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万益
祖籍陕西三原,1955年出生于甘肃平凉,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进修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导师,西泠印社理事。
鉴赏 | 展览作品
临《保卣》
纵245cm 横123cm
临摹对象|西周《保卣》图版
天肇民享联
释文
天肇嘉庆,民享福祉。
上联纵245cm 横50cm
下联纵245cm 横74cm
学术 | 临创手记
创作心得
翟万益
我的临摹内容是“保卣系成王时物,有盖铭器铭两拓”。我尽力贴近铭文之精神。从起首开始就加以适度变化,这个度是建立在原拓基础之上的,但增强了书写性。墨色的变化是铭文无法表现的重要部分,浓淡干湿,任凭自己掌握,最终达到和谐之境即可,这种墨色的变化从书写行进中可以明鲜读出完整的韵律,保持了一个较长的节奏。
我的创作内容是“天肇嘉庆,民享福祉”。近年我创作多次运用对联的非对称形式,上联五分之二,下联五分之三,从宽窄比例上看比较明显,上联排布顶天立地,全幅饱滿撑开,较少空白。下联颇费思量,经多次调整方成现在式样,“民”字略加收缩,下部留白较多,“享”字也是上部撑开,两边出穴,下部收拢,留下了其下的大片空间,“福祉”基本滿框,虚实有了対比,上下联放在一起这种空间感马上就可明显感受到。在甲骨龟板上大空间是时时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空白比镌刻文字的面积大几十倍,我们在欣赏时从来没有感到空间的空旷,所以现代书法在虚实比例上是空间太小,这都是受到秦汉以来刻碑文化的影响。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走出这种实用文化的影响,进入创作艺术的自由。
序
陈洪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书坛曾出现过“平谷现象”,在当时传为佳话。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再用特定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解读“平谷现象”,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启迪。我以为,这一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平谷书坛有一位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他就是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先生。王友谊先生在家乡的这一片沃土上,以超人的毅力、执着的信念,年复一年地组织“上元雅集”活动,用自己的无限热诚、无我情怀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学术氛围与艺术环境。王友谊先生作为一位篆书名家,淡泊名利,力戒浮躁,始终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为家乡书法事业的整体发展而谋划操劳,有时甚至还带病坚持工作。他在篆书艺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平谷书法家,并合力推动了平谷书法事业的发展,使平谷成为首都书坛的重镇。其次,“平谷现象”得益于平谷历届领导的开明、睿智以及对于未来的深谋远虑。他们既懂得文化、尊重文化,又扶持文化。2012年,中国书协授予平谷“中国书法之乡”;五年后,平谷便以强大的群众基础为目标,实施了“中国书法之乡提升工程”。这充分证明了平谷区没有把荣誉当成资本,而是当作新征程的新起点,真正理解了这块牌匾的深刻内涵。所以说,平谷的经验对全国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第三,平谷的书法现象得益于区域之外各类书法机构、团体以及大量艺术人才的自发靠近、融合与共事。正所谓正能量是事业汇聚磅礴力量的磁石。各界有识之士趋光而动,会聚平谷,这是对“平谷现象”的最好解读。此次“篆书平谷论坛”,围绕篆书的时代属性、主脉与支流、篆书的现状与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度讨论。全国众多的篆书高手和理论家云集平谷,直面问题,定能发人深省,为当代篆书艺术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此外,韩天衡、李刚田、王友谊、包俊宜、翟万益、刘恒、崔志强、王丹、朱培尔、邹涛、张继、许雄志、徐海、仇高驰、刘颜涛等九十六位篆书名家的作品同时集中展出,他们各具风格的篆书之作为我们展现了当前篆书创作的实践成果。同时还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平谷书坛领军人物王友谊先生“书写经典”书法展也一并亮相。其中,他积二十年之功书写的《大学》《中庸》《论语》《周易》《尚书》《曾国藩〈挺经十八法〉》《三字经》《孟子》《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悉数展出,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昭示出艺术的寂寞之道乃为大道。王友谊先生那苍浑、生辣、简劲、烂漫的篆书艺术语言,笔若飞龙、画如铁石,透出他的人格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大计,延续几千年的书法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民族文化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专题推介 学术篇
专题推介 展览篇
与古为新 | 展览篇 | 殷商时期书风(蒯 宪)
与古为新 | 展览篇 | 殷商时期书风(陈大中)
与古为新 | 展览篇 | 殷商时期书风(杨连山)