芒硝(冲)、薄荷、川芎、白术、桔梗各9g,滑石、生石膏(先煎)各60g,麻黄12g。

  防风通圣散原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疮疡肿毒等症。张富山等用该方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113例,结果痊愈97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5%。随证化裁:不恶寒发热者去麻黄。乳汁不畅加王不留行、漏芦、穿山甲、皂角刺。大便稀、体质弱者,大黄、芒硝减半。
  2.经验方《四川中医》
  组成:蒲公英60一lOOg,连须葱白l0枚,白酒60ml,加水1000ml煎至600ml,分2次温服,药渣趁热布包,热熨患部。服药后须覆被取微汗为佳。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急性乳腺炎初起未溃脓者。
  3。验方、单方、中成药
  (1)麻蒲散(《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8(1):23)
  组成:炙麻黄、生甘草各6g,蒲公英、紫丹参、小青皮、川芎各12g。
  (2)蒲留饮(《江西中医药》1986(2):46)
  组成:蒲公英50g,王不留行25g。
  (3)单味中药:星宿菜35g水煎服。大血藤60N90g水煎服。鲜马兰120g,捣烂取汁加白糖内服。
  (4)清开灵口服液(《广东中成药》)
  清热解毒、安神。用于炎症性疾病所致高热。每日2—3次,每次1--2瓶。亦可用清开灵注射液(《广东中成药》),每日20—40ml,稀释于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药效较口服更强。
  (5)双黄连粉针剂(《广东中成药》)
  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用于各种感染性热性病。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具有解热的抗炎反应。
  4.外治法
  下列各药具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攻效,主治急性乳腺炎初期,凡局部红、肿、热、痛,未成痈者均可选用。
  (1)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用仙人掌去刺,鲜菊花叶捣汁调敷,或茶水同蜜调敷。
  (2)双柏散(《中医妇科学》1986年版):水蜜调敷,每Et 1—2次。
  (3)薄硫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0):600):硫酸镁lOOg,桃仁泥20g,穿山甲粉25g,薄荷油3g,加凡士林lOOg调膏。每日1次,连用工周。
  (4)大黄芒硝散生大黄、芒硝各等份,研末加少量凡士林调匀,每日换药3—4次。
  (5)哈荔田验方(《全国妇科验方集锦》):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野菊花、生大黄各9g,煎汤热敷患部。
  5。抗生素治疗
  首选大剂量青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有人报道采用青霉素80万U,与0.5%普鲁卡因20—30ml作乳腺基底部一次性注射。对治疗312例急性乳腺炎,46小时治愈率达98.39%,另5例3—4天后痊愈,均未发生化脓。
  二、脓肿形成期

  此时炎症逐渐局限而形成单房与多房性脓肿。其临床表现与位置的浅深有关,位置浅时,早期有局部的红肿、隆起、波动感,溃破时可向体表或经乳腺管从乳头排出脓液,但组织坏死较少;而深部脓肿早期时局部表现常不明显,以局部疼痛和全身性症状为主,需脓肿扩展至浅表后波动始明显,其溃破过程缓慢,组织坏死较多。深部脓肿也可向乳腺后的疏松结缔组织扩展,从而在乳腺与胸大肌间形成乳腺脓肿。
  治疗方法:排脓引流,对症治疗。
  1.排脓引流
  (1)穿刺排脓法:适用于脓肿形成,脓腔较小,患者不愿手术者。体表浅部脓肿可以查体定位,深部脓肿可用超声波定位,局部常规消毒,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用1%普鲁卡因2ml作皮内及皮下局部麻醉,然后用18号穿刺针刺人脓腔,将脓吸净,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出冲洗液,敷盖金黄膏,每隔3—4天穿刺抽脓并冲洗一次,直至正常为止。
  (2)切开排脓法:适用于脓肿形成时的切开引流。定位、消毒与麻醉方法同穿刺排脓法。手术时以乳头为中心,循乳管方向作放射状切口,不要切人乳晕内,以免乳管损伤引起乳瘘。以反挑式持三角刀刺破脓肿约lcm,放出脓液,不强行挤压,让脓液自行流出。此种切口小,对组织损伤少,操作简便,换药方便,痛苦小。如果有数个脓腔,则应分开脓腔间的间隔,充分引流,必要时作几个切口。深部脓肿或乳腺后脓肿,可以在乳腺下皱褶处作弧形切口,在乳腺后间隙与胸肌盘膜间分离,直达脓腔。另外乳晕下脓肿则应沿乳晕周缘作弧形切口,以便于引流,不易损伤乳管。
  2.中药治疗(参照辨证论治“热毒炽盛证”)
  3.抗生素治疗(参照前“炎症期”)
  三、脓肿溃破期
  临床表现为脓肿溃破,排脓不易,脓汁清稀,甚至形成乳瘘,伴有反复低热,精神疲倦,四肢乏力,饮食减少等。
  治疗方法:拔毒祛腐,生肌收口,外治结合内服。
  1.外治
  (1)初溃:先用八二丹(经验方,见广州中医学院《外伤科学》),3—5日后改用九一丹(《医宗金鉴》),并以药捻插入疮口,药捻逐口放短,以利生长。外盖金黄膏,每日换药一次.至疮口脓液排净为止。
  (2)收口:脓肿溃后,脓液已净,而见疮口较浅,疮面覆浅色透明粘液者,改用生肌散(《外科精要》)掺布疮面,外盖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每隔3—4天换药一次。
  (3)形成乳瘘者,可用排线疗法治疗。
  2.内服中药(参照辨证论治“正虚毒恋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急性乳腺炎从初起至痊愈,发病经过分为炎症期(含炎症初期及蜂窝织炎期)、脓肿形成期、破溃期,相当于中医“乳痈”所分的郁乳期(气滞热壅证)、蕴脓期(热毒炽盛证)、溃脓期(正虚邪恋证)。临证时应根据热势、痛况、皮色、肿块的软硬,结合其他症候以辨别其分期与证型,尤其应注意鉴别脓肿是否形成,若乳房肿硬疼痛,皮色不变或发红,乳汁排泄不畅,恶寒发热者,多属郁乳期。若乳房肿硬增大,疼痛剧烈,犹似鸡啄,夜深更甚,皮肤红热,按之应指,乳汁不畅甚或无乳,壮热憎寒,朝轻暮重,多为脓肿已成。如见脓液流出,肿胀疼痛减轻,发热不扬,此属溃脓期。
  二、治疗原则
  治疗急性乳腺炎,根据本病基本病因病机主要是外由产后哺乳,乳头破损,风毒之邪人络,内由厥阴之气不舒,阳明胃热蕴蒸以致乳汁郁积,乳络闭塞,邪易腐乳,治疗原则应以“通”、“消”、“清”、为主,但应分期,辨证而施治,如初起郁乳期,宜疏肝清胃,消肿散结;蕴脓期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溃脓期,宜排脓生肌,清除余毒。在各期的治疗中,均应注意配合外治法(参前辨病论治)等措施,必要时结合西医综合治疗。
  三、分证论治
  1.气滞热壅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中药加减  查三反九畏
  (1)临床见证:乳汁郁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丹溪心法.痈疽十五》云:“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肝郁气滞,厥阴之气不行。乳络阻,凝滞败乳变生乳痈,故乳房结块肿胀,掀热疼痛,或复加风寒之邪内侵,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皆郁热作祟,犯胃伤津之候。此证相当于炎症期。
  (2)辨证依据:
  ①乳房局部出现肿胀、掀热、皮色潮红与疼痛。
  ②伴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③舌红,苔黄,脉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散结。
  ①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炮山甲、天花粉、甘草、白芷、皂角刺、当归尾、赤芍药、乳香、没药、防风、贝母、陈皮、金银花。
  本方为痈疡初起的常用要方,凡痈肿属于阳证体实者均可使用。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崔氏等用此方加味治疗本病108例,有效率99%。
  本证属肝、胃蕴热,邪毒郁于气卫,应重在清泄肝、阳明二经实热,可在原方加柴胡、连翘;若高热不减,再加石膏、荆芥(后下)。大便秘结,加大黄,以泄热通便。乳房掀热,痛剧,加蒲公英、鱼腥草、川栋子以清热解毒止痛。舌红少津,口干者,加生地、玄参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②经验方(《上海中医杂志》1992(10):28—30)
  组成:柴胡、苏梗、荆防风、牛蒡子、全当归、炒赤芍、全瓜蒌、蒲公英、王不留行子、鹿角霜、青陈皮、丝瓜络、路路通。
  本方取柴胡、苏梗、五月荆防、牛蒡子疏散卫气以通;当归合赤芍和营血使通,丝瓜络、路路通宣乳络攻通;鹿角霜、王不留行子温散行血消肿使通;蒲公英活血之功寓于清热之中,清中有通。总之,全方贯穿于“通”。

  ③经验方(《四川中医》1995(1):38)
  组成:全瓜蒌、鹿角霜各30g,丝瓜络、川芎、赤芍、柴胡、葛根、羌独活、路路通各lOg,木通6g,漏芦、茜草各15g。
  方中全瓜蒌清热利气,润燥化瘀,通乳散结,为主药;丝瓜络、川芎、赤芍、路路通等助其化瘀、通络散结之功;又厥阴之气和阳明之热壅结乳房,故用柴胡疏肝气,葛根清胃热,羌独活疏风散邪,鹿角霜、漏芦通乳消疮共为辅佐。全方集清热、理气、通乳、消疮药于一炉,可使肝气疏,胃热清,乳汁通,疮痈消。
  ④经验方(《湖南中医杂志》1990{5):17)
  组成:赤芍50g,甘草50g。
  原治急性乳腺炎,以大剂量赤芍甘草行气泄火,散瘀止痛。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13天为一疗程。有人观察其治疗效果,102例均在短期内治愈,用药最多者7剂,最少者2剂。平均3.5剂。刘凤兰等亦报道用生赤芍90g、生甘草60g,加水500ml,煎取150ml,即刻服下,间隔3小时用同样方法煎取第二煎服下。每日1剂,一般在2—4天治愈,总治愈率100%。
  2。热毒炽盛证
  (1)临床见证:壮热寒颤、乳房肿块增大,皮肤欣红灼热,疼痛加剧如鸟啄,肿块中央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
  积热鸱张,蓄乳不清,火热更盛,故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加甚;热毒炽盛,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则血败肉腐化脓生痈,即《内经》所谓“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浊脓已成,其位已定,故见肿处持续跳痛如鸟啄,触之为软有应指感。若脓毒流注,由此及彼,则见“传囊”之变。热毒上扰则烦躁不安;邪热伤津,则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为里实热,热毒炽盛之征。此证相当于脓肿形成期。
  (2)辨证依据:
  ①乳房局部肿、红、热、痛更剧,按之跳痛明显,或肿块中央有波动感。
  ②伴有寒颤高热,烦渴饮冷,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③舌红苔黄,脉洪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①托里散(《沈氏女科辑要》)加穿山甲、蒲公英
  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黄、赤芍、当归、芒硝、牡蛎、皂角刺。
  全方具清热解毒,排脓消肿之功,对热毒已人营血的此证甚合拍。方中蒲公英为治痈良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蒲公英“主治妇人乳痈”,能“化热毒,消肿核,有奇功”,宜重用至30--50g,如有鲜品,加之捣烂外敷效更佳。如高热不减,乳房掀红肿胀,加青天葵、夏枯草、水牛角以清热凉血,泄火散结。大便秘结者,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大便畅者,二药之量减半,同煎服。烦渴引饮,加石膏、天花粉以泄火生津。
  ②经验方(《中医杂志》1985{9):4-8)
  组成:蒲公英、全瓜蒌、连翘、当归、青皮、柏叶、川贝、柴胡、甘草
  方中蒲公英苦寒,为《本草纲目》所载治疗乳痈的要药,配合连翘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痈,当归、青皮、柴胡行气活血散结,全瓜蒌、川贝消肿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清胃,下乳消痈之功。
  排乳不畅或乳汁不通,加漏芦、王不留行、路路通。脓已成加皂角刺、山甲片以透脓。大抵药后热退身凉,多可消散;反之,便易化脓。
  ③内消散(《外科正宗》)
  组成:金银花、知母、贝母、天花粉、半夏、白及、山甲、皂角刺、乳香。
  原方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等症。以其具清热解毒,通络行滞之功而选于此。有人用上方加连翘治疗本病之内热壅盛证,效果良好。
  若高热者,加生石膏、黄芩。口渴甚加麦冬、生地。乳头痛加龙胆草。大便干结加火麻仁。
  ④醒脑静注射液(无锡健宏药业总公司)
  组成: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
  醒神止痉,清热凉血,行气活血,解毒止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适宜于本病高热、寒颤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本品20ml加于10%GS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2次。
  3.正虚毒恋证
  (1)临床见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或稍腻,脉细无力或虚数。
  脓肿溃破,毒邪外排,故见热退、肿消痛减;病久伤正,余邪难清,故有低热起伏,脓出清稀,神疲乏力,面白声低之象。饮食减少,乃胃气未复;舌淡苔薄腻,脉虚数为正虚邪恋之征。此证相当于破溃期。
  (2)辨证依据:
  ①乳痈破溃,脓汁清稀,排出不畅,久不收口。
  ②低热起伏,面白乏力。
  ③舌淡,苔薄腻,脉虚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益气养血,祛腐生肌。
  ①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云苓、熟地、当归、炙甘草、白芍、远志、五味子、大枣、生姜、陈皮、肉桂。
  原治积劳虚损阴阳衰弱,五脏气竭之症。方中大剂补气益血养营之品,对气血双亏,久不收El之乳痈颇宜。其中黄芪宜重用至30~60g。
  如低热起伏,口干咽燥者,去肉桂、陈皮、生姜之辛燥,选加柴胡、夏枯草、白薇以清余热。为促伤口生肌收敛,可酌选白及、白芷之类。
  ②四妙汤(《外科精要》)加败酱草
  组成:黄芪、金银花、当归、甘草、败酱草。
  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托里排脓;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甘草尚可调和诸药;加败酱草以增强清热祛湿排脓之功。   如反复低热者加连翘、蒲公英。脓出清稀量多者加鹿角霜、麻黄。脓出不畅者加皂角刺、穿山甲。
  ③经验方(《中医杂志》1985(9):4—8)
  组成:蒲公英、全瓜蒌、金银花、当归、香附、赤芍、穿山甲片、青陈皮、桔梗、附子、生甘草。
  清余毒,和气血,用于急性期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后,热毒虽退,余邪未尽,局部遗留硬块,既不消散,亦不化脓者。
  许履和认为此方妙在附子一味。该药味辛性热,善行疾走,能使阳气宣通,络脉和畅,且于清热药中加用热药,不致余烬复燃而再化脓。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毫针
  选取手三里、内关、厥阴俞(患侧)、肩井(患侧)、曲池(患侧)等穴位1--2个,捻转进针5—7分钟,得气及留针O.5—1小时,每日1次。
  (二)三棱针
  选取背部75—7旁开工.5寸左右寻找形似丘疹、大小如粟粒状红色小点,用三棱针呈“...”形点针,然后加拔火罐,留罐15--30分钟;或于健侧肩胛骨下寻找针尖大瘀点,消毒后用三棱针刺人皮下组织,慢慢挑断白色筋状物数条,每日1次。
  (三)皮肤针
  选取乳根、膻中、期门等穴,消毒后用皮肤针刺,以皮肤充血发红出血为度,每日1次。发热时,可加用肩井、曲池等穴。
  (四)火针
  取乳根、膻中、阿是穴,配鱼际、少泽、足三里、行间等穴,右手持2号火针,在灯上烧红至发白亮,左手握住乳房,迅速刺人病灶中心,乳根、肩井、足三里三穴火针刺后留针3—5分钟(其他穴位点刺),每日1次,连续3—10次。 .
  此外,针刺尚可配合按摩、前臂放血疗法、拔火罐法等进行治疗。
  二、推拿疗法
  适用于初期。
  1.手法按摩 按摩前,先在患侧乳房局部热敷,然后涂油少许以润滑皮肤减少摩擦力,术者或患者自己用五指由乳房四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但不宜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而是沿乳管方向施以正压,把郁乳逐步推出。同时,应用手轻提乳头数次,以扩张乳头的乳管。
  2.梳背按摩 施术前准备同上。术者或患者自己用烤热的木梳背轻柔地按摩患部,继向乳头连续推赶,使乳头痹阻开通,积乳排出。
  3.手法推拿治疗是通导乳络的主要方法。具体方法:患者坐位,暴露乳房,按摩者双手浸入热水,涂上肥皂,站在病人背后,双手掌面托住乳房,从乳房边缘向乳头方向均匀按压,顺抹至乳晕,在4个象限重复按摩15次以上,有肿块部位加按摩次数,手法由轻到重,使患者逐渐适应,乳络通畅后,可见乳头有8—12个乳络口有乳汁呈线状喷射,’有时可使肿块侧乳头流出郁乳或稠脓,按摩一侧乳房约需15—30分钟,每日按摩2—4次。
  三、物理疗法
  1.氦氖激光仪治疗 取穴膻中、乳根、肩井、少泽、阿是穴等为一组穴位,与膻中、乳根、足三里、梁丘、合谷、阿是穴等另一组穴位交替使用激光照射,每次每穴5分钟,每日2次,10次为一疗程。
  2。超短波治疗 采用板状电板,单侧病变者前后对置,双侧病变可视病变大小、深浅,采用双侧对置或分别用前后对置法。无热量一微热量,每次治疗12一15分钟,每日 1次。
  3.超声 采用800kHz连续超声,以蓖麻油为接触剂在病变周围作接触移动或小圆圈转边,剂量最大不超过1.25W/cm2,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治疗8—15分钟,每日1次,至包块缩小或吸收痊愈。或取患侧肩井、乳根穴,局部涂石蜡油,每穴超声固定治疗4分钟,声强0。75W/cm2,连续波,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四、气功疗法
  医者用手指轻揉膻中、乳根、中府、肝俞、胃俞,然后用手掌或劳宫穴对准肿块连续震颤发功5—10分钟,用龙衔式轻捏肿块并运气和指向震颤发功3—5分钟,再以平掌式离肿块10~30cm行推拉手法发功3—5分钟,用引法顺胃经向下肢导引经气;最后用拇、食、中三指在肿块上方向乳头轻轻挤捏,使郁积之乳汁排出,每天治疗1次。
  五、塞鼻
 1.塞鼻散 细辛、白芷各30g,生半夏24g,穿山甲、陈皮各30g,丁香18g,共研末,纱布包2—3克塞患乳对侧鼻孔中,6小时一次。
  2.砂仁末适量与少许粒米饭拌匀,搓成花生米大小,外裹消毒青皮塞鼻,每日 2次。
  六、饮食疗法
  1.双花杏蜜饮(《百病饮食自疗》) 金银花10g,野菊花10g,杏仁9g,蜂蜜30g。
  先将金银花、野菊花、杏仁(研泥)共煎成药汁,去渣,贮瓶内,分次兑入蜂蜜代茶频饮。适用于乳痈初期。
  2.凉拌鱼腥草 取新鲜鱼腥草适量,洗净佐餐,随量拌成凉菜食用。适用于乳痈初期。
  3.橘子皮10g,绿茶叶6g,同煮,作茶饮。适用于乳痈初期。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妊娠后期开始用温肥皂水擦洗乳头、乳晕部,锻炼其坚韧性。
  2.如乳头凹陷者,要设法纠正,经常轻轻牵拉乳头或用吸乳器吸引。
  3.产后可用橘核30g,水煎服2—3剂,以防止乳汁郁滞而发生乳痈。
  4.定时哺乳,每次哺乳时乳汁要吸尽,如吸不尽,可用吸奶器或手按摩挤出,防止郁积。
  5.乳头破裂、擦伤者,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间接哺乳,同时及时治疗,一般可用麻油或蛋白油涂之,每天4—5次。
  6。注意婴儿的口腔清洁,不含乳而睡,同时注意乳头卫生,每次哺乳前后均用温水洗净。
  7。断乳前应渐减哺乳次数,不宜突然断乳,配合内服麦芽、山楂、橘核、鸡内金、布渣叶等消积导滞回乳之品。如发现乳房结块胀痛,不宜挤出乳汁,宜用外敷法消散之,如芒硝捣碎外敷。
  二、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
  2.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为佳,慎食公鸡、鹅、蟹、海味等助壅动热之品,以及辛辣煎炒炙博等食物。
  3。暂停患侧哺乳,用乳罩或宽布托起乳房,用吸乳器吸出乳汁;治疗2—3天仍无效者,应考虑回乳。
  4。外敷药物引起皮肤过敏者,可用青黛散香油调敷局部。
  5.溃口、切口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换药时应消毒。
  6.疮口不宜挤压。
  [疗效判定]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未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多见于初产哺乳期妇女,以局部红肿热痛,泌乳功能障碍,全身恶寒发热为特点的乳腺常见病.当治疗不当时易发生“传囊”、“乳漏”之变。相当于西医学急性乳腺炎。 .

  晋《肘后备急方>>曰:“凡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痈”。既确立了病名,又提出了病因.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盛而化脓。……治法,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既指出病机、又指出治法。明.薛已《外科发挥》曰:“夫乳之为物,各有囊,若有一脓,即针之,否则遍溃诸囊矣”.“囊”即为乳腺解剖的乳腺腺叶及所发出的排泄管,正常乳腺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了15--20个腺叶及其发出的排泄管,当由一个腺叶及所发出的排泄管的炎症波及到另一个时,中医称“传囊”。
  乳痈因发病时期和病因的不同,中医把乳痈分为三类。一是外吹乳痈,即发生于哺乳期乳痈;二是内吹乳痈,即发生于妊娠期乳痈;三是不乳儿乳痈,即发生于非哺乳非妊娠期乳痈。
  (主要病机)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机体使厥阴肝经气滞,阳明胃经郁热,结于乳络而发。
  1.外吹乳痈
  (1)肝郁胃热:情志不畅,肝气不舒,产后饮食不节,胃中积热。气、乳、热结于阳明,致经络阻塞而发。
  (2)乳汁淤积。乳头破碎,先天乳头畸形或内陷,或哺乳、断乳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致乳汁壅闭,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而发。
  (3)感染邪毒:有以上病理基础,外邪风热火毒乘虚而人,与积乳、胃热相搏结于乳络而发。
  2。内吹乳痈 《外科正宗》说:“内吹,因胎气旺而上冲,致阳明乳房结肿”。妊娠中后期,乳络充盈,乳房气血壅盛,与上冲之气火相搏于乳络,热盛肉腐则为痈。
  现代研究表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产生由于一是病原菌侵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多见,由破损皮肤、皮下淋巴管、乳腺导管人侵而成。二是乳汁淤积,由乳头畸形、乳汁过多、排空不全、外伤等发生乳汁淤积而形成。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有哺乳或妊娠史,局部以红肿热痛为主,伴全身恶寒、发热等症状,结合血分析检查及必要的辅检,临床基本可以确诊.
  (1)病史:哺乳或妊娠期,以初产妇产后3—4周发生较多。
  (2)临床表现:初起,又称郁乳期,乳房肿胀疼痛,皮肤不红或微红,肿块不明显,触痛明显,乳汁分泌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成脓期,肿块较明显,渐增大,皮肤掀红,肿胀而跳痛,压痛明显。脓肿较浅者,中央变软,按之波动感;脓肿较深者,需穿刺确定部位。红肿痛甚可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全身症状可见壮热不退,口渴、大便干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溃脓期:脓肿自溃或切开后有二个转归:顺证表现脓出通畅,发热退,肿消,痛减,逐渐愈合,逆证表现脓出不畅,热不退,肿不消,痛不减,为传囊.或乳汁从疮口而出,为乳漏.
  (3)乳房检查:乳痈皮肤由初起潮红转掀红,灼热感,触痛以病变中心最明显,成脓加重,可触到波动感,必要时行穿刺.同侧腋下可扪到肿大淋巴结伴触痛。
  (4)辅助检查:血分析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说明细菌感染的存在.B型超声波检查时炎症区乳房组织增厚,内部回声较正常为低,分布欠均匀.当有脓肿时可见数目不同、大小和形态不一的无回声区,境界清楚。如脓液较稠厚时,则可见有分布不均匀低回声区,较大脓肿的深部回声常较浅部稍高而密,两者之间有液平面可见。近红外线扫描时,炎症区域透光度减低,炎症明显或成脓时呈现不透光的阴影区.

  2.鉴别诊断 见表26一l一3。
表26—1 乳痈与乳痨鉴别表
表26—2 乳痈与炎性乳岩鉴别表

表26—3 乳痈与浆细胞性乳痈鉴别表
  (因、证、辨、治]
  乳痈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肝经气机不畅,阳明胃经有热。证候有虚有实。实者因乳汁阻塞乳管或外邪入侵而表现的实证、热证,虚者因部分产后的病人仍未复元,有气虚、血虚的表现,但总以实证、热证为主证。辨证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按病程分初起、成脓、溃破三个阶段分期辨证.治疗以分期的三个阶段,设立消法、托法、补法的三大内、外治法。
  1.肝郁胃热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病因病机 产后气血暴伤、肝失所养、失于疏泄、产后多补、脾胃受滞、运化失司、加之外邪经乳络而入,乳汁淤滞,阻塞乳络而发。
  主要证候 乳汁分泌不畅,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扪到硬结,伴恶寒发热,头痛、舌淡红或红苔薄或黄,脉浮数。
  辨证依据 多发于哺乳期;乳汁不通;乳房局部红肿胀痛,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 瓜蒌牛蒡汤(《医宗金鉴》):牛蒡子、瓜蒌、花粉、黄芩、陈皮、生栀子、银花、青皮、柴胡、连翘、皂角刺、甘草.
  通乳加路路通、木通、王不留行、通草;肿痛甚乳香、没药、赤芍;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玄参;回乳加焦山楂、焦麦芽。
  2。热毒炽盛证
  病因病机 阳明积热不散,热盛肉腐成脓。
  主要证候 乳房局部掀红灼热跳痛,壮热不退,口渴便秘,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辨证依据 哺乳期;乳房局部红肿热痛以跳痛为主,发热不退;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 透脓散(《外科正宗》):生北芪、炮山甲、当归、川芎、皂角刺。
  热重加蒲公英、银花、连翘、黄芩,便秘加生大黄、玄参、瓜蒌仁;肿痛甚加赤芍、路路通、三棱、莪术。
  3.正虚毒恋证
  病因病机 若体质不虚,治疗得当,溃后脓出通畅,气血得以恢复,诸症消失,若体质虚弱,治疗不当,溃后脓出不畅,气血与余邪相搏,仍可出现红肿疼痛等诸症。为“传囊”,或乳汁从疮口而出为“乳漏”。
  主要证候 顺证表现肿消失、疼痛减,发热退,可痊愈;逆证表现肿不消,痛不减,热不退,为传囊,或乳汁从疮口而出,为乳漏。
  辨证依据 此型辨证的关键在于溃后脓是否引流通畅,以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依据。
  治法 顺证以排脓托毒为法.
  方药 四妙汤(见“经间期出血”节)或托里消毒散(见“阴疮”节)。
  逆证以传囊为表现时参照乳痈初起或成脓的辨证治疗。以乳漏为表现时参照乳漏辨证治疗。
  (多种疗法)
  外治法;初起以通乳络、消肿痛为原则。按摩可用于乳汁淤积初起不通时,方法是皮肤上涂少许食油(起润滑作用),手指由外周向乳头方向按摩,挤压力度要适中,让淤积乳汁排出乳管通畅,再加热敷,反复进行。外敷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金黄散、玉露散水蜜调制外敷,或50%芒硝溶液湿敷.针刺可选肩井、膻中、足三里强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发热加曲池。成脓以切开排脓为原则。切开排脓须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或选乳房下弓形切口,减少乳络的损伤,保证愈后继续哺乳,切口的大小视脓腔的大小而定,原则上以引流通畅为度。溃后仍以伤口引流通畅为原则,脓出通畅是避免袋脓和传囊的关键,可选择矾纱引流条,后期起到引流和生肌双重作用。
  乳痈的治疗法较多,各地的民间疗法大都行之有效,不少是中草药的外敷,但最好是运用在初起,一旦成脓应到医院行切开排脓。
  [中西医应急处理]
  以高热、血分析白细胞明显升高者注意防败血症,可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预后及护理)
  1.妊娠中后期,常用温水清洗乳头.
  2.有乳头先天性内陷者,尽可能在妊娠前或孕中期纠正。如确不可纠正者,视情况给予产后回乳。
  3.产后可用橘核30g,水煎服,一般2—3剂可防止乳汁淤积。
  4.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哺乳后将余乳汁吸尽。
  5.如有乳头擦伤、皲裂者要及时治疗.
  6.除成脓期及感染明显,应鼓励产妇哺乳,以免加重淤乳。
  (疗效判断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治 愈 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2.好 转 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3.未 愈 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现代研究报道]
  急性乳腺炎的形成是以乳汁淤积及细菌入侵为主,通乳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需全身和局部治疗.西医强调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化脓时及时切开引流。中医则辨证论治,分清病属何期,分别采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散结排脓或补益气血,祛腐生肌,托里排脓等治则能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