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流千载,诗酒俱风流
明月流千载
诗酒俱风流
说起文化传承,传承的可以是技艺,是审美,更多的可能还是一种精神境界。古人的言行事迹,文章诗赋里所呈现的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独特个性的张扬,脱俗志趣的挥洒,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一代又一代地积淀,一代又一代地发挥。
譬如颜回的“箪食瓢饮”之乐影响着陶潜,陶潜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影响着李白和苏轼,李白的飘逸和苏轼的豁达又影响着无数的后来者。承继中有变化,又推陈出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断在拓展边界,不断在呈现新美的景观,共同组成了文化长河中各具特色的风景。
●●●壹
现代诗人卞之琳有一首著名的《断章》,为大众所熟知,这首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诗虽短,却有着深厚浓郁的韵味。站在桥上的人在看风景,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把桥上的人也当成风景在看。这很适合用来比喻我们这些站在历史文化长河岸边来观望风景的人,一代又一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也被后人当做风景来看,这使我想起了陶潜和他的倾慕者苏轼,也想起李白和他的倾慕者唐寅。
苏轼之爱陶潜,不但赞不绝口,当成自己的精神导师,甚至写了《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谓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唐寅爱李白,也曾在诗里和李白对话,李白写过一首《把酒问月歌》,唐伯虎也写过一首《把酒对月歌》,李白举杯望明月,唐伯虎举杯望明月也望李白,明月和李白在他的心中,交相辉映。后人望月的时候,会想起李白的诗,也会想起唐寅的诗,诗歌的魅力,也如同皎洁的月光,流淌在人心中,经久不息。
●●●贰
应该说,李白与月亮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诗歌中,有太多的月色。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苍凉;也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幽,还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人文关怀……简直不胜枚举,就连李白的故去,都被传说成在采石矶酒醉去捉水中的月亮,今天,介绍的这首《把酒问月歌》,呈现的则是诗人对自然及人生的一种哲思。
先来读一读这首《把酒问月歌》。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们来看,李白举杯向明月提问,问的都是什么呢?
月亮是什么时候存在的?为什么高不可攀,却又与人一直相随呢?从哪里升起又从哪里落下呢?月中的嫦娥有没有邻居呀?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诗人面对明月,产生的一系列遐想,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今天的人看不到古时候的月亮,来自古代的月亮却照着今天的人,古今的人都曾望着月亮,却像流水一样,一波追逐一波地逝去。
月光亘古常在,人生却那么短促,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抓紧眼前的欢乐,对酒当歌,把月光和美酒一起饮尽吧。
及时行乐是李白诗歌中惯有的主题,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这首《把酒问月歌》,有疑问而无纠结,有愁绪又很洒脱,境随意转,流畅自如,正体现李白飘逸浪漫的诗风,深有谪仙之意。
●●●叁
这种情怀,这种境界,使千百年后的唐寅为之深深折服,情不自禁,也写了一首《把酒对月歌》来与李白进行唱和。
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
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
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
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
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
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
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
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
万树桃花月满天。
唐寅这首诗在后四句之前,一直在极力赞美李白,尽显对李白的倾慕之情,诗歌明白如话,如同脱口而出,也是唐寅诗歌的一贯风格。
诗中赞道:李白之前也有月亮,只有李白的诗歌写尽了月亮,可惜李白已经仙去了,月亮也不知道圆缺了多少回,今天的人还在吟咏着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看到的一样皎洁,我也学李白一样望月,月亮和李白是否能够知道呢?我和李白一样能写诗,能喝酒,虽然比不上李白,月亮也应该不会嫌我丑陋吧?
“料应月不嫌我丑”,是自嘲,同时也是自诩,唐寅自认为无法同诗仙李白相比,但同时也认为,自己也有超凡出众之处。
诗的结尾四句,则是诗人自况和抒怀,其中有惆怅,但也有安然:我也不能像李白一样名显朝堂,醉倒在京城酒家了,可还有这姑苏城外的茅草屋,还有我的万树桃花和满天清皎的月光!
这首诗也同样是倜傥不群,抒发了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其豪放飘逸的语气和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还咏其人,唱和之作古今同调,堪称绝妙。
唐寅在这首诗中,用“把酒对月”的举动,处处将自己和李白相联系、相对比。用“月”、“诗”、“酒”为诗思的契机,并贯穿全篇。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
使人联想到辛弃疾的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
●●●肆
卞之琳在谈到《断章》的创作时,曾说:
“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卞之琳谈创作感受,重在相对,以《断章》这首小诗的意境来比喻文化传承,情感和心灵的共鸣,则重在对照。
看风景的人,也会成为别人的风景;创造了美好意境或精神境界的人,也会成为别人倾慕和效仿的对象。李白望月,唐寅望月也望李白,他懂了月亮的皎洁,也懂了李白藐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心境;我们望向李白也望向唐寅,望向一个又一个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眺望,欣赏,理解,共鸣之中,文化精神得到了延续,始终焕发着活力,生生不息。
END
谢谢来读
点击在看
分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