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乎,摇言,抓涩︱皖北解词
挛乎
方言读音:luān hu
简明释义:替自己家人的言差语错打圆场。
挛,从手。手脚蜷曲不能伸开,谓之挛。常见的词是痉挛。我查了一下工具书,用它组成的词,也不少,但都很生僻。
颍淮话中,挛作为动词,还有另外的意思。把凌乱的细小物归整起来,就是挛。比如挛柴,挛草,即借助工具,或者直接用手,把柴草挛到脸面前,脚底下。一般来说,挛的方向,都是从外到内,而没有从里到外的。因为那是胳膊肘往外拐。
但颍淮老辈人说的“挛乎”,并非动手,也无需借助工具,而是靠的一张嘴。
一个家庭中,往往都有个愣头小子。他年龄尚轻,说话做事恐难周全。言行举止之间,一不留神,就会伤了近邻的心,揭了亲邻的短,让人家难堪。这些看似小而言之的言差语错,最可能在本来和睦的邻里关系中,横生枝节。
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家里的当家主事人,出来“挛乎”:多说些好话,多批评孩子;向人家赔礼,给人家道歉,请人家原谅。颍淮人就是用这样“挛乎”的方式,维系着邻里的和睦,村庄的和谐。而对于那愣头小子来说,长辈每一次替自己“挛乎”,都该记在心上,尽可能不犯同样的错。毕竟,跟着大人给人家赔不是,不仅丢自己的脸,也丢大人的脸。
表面上,“挛乎”是对外赔不是。实质上,它的初心还是对内,对自家孩子言行的一种约束。于普通人来说,也犯不着替别人家的孩子“挛乎”啊。人家领情还好。人家不领情,岂不是多管闲事。
摇言
方言读音:yāo yan
简明释义:把不好的事情张扬出去。
是“摇言”,不是谣言。谣言通常是硬生生造出来的,多有虚假虚构的成分。这就是造谣。而颍淮话中的“摇言”是说,一个人或者一户人家的一些不好的事,会成为亲邻之间、熟人之间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个口口相传的“谈”的过程,就是“摇言”。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哪些事会成为人们“摇言”的对象?简单地说,就是坏事,丑事,见不得人的事。这些事情,有的牵涉到人品,有的涉及到家风。有的哪怕很小的一件事,“摇言”出去,或者固化人们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负面印象,或者改变人们原本的好印象。因此,旧时很多颍淮人都很在乎自己的言行举止,会不会“摇言”开去,从而在为人处事上谨言慎行,谨小慎微,以期不成“摇言”的主角。
现今的人,都习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贴在网上,发在微信上,或者转发、评论别人的微信。其实,这一贴一发,一转一评,就是跟颍淮话说的“摇言”,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所谓吐沫星子也能淹死人。面对“摇言”,旧时颍淮人的做法,无非就是自我反思和检点。说颍淮人憨厚,这也算得上一个注脚。
抓涩
方言读音:zhuǎ sě
简明释义:抓得住。
涩,有这样几个基本义项。不光滑,文字难读难懂,一种让舌头感到不润滑不好受的滋味。
物体不光滑,用起来就会有摩擦力。要我说,那几个义项,总起来也不外乎这个意思。难读难懂的文字,必定磕磕绊绊,摩擦力自在其中;舌头感到不润滑,就更是摩擦了。
顺着这个意思,颍淮人常说一个“抓涩”。而这个“抓涩”,可以用在人身体的很多的部位。如从语言的活跃程度看,活脱脱一个“活宝”。
手“抓涩”。这没的说。光滑的物体,别的人都抓不住,但有人能抓得住,他的手就“抓涩”。这样的人,不仅要手有劲,还得有巧劲,才能让那滑溜溜的东西滑不掉。脚“抓涩”。地面湿滑,别人容易滑倒,他却能稳稳地走过。其实,他是比别人在脚趾头上用的力气大。不仅是手和脚。腿也可以“抓涩”。有的人擅长步行走路,一走就是几十里地,走亲戚串朋友都是步行,骑车坐车反而不习惯。人就说他的腿“抓涩”。
奇怪的是,一个人的眼也“抓涩”。本来曾经只有过一面之缘,很久后再见面,他能一眼就认出来,甚至能准确无误地叫上人家的名字,记得当时的情景。鼻子也“抓涩”。一星点的小气味,别人闻不到,他能闻得到,叫作“鼻子尖”,也叫“抓涩”。耳朵也能“抓涩”。似有若无的声响,他一下子就听出来了。颍淮人说他耳朵“尖”,也说成“抓涩”。
该轮到嘴巴了。是的。颍淮话中,嘴也可以“抓涩”。嘴“抓涩”的人,场面上说话,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思维缜密,句句都能说到点子上。一圈人听了,都夸他的嘴“真抓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